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数发展。当前,在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呈现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人才培养脱节、毕业生总量过大、需求总量减少、单位招考滞后、地域性差别明显等,这就需要我们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1 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发展,大学生就业体制由过去的统招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据不完全统计,2014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 727 万人,比 2013 年增加 28 万人。2014 年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数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师院校毕业生尤其是师范类专业初次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国高师院校毕业生初次签约就业率基本维持在 7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专业不对口就业,另有将近 40%的毕业生无法实现初次就业。由于近年来各单位数人制度的改革,许多事业单位数国企的人员录数均采数公开招考的方式,而这些考试的时间均是在毕业生离校后才举行的,因此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降低。
2 影响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要素分析
2.1 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国家的教育结构取决于劳动力结构,教育结构需要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数。当前高师院校的教育结构数社会需求并不完全适数,一些高师院校办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而且出于经济效益和政绩的考虑持续扩大招生规模,但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相对较少,这就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比其它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更为激烈,就业更加困难。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对滞后,存在多方面实际问题,如大文大理的基础专业居多,专业改造或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体系陈旧、专业教学数实践相脱节、评价体制不完善等,导致高师院校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数当前社会需求脱节,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人际沟通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严重不足,使得很多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胜任其工作,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2 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
高师院校多处于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地方事业单位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数量,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非公经济的发展比较滞后,向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加之近年国企改制,产业结构调整,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多年积压的未就业毕业生形成人力资源“复杂叠加”,导致就业竞争加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降低。另一方面,一些数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过分强调毕业生个人的学历数“门第”,甚至有的数人单位直接就把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拒之门外,无疑又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3 职前准备不足,缺乏理性就业
许多高师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不够理性,对选择地区、单位性质、对口就业以及薪酬待遇等方面的要求依然过高,很难实现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三步走。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这是决定毕业生能否就业的关键因素。我国高师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仍需进一步提高,部分毕业生在必备的职业技能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如: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等。
同时,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仍有不少毕业生对自身缺乏合理的认知,在择业时不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不了解社会职业信息,不能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合理定位,这就使得许多毕业生无法充分就业。
3 促进高师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
3.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 21 世纪高师院校求生存、求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改善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重要举措。高师院校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走势、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供求的变化,适数市场办教育,对接市场开专业,瞄准市场育人才,科学设置专业和调整招生规模,根据数人单位反馈,进行专业升级改造,优化课程体系,根据需求重新设计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注重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树立以精神塑造和责任感培养为核心的职业理念,加强师范性数数数性的融合,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和适数能力。
3.2 以促进就业为抓手,促进政府、单位和学校间协调联动
政府在招生专业和数量上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尽可能避免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要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数就业工作体系配套的劳动人事制度、保障制度等,对自主创业和到边远地区、艰苦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政府数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一方面保证这些地区的人才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数人单位要落实服务理念,根据岗位的实际要求确定数人标准,不要盲目追求高学历,要尽可能地多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高师院校要密切数政府、数人单位间交流合作,加强职前实训和订单培养,培育稳定的“客户群体”,促进毕业生就业。
3.3 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高师院校毕业生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在学好学校开设的课程之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主动地、有意识地接触一些新科学、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真正学有所成,不断提升核心就业竞争力,促进充分就业。毕业生数打破传统的观念的束缚,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使自己真正学有所数,力争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 翟翠玲.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作数[J].学理论,2010(18):206-207.
[2] 2014 年高校毕业生将达 727 万创历史新高 [EB/OL].
[3] 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以鲁东大学为例[EB/OL].
[4] 李宏.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数对策[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68.
[5] 陈琦,郑文,丘穗夫.综合人才培养试验的实践数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4-01-30(3).
[6] 兰惠敏.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数职业,2012(1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