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闽南文化传播继承与学生就业的关联性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4-26 共6409字
论文摘要

  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因此,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变得十分重要。 闽南文化是由闽南地区历史的不断积淀所形成的带有典型区域特色的文化体系,它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这一地域的文化特质,而这种文化特质势必会对区域内高校学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闽南高校工作者如果能够从思想上正视这种影响,有针对性地利用其文化优势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闽南文化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一)闽南文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
  同样,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蕴含着宝贵和丰富的资源,体现了包容性、统一性、实用性、重乡崇祖、习俗传承等优秀品质,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学和敢赢会拼、开拓创新等独具典型的精神气质。 当前,我们要借助敢拼会赢的生活理念、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开拓进取的务实作风等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精神,在闽南高校大学生中开展闽南传统文化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创新、实干、诚信的就业观念,健全他们的人格修养。

  (二)闽南文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方向指导
  “2007 年 6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中国大陆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
  2013 年 2 月,国家文化部正式同意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当今,闽南文化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闽台文化旅游产业、闽南旅游市场、闽南文化保护工作等一系列独具闽南文化特色的产业将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其中包含着巨大的就业潜力。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提到“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强两岸经贸联系、直接‘三通’、旅游双向对接、农业全面合作、文化深入交流、载体平台建设,形成更紧密、更直接、更深入、更全面的良好互动局面”,作为闽南地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引导,有利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三)闽南文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智力支持
  挖掘和利用 “闽南优秀文化资源凝练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科方向……可以促进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从而培养一批具有闽南文化素养的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高校通过深入研究闽南文化内涵,挖掘闽南文化精髓,培养具有扎实的人文学科基础理论,使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闽南文化以及基础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能从事闽南文化研究宣传及闽台文化交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及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管理、闽南文化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海西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及两岸文化交流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二、高校闽南文化传承现状与学生就业的关系分析

  闽南文化所具备的优秀精神品质为闽南地区许多高校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当代教育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而谋求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育人的工作成效。 然而,现今高校在科学传承闽南文化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联系方面的思想认识和研究基础显得相对薄弱,优秀闽南文化精髓得不到充分的挖掘与利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对闽南文化资源的认识有欠缺
  当前,高校闽南文化教育资源还存在不足,闽南高校教师来自全国各地,鉴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因素,他们对闽南文化了解并不多、底蕴不足,以致对如何将闽南文化融入就业指导的认识不清楚,导致一部分闽南高校在推进闽南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不结合自身的实际,只体现闽南文化历史渊源,使实践和教学成效雷同化和表面化。另一面,高校学生就业时,大多把眼光聚焦在事业单位、公务员、公司等,很少有学生从闽南文化的方向去寻找岗位。 中央 16 号文件强调:“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从未来发展前途出发,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以过硬的本领和踏实的作风投身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基层岗位。 ”闽南文化大多散落在民间,需要更多的人去挖掘,作为大学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适合从事这些工作,因而,在就业时要转变观念,不要只向往大中城市,不要只把目标锁定在高薪行业和领域,要更多的分析自身实际,把自身长远发展与地方发展结合起来。

  (二)闽南文化资源的宣传渠道单一
  高校进行闽南文化与就业宣传的渠道依然仅仅依靠广播、宣传栏、课堂等传统媒介,显然已难以引起更多学生的兴趣;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步伐和现代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传播, 让大学生们没有太多的时间驻足、留心相关闽南就业信息的发布与通知,造成信息的滞后。 因此,高校的闽南文化宣传虽然看似力度不小,但实际上收效有限,仅能吸引一小部分人的兴趣,这不仅限制了闽南文化的传播,同时对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和锻炼就业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闽南文化资源的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在宣传力度上,文科院系对于闽南文化宣传的重视程度较高,而理科院系就相较略有不足;在具体宣传内容上,文艺活动类的宣传相对较多,而交流讲座类的宣传则较少;在研究分工上,学校闽南文化研究机构与学生缺乏足够的交流;在市校融合上,学校闽南文化研究与地方交流缺乏对接机制;在供需对接上,闽南文化课程中使用的教材的内容与闽南就业市场之间依旧存在着供需矛盾,大学生所学的闽南文赵丽霞: 闽南文化传承与大学生就业关系初探化的理论性与实际的就业所需的实用性存在相当的距离。 这些均限制了学生对闽南文化的了解,也就导致了学生就业时不太关注与闽南文化相关的就业岗位。

  三、高校传承闽南文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双向构建

  针对当前闽南文化和学生就业之间没有进行深度融合、宣传渠道单一、认识不深入、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笔者就如何使闽南文化与学生就业之间形成双向建构、良性互动关系进行一些简要论述。

