一、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目前的一个社会聚焦点,根据有关调查,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较2012年增加了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被称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
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4年6月对21个省份30所高校的问卷调查,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1.9%,从学历层次比较来看,初次就业率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其中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最低,仅为44.3%.
有资料表明,1999-2013年,高校本科招生新增人数的三分之一在独立学院,由此可见,以后每年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人数还将继续增长。这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对于提高独立学院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独立学院学生择业心理现状
(一)理想与现实的心理矛盾
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会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名牌大学,认为自己考的学校档次低,具有一定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活动能力、协调能力较强,敢于学习和实践自己未曾尝试的东西,在择业过程中这种追求与憧憬更为强烈、更为远大。他们希望能找到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舞台,准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一番,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理想往往脱离现实,使自己的择业追求带有盲目性。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抱效社会,又想出人头地,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同。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常常表现出一种羡慕心态,从而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许多人在实际存在的择业难度、职业差距面前很少考虑自己的择业期望值是否切合实际,所选择的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是否符合自己选择的职业等,因而造成了择业理想和现实可能之间的强烈反差。当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时,又不能正确处理这一矛盾,以至产生消沉情绪。
(二)盲目自信与从众心理的障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信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他们成才的基础,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但是有些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择业时盲目自信,对自己估价过高,或认为现实社会不公平,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择业中看不上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自我评价不客观,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切实际地抬高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在择业时,注重地域、效益、待遇,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这种心态往往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悬差,影响了正常就业。还有一些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择业时表现为自己无主见,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独立思考而选择自己的职业,哪个行业求职的人多就跟着选择哪个行业。看着别人选择去三资企业、大城市、大机关工作,自己也把它们当成最佳的选择。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学识、能力等差异很大,适合别人的其实并不一定适合自己,这样的选择只是从众心理影响的结果。由此可见,盲目自信或从众心理都会使大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影响正常的就业。
(三)独立意识与依赖习惯的羁绊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强,希望能摆脱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且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在择业时尽量寻找到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单位、职业。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社会阅历不足等原因,面对激烈的竞争往往不能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自我,缺乏主见,不知所措。择业时既认为自己是主体,又怀疑自己判断决策的能力,最终还是将自己的命运交由家长或朋友来驾驭,从而使一些渴望独立的大学毕业生又深深陷人依赖他人的怪圈中,使毕业时的择业竞争转化为家长或他人的竞争。
(四)择业方向与就业观念的错位
独立学院的学生通常自控能力较差,缺乏理性思考,情绪极易受环境的支配和影响,不能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择业思想和观念陈旧,思想不够成熟,情绪容易波动。应届毕业生由于没有社会经验,思想不够成熟,有时会从朋友、同学那里得到一些不是很可靠的求职信息,然后主动登门询问,在不是十分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武断地签署了劳动合同或协议书,最终可能会出现工资状况不理想、待遇差等情况,影响了正常就业和未来的发展。受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毕业生留恋公职、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不愿意到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这样做往往是忽视了主要矛盾,而把次要矛盾放在了首位,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缺乏多次就业的思想准备。
三、加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为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要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早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学校应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建立良好的择业心态,提高自我控制力,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一)教育学生科学的做好就业准备
一个人对其将从事的职业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是他事业获得成功的基础。独立学院大学生从步入校门之日起,就必须对职业价值与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充分的认识。应做到在理论上胜于高职高专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强于一本、二本的学生。学校要教育学生积极转变观念,做好自我定位,从传统的被动角色中走出来,成为自主择业、主动创业的新世纪大学生。
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有丰富经验和经历的成功创业人士、人力资源管理权威人士等请进校园来,举办与创业有关的讲座和座谈;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业实践锻炼,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了解相关职业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将学习能力转化为社会生存能力,缩短书本到现实生活的距离,做好就业准备。
(二)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
高校扩招之后,实际上已经实行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过高的评价往往使自己脱离实际,孤芳自赏地由自信走向自负。过低的估价自己,往往会忽视自己的优势,缺乏自信,走向自卑。择业期望值必须选择恰当的定位点,力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面向基层、面向私企、面向一些偏远地区就业是大势所趋,因此学校要教育毕业生调低就业期望值。要在毕业生中强调“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先就业”是生存与经验积累的需要“;再择业”是事业发展与提高的需要;“后创业”是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学校要引用毕业生的师兄师姐们的成功经验,或请成功人士做报告,印证上述就业观的正确性。要打破多年来一些学生心中形成的“进国营单位保险,进民营单位不安全”的观念。要树立自主择业和多渠道就业的观念,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聪明才智。
(三) 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和正确对待挫折
独立学院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抱负。学校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能力、心理、身体等素质建设,提高其参与社会竞争和承受风险的能力。竞争毕竟是成功与失败俱存,参与竞争就难免遇到挫折,毕业生应当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敢于面对现实,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一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消极退缩。“千舟竟渡勇者胜”,竞争对于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四)构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目前,独立学院心理咨询机构尚不健全,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到毕业班的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必须结合学院实际构建一套从领导到基层、从教师到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独立学院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培养计划中,及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机构应建立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制度,对于存在严重心理或人格障碍的学生或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应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做好转介工作,及时将其转介到相关心理治疗机构或医院。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后,心理辅导机构还应做好对发生意外事件的相关人员的心理干预和重建工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面对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面对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和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高校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注意形式,更要注重内容,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金彦龙。独立学院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高枫。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