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就业竞争力提出观点,J.Hillage将其定义为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赵志川指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
楼锡锦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包括内在竞争力和外在竞争力两个方面。内在竞争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获得的求职能力,又可分为隐性能力和显性能力,前者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活跃的思维、开放的心态等等;后者主要包括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等。
外在竞争力是指来自个体及家庭的社会关系。
RonaldW.M将就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认为它包含了影响就业状况的系列内容和要素。不仅包含个体因素(就业技能和属性,工作寻求的能力等),还包括了个人情况(个体和家庭工作福利、工作文化等)和外部因素(市场因素、宏观经济因素等)。
笔者认为,个体因素(即内因)是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综合能力高低(具体包括思想道德、专业知识、逻辑思维、沟通合作、实践操作)等方面决定着就业竞争力高低。而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有着直接且重要影响莫过于外在大学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技能培训及个体内部的能力、努力与心态,本研究从毕业生主体出发,探析个体内在就业竞争力培养,分析影响个体内在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提供对策。
2 民办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调查
2.1调查对象
本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以广东省民办大学大三、大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调查对象。此外,我们对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个案访谈,力求所得到的数据具有实证性及代表性。
2.2调查方式
调查采用问卷星链接方式,回收问卷22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08份,有效率为92.44%。本次调查对象涉及经济学、国际商务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与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其中男生112人,女生96人。
2.3调查结果分析
2.3.1就业指导的缺失数据表明,9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当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服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开通职业规划测评系统、举办职业规划讲座。而调查中有84%的学生没有接受过与此相关的就业指导服务。因缺乏相应的就业教育,部分学生缺乏长远规划,职业目标模糊,消极应对就业形势,调查中有86%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 常 重 要,而 仅 有12%的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精心规划大学生活,大部分学生抱着得想一想的心态,对职业发展缺乏仔细考虑。这说明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缺乏对学生就业教育需求的了解。
2.3.2专业实习及技能不够数据表明,89%的学生认为大学的专业课程学习无法够满足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技能储备,除此之外,也有70%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专业理论课程外的实践能力,专业实践相对较少,锻炼自身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不够。民办学校因建校时间短、基础薄弱、实验设备及实践基地缺少等原因,学生缺乏相应专业实践的机会,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既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又制约了学生的操作能力,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动手实践能力、发现实际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这说明民办学校对内需要加强实验室基础建设,对外加强与企业联系及合作,扩展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实习及实践机会。
2.3.3就业心态悲观数据显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悲观看法,63.53%的学生怀疑自己在就业方面有与他人竞争的实力,9.41%的学生则完全否定自己的竞争实力。有部分同学感觉自卑,需要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18%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会在背后嘲笑自己,类似17%的同学表示自己需要心理方面的咨询。因为信心不足及自卑原因,部分学生开始失去主动求职的勇气,不断逃避就业压力,当问到会不会向用人单位主动推荐自己,80%的学生表示会主动自荐,而其他20%则表示不会主动推荐自己。这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寻求心理疏导与职业咨询,主动调整心态,培养良好的求职心理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良好的就业心态。
3 对策与建议
3.1加强就业指导,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团体职业生涯规划
民办高校除了对学生进行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如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之外,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数据表明尽管84%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而仅有12%的学生精心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访谈发现,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老师的相关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在正确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评估自身内在优势、潜能、外在机遇与条件,确定自我发展方向、设定目标和步骤,把人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统筹安排,最大程度上实现人生价值。以团体拓展训练的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充分调动参加者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将参与者的自我认识、人际交流与生涯规划紧密结,团体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给自己画像、价值竞拍、个性测试、勾画生命线、善解人意、同舟共济、模拟面试、无领导讨论、成长计划等活动,帮助参与者悦纳自我,挖掘优势与潜能,在人际关系中,彼此协作与信赖,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步骤。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只是帮助个人达到和实现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并且进一步评估内外在环境的优劣、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前提下设计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3.2鼓励一专多能,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
相比于普通大学生,民办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都来自教育资源有限、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在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文艺特长等方面有些局限,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可利用团委、学生会的影响力,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入相应社团组织,一方面培养学生对音乐、舞蹈、播音、主持等文艺方面的兴趣,支持学生通过努力将兴趣转化为就业特长,另一方面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英语及计算机方面的培训,定期举办英语演讲、英语写作、计算机应用技能比赛,提高英语与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
独立学院还可以将本科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鼓励一专多证,满足学生在就业竞争前的技能储备。根据广东省《关于运用省就业专项资金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粤财社[2013]103号)文件精神,广东省设立了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补贴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及培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享受技能培训的补贴。独立学院可利用政策补助、教师资源、实验室设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职业技能培训,如针对经济学、国际贸易等金融类专业,可鼓励学生报考证卷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针对工商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可考人力资源管理师;想做教师的大学生,可提前接受教师资格证的培训;这些技能培训将专业学习、培训、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充实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此外,民办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
3.3多措并举,增进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中所谓的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积极情绪体验是一个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力量源泉,在构建个体就业压力应对策略中具有重要作用,使个体在应对就业压力时能够有更积极的体验,能够采取更加积极的策略,而减少消极的自我体验和应对策略,用积极观点来解释消极事件。
积极的情绪体验需要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敢于接受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会坚持不懈地进行任务活动。而在现实生活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往往怯于挑战,不敢去竞争相应的学生干部职位,害怕失败,缺乏积极的经验,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产生消极的体验和消极的应对策略,调查中发现20%的经济困难学生不敢主动求职,采用逃避、否认等消极方式来面对求业压力。因此,学校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展现自己,获得成功的经验。在学习、工作和各项课外活动中,应对大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在自己相对擅长的领域进行展现,而不是盲目地在各种领域进行展现,这样很可能会增加他们失败的经验,而达不到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目的。
此外,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构筑大学校园自然、文化、人文环境,创设引发大学生积极体验的条件,如设立读书交流会,长期的阅读能完善个体知识结构、形成气质、修炼秉性,提升个人魅力及塑造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增进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提升就业竞争力良好的就业心态。
4 结语
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仅包括宏观的就业形势、市场需要等,还包括中观的专业定位、就业指导,微观的个体的勤奋、综合素质、积极的心态等,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调动多方面资源,创设锻炼的平台,消除制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不利因素,更重要的激发和增进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发展其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促进其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云,邹力.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问题研究[J].职业时空,2009,(5).
[2]Hillage J&Pollard E.Employability:develping a frame work forpolicy analysis[J].DfEE Research Repon RR85,1998.
[3]赵志川,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4]楼锡锦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3).
[5]Ronald W,McQuaid,Colin Lindsay.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J].urban studies,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