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16 共3464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逐步改革,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带来了日益突出的就业难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就业难不仅仅是指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 , 还应该包括毕业生是否在较高满意度的基础上实现就业,即就业质量的问题(涂晓明,2007)。根据当今西方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发展趋势可知,单一注重追求就业率的提高已远远不够,使高校毕业生获得舒适、体面的工作,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已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高校毕业生在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群体中最为宝贵,因此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丰富理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鉴于国内严峻的就业压力,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徐晓军,2002;陈海平,2005),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二、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早期学术界认为,资本是生产产品的产品,将资本与土地、劳动等列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概念仅局限于物质的范畴。直到 1960 年,才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W·Schultz) 提出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理论。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人力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他将人力资本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等能力和素质是人力资本的主要类型,具体体现在从事工作的总人数及劳动市场上的总工作时间;此后,加里·贝克尔((Gary·Becker,1993)采用经济学计量分析的方法,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是用于增加未来货币和收益的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和体能。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尤其是在对于人力资本的量化分析上,弥补了舒尔茨的研究缺陷。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在舒尔茨和贝克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使人力资本概念趋向于系统与完善,丰富和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而新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更极大地推动了人力资本相关理论的研究,也使人们进一步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人力资本是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通过教育、培训所形成的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等相应的因素总和。

  三、社会资本理论概述

  相对于完善的人力资本理论而言,学术界对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至今仍未能给出规范统一的社会资本概念。纵观学术界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对其内涵界定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真实和虚拟资源的总和,并且可以在具体行动中所使用(林南,2005)。2、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与组织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可以获得的相关资源的能力(边燕杰等,2000);也有学者认为社会资本来源于个体或者组织,主要体现在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定义为是一种获取资源的能力(顾新,2003)。3、认为社会资本应该根据其功能来定义,其功能取决于个人在社会网络中所拥有的提供信息和控制资源的相关能力(波特,1998)。4、认为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的规范、网络以及信用。这些特征能够自然地发挥作用,协调社会组织的行动由此提高社会组织的效率。5、社会资本可以看成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桥梁,即一种社会网络,并能够调节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动准则,以及涉及相关准则和观念的制度。这一结论包含促进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社会资本理论在各方学者的争论中不断得到深化。针对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以及高校毕业生这一主体,本研究倾向于关系网络说,将社会资本界定为高校毕业生通过其社会网络可获得的社会资源的总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一是共有社会资本,包括高校毕业生所在的高校的社会资本、教师的社会资本等;二是非共有社会资本,包括以血缘关系为主导的社会资本以及具有地缘关系的社会资本等等。

  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难”现状,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两者共同影响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探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程度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劳动制度的不断规范化,人力资本对于促进就业的作用会越明显,而社会资本的作用将会明显下降(赵延东,2002)。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有研究指出在计划体制下 ,社会资本对于职业获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目前的社会转型阶段,这一影响存在着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边燕杰,2001)。还有学者有根据“弱关系假说”构建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弱关系”对毕业生就业机会获得的影响存在着差异(钟云华,2007)。

  (二)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结合

  探究二者共同作用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并设计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模型(徐晓军,2002)。在此基础上,赖德胜等(2012)进一步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联合作用机制进行了计量分析,寻求二者对就业结果影响的差异性,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三)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系

  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人力资本诸要素中,知识和技能对毕业生职业地位的获得具有显著影响,其它要素(诸如性别、政治面貌等)对职位获得的影响不大(宛恬伊,2005)。也有学者从学校层次、专业门类、学历层次、兼职经历及政治面貌五个维度对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单位性质、薪酬水平及就业满意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针对当前的就业政策提出了合理的建议(高耀等,2012)。

  五、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与结论

  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视角,国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的研究,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都基本局限于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层面,而对于更为重要的就业内涵问题(如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等),则缺乏深层次的研究诚然,就业率是用来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简单反映高校在某一阶段就业人数及其比例,无法全面反映毕业生流向、就业结构、就业满意度等复杂的就业现状,无法对就业进行“质”的评价。因此, 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的研究目标应变更为进一步从就业率扩展为综合考虑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等目标。

  (二)现有的研究在选择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替代指标时,随意性较大,指标内容显得宽泛,导致不同研究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就业相关问题的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当涉及到二者的具体某一个变量所产生的影响时,结论存在明显的不一致。究其原因,目前国内研究普遍缺乏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核心概念的论证,特别是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学术界难以对其界定和量化操作达成共识。只有明确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具体内涵,才能够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化和进步。

  (三)根据劳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联系个人的社会资本优势(如经济资源排斥,文化传递等)将会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最终体现在就业机会和就业结果上。然而,国内学者在研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时,往往忽视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仅从定义上将二者区分开来,导致具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双重因素的变量(如学校类型,学历等)难以归类于其中某一因素,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难以统一。因此,在明确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衡量指标的基础上,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的联合作用机制。

  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社会资本,它们都是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及社会稳定的重要资源要素,尤其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及有关部门更应该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优化和配置好相关的资源,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体系,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