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又称职业生涯规划或职业生涯决策,是指一个人对职业目标和职业道路的选择,对现在和未来职业工作成长及发展所确定的计划[1]。高职护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既是实现专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有助于提高护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因此,有必要研究护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归因理论最早是海德提出来的,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是发展归因理论并付诸教育实践的主要代表,他将归因理论用于解释自己或他人的态度、行为的因果关系理论[2]。笔者于2013年9月在我校123名护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中引入归因理论,旨在促进护生对职业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积极归因,探索有效指导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路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2013级护生进行随机编班,任意选取其中2个教学班级共123名普通专科护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年龄17岁~19岁。其中理科生59名,文科生64名。以1个班级61人为试验组,另1个班级62人为对照组,两组年龄、生源类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入校2个月后,由学校统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使用校本教材《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1]实施教学,第1学期授课16学时,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教学,第4学期授课16学时,完成就业指导的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教师对教材内容分析、讲授、问题讨论等传统方式教学为主。试验组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学中针对影响护生职业认识的因素,实施合理归因干预教学,教学结束后要求两组护生每人制定1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实施方法如下:
1.2.1 试验组教学设计①教学前调研护生对学习效果的归因方式,发现学习效果受家庭教育方式、中学教育方式、学习方法和学风满意度的影响[3]。高职护生因中学期间学习成绩不突出,被学校教师忽视、家长指责,导致学习自信心缺乏、学习不认真不努力,进入大学后发现专业学习科目远多于中学的基础教育科目,艰巨的学习任务,使护生对专业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在职业发展教育中将针对个体差异全程帮助和指导护生正确归因,形成积极归因心态作为指导重点。
②在首次上课时突破教材框架,教学内容以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为主,增加了介绍南丁格尔生平事迹、分析护理专业工作现状与性质、展望护理学事业发展未来等内容,以案例分析结合问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入对职业相关概念的学习,展示护理工作的重要专业价值,促使护生产生职业认同感[4],激发护生对护理职业发展路径内涵的理解与探索的兴趣,帮助护生提升职业兴趣与职业价值观。
③以指导学习方法来提高护生学习能力。针对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采用“游览”课程教学大纲的方式分析各专业相关课程的性质、内容提要、各课程教学目标间的关联性,让护生知道专业学习与中学基础教育之间没有绝对的正相关性,积极鼓励并肯定他们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护理基础理论学习要求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在教学中重点介绍几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如口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标本观察记忆法、实验操作记忆法、临床模拟实践记忆法等,针对不同护生学习困难归因,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降低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开发自身学习潜力,树立正确的职业学习观。
④整合教学内容,激发护生的职业学习动机,将护生大学学业生涯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进行整合,删减与护理专业发展关联度不高的内容,增加对护理人员职业生涯各阶段工作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解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对知识能力的要求,介绍护理各层管理岗位职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各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应具备的资格和学术科研要求,促使护生认识到今天的学业对于明天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5];结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向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习《中国护理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展望我国社区护理发展趋势,帮助护生尽快找准人生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职业潜能,提高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1.2.2 教学评价完成教学任务后,对两组教学质量的评价采用客观评价法和主观评价法进行评价。
①按教学目的编制期末测试题检测护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制定1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作为应用能力评价考核指标,成绩实行百分制,由授课教师评阅。
②参考相关资料[4,6],结合护生心理特征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护生干预前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进行评价。
问卷由8个单项选择题构成:了解护理工作性质,愿意努力学习护理专业(A);护理工作收入低、社会地位低(B);“白衣天使”为病人提供专业服务,护士职业高尚(C);护理工作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D);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护理工作有广阔前景(E);护理专业课程比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还多,病人重医轻护,没必要学太多知识(F);护理工作有意义,毕业后选择从事护理工作(G);社区医院工作福利待遇低、条件差,社区护理工作没有发展前途(H)。每个问题设“是”“否”“不确定”3个选项,当场发放问卷123份,当场收回有效问卷123份,回收率为100%。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评分比较(见表1)【1】
2.2 干预前后两组护生职业学习与职业态度比较试验组干预前后职业学习与职业态度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仅条目A,D存在差异(P<0.05),且干预后明显好于干预前。详见表2~表4。【2】
3 讨论
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指出,能力为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努力为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任务难度为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7]。只有将学业和职业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时才能强化护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反之则降低学习效果。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采用积极归因指导护生学习后,护生理论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组,职业规划能力强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于高职护生中学学业一般较差,难以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学习能力和学习努力程度容易被低估,导致高职院校护生的自信心不足或自卑心理,采用归因理论帮助护生积极归因,找出学习成败的真正原因,能培养或保持护生自信心[8]。护生学习 方法不当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有调查显 示 :影 响 学 习 成 绩 的 首 位 原 因 是 学 习 方 法 不 当(74.35%)[3]。学习方法是不定的、可控制、可改变的,鼓励护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就可以取得良好成绩。职业教育应坚持职业教育理念,让护生明白职业能力、职业热情和职业忠诚度是用人单位聘用护理人才的核心指标,只有认真做好学业规划并付诸实施,只有学习成绩优秀,才能彰显就业优势。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护理职业生涯阶段分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9],护理工作年限≤1年为探索期,探索期护理人员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新护士适应职业环境的心理压力较大,渴望得到高年资护理人员的帮助和指导[10,11]。因此,有必要对在校护生进行职业情感教育与指导,提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将临床实习视为职业探索期,认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并尽早实践,以减轻护生就业初期的心理压力。本研究中,干预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条目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比较,除条目B、H外,其余条目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显示归因理论干预对护生职业学习和职业态度的改变有积极意义。护生始终认为护理工作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与杜丹丹等[12]1取向;认为社区护理工作福利待遇低,与本人对护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结果相符:护生毕业后不愿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首要原因是社区护士待遇低(29.42%)[13]。
如何有效地干预护生职业价值取向,学校教育有待进一步研究,政府的扶持政策更为重要。试验组干预前后比较,所有条目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表明应用归因理论对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与测定,帮助护生积极归因,有利于护生正确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的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可以加速自身发展[14]。而对照组仅有条目A、D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传统的职业发展教育对护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及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也能发挥积极作用,符合大众职业教育理念: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要达到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的目的[15]。职业发展能力的形成是一种素质积淀的过程,教学内容要满足教学对象的职业需求[16],将护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护理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从开始就渗透专业知识和职业性质于教学中,培养护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素质,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应对能力[17],养成较强的职业韧性,不仅能为护生进入护理职业探索期打好坚实的基础,还能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
价值观研究不够,对职业学习与职业态度的构成因素分析不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也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立富,季春元.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3:49-72.
[2] 刘义兰,王桂兰,赵光红.现代护理教育[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70-72.
[3] 翟忠美,张金沙,田维珍,等.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学生学习效果调查[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6):553-556.
[4] 庄前玲,崔焱,庄梅宝,等.护理人文科学干预对高职高专护生职业定向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2(2):11-13.
[5] 孙小娅.职业生涯设计对高职护生学习的导向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333-335.
[6] 郝玉芳,刘玲,刘晓虹.护生生涯自我效能问卷的编制[J].护理研究,2010,24(1C):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