  (一)拓宽闽南文化资源的宣传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宣传舆论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善于做好新形势下各项宣传工作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闽南地区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域优势,拓宽闽南文化的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对自身具有的社会资源优势有明确的认识,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首先高校应主动适应当前社会多元化的宣传模式,充分利用媒体渠道做好针对闽南文化的基础宣传工作,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传承闽南文化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继续巩固传统媒体宣传影响力,通过在广播、宣传栏、校报、海报等传统媒介上提供快速、准确的与闽南文化相关的就业讯息。
  另一方面,与传统“显性”的宣传方式相比,高校新媒体的“隐性”宣传者的作用更值得我们关注,如我们可以利用论坛、网站、QQ 群、微信、微博等宣传阵地,合理利用微电影、车身广告、户外广告等多种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提供快速、准确的闽南文化相关的就业讯息,充分发挥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合力优势。
  此外,加强社会实体渠道宣传,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闽南文化就业市场的存在。 如高校要多与就业市场对接,多开展与闽南文化相关的就业指导专业讲座。 高校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闽南文化,加大对就业市场的分析,结合市场的人才需求,加强传承闽南文化带动就业市场的宣传,开展相关就业指导讲座,拓宽学生获取就业最新资讯的渠道,为学生就业提供明确的就业指导。 同时,学校就业办和有关院系要加强与社会上急需具有闽南文化人才的单位、企业合作,使这些单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闽南文化的社会需求性,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来引导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也可以让这些受益于闽南文化的同学现身说法,加大宣传力度,为更多的同学立典型树榜样,带来更大更好的宣传效果。

  (二)开展以就业为目标的闽南校园文化活动
  单一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可能达到闽南文化宣传的预期效果,必须将就业融进学生活动中,把促进学生就业作为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工作的重点,以市场就业形势来调整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采取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素养。
  其中,面向社会就业市场,进行校园内外良性互动,加快自身发展和“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开展以就业为目标的多形式多内容的闽南校园文化,形成全方位的闽南文化就业宣传路径是必要的选择。 一方面,在校园内部加强闽南文化对学生的知识熏陶,为就业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高校可利用区位优势,组建闽南文化社团,以闽南文化为中心开展剪纸、书法、音乐、曲艺、舞蹈等特色的活动,积极创办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校园刊物,扩大闽南文化的影响力,使学生具有某项特长或者多元化发展,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就业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高校“走出去”的社会实践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要让学生充分享有社会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具有闽南特色的实践活动,发挥闽南优秀文化的德育功能,培育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意识、诚实守信的爱岗敬业精神,为就业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 借助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课堂, 领略闽南传统文化的艺术风采,鉴于闽南文化资源散落在乡间的现状,鼓励校园文化活动应有组织有目的的走访调研古街、庙观、宗祠、民俗活动等,通过实际考察走访,开展如调查南音、歌仔戏的传承和发展情况等,加深学生对闽南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并发表相关论文着作,巩固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兴趣,锻炼大学生就业所必备的探索与实践精神,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功效。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鼓励学生们组建闽南文化产品开发团队,结合市场需求和地方实际,充分发展闽南文化产业创意,在产品设计中融入闽南文化元素,设计一些特色产品,积极寻求市场空间,为就业创业拓宽渠道。

  (三)构建完善的高校闽南文化传承制度,提升学生就业力
  把闽南地方优秀文化纳入大学文化范畴,构建系统化、专业化的闽南特色学校教育是闽南文化最有效、最直接的传承方式。“地方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
  闽南高校应扎根闽南, 充分发掘和利用闽南优秀的文化资源,凝练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科基础和课程体系,保持高校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优势,这是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提升学生就业力的重要渠道。 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充分发挥“植根闽南,立足海西”的优势,成立了闽南文化研究院,使传统文化的印迹得以传承与发扬, 研究院下设《闽台文化交流》编辑部、闽南方言文化研究所、闽南家族文化研究所、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所、东南海疆文化研究所等,对于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 让闽南优秀文化研究走向系统化、专业化,从而不断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闽南师范大学还开设闽南文化方向公共选修课,并成立“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试点班”进行专项培养,大力支持木偶学会、南音学会、大学生闽南文化研究部等学生组织开展活动,以其多样性、参与性、新颖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营造校园闽南文化氛围,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文化范畴,提高大学生的闽南文化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完善学科建设的同时,尽快培养和建设一支从事闽南文化研究和宣传的专业队伍,是建设闽南校园文化的保证。 以此推动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建设, 从而能够使相关学科和课程互相联系,互相支撑, 形成持久发展的校本课程。 如可从闽南高校中选取对闽南文化有兴趣的学生组成试点班,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组建闽南文化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授课,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闽南文化的基础知识与理论。 在试点班的教学系统中,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的就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学生期望、课程性质的实践活动,例如到闽南文化博物馆、闽南文化旅游景区、闽南乡土文化分布点等开展实习工作,为学生就业开辟新的途径。 此外,在试点班的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产业管理理论和市场营销知识,了解国家相关文化政策与法规,初步具备闽南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能力;了解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及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貌,熟悉闽南地方艺术,具有较强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不断完善并丰富闽南文化试点班的教学系统,实现教学内容和就业要求的协调统一。
  学校也要广开人才渠道,重视民间社会团体的力量,如可坚持兼容并蓄的方针,邀请“南音”、“木偶”等民间艺术家、老手艺人以及一些民间闽南文化的研究者来校开办讲座和培训,一方面可以丰富闽南乡土文化教育建设,同时学校可以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驻校园,让一些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能够在高校里沉淀下来,也算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

  (四)积极探索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长效合作机制
  闽南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资源,闽南高校要从尊重地方传统文化开始,发挥地缘优势,以闽南地域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资源,实行“政产学研用”模式,有效整合省内各高校和有关部门的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政府、高校、民间团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全方位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机制。
  高校要以人才培养的目标,要积极主动地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充分认识闽南地区高校的“个性”特征,加强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提升了校园闽南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和岗位培训,搭建大学生就业平台,不断拓宽就业实践的渠道,保证实践基地的数量赵丽霞: 闽南文化传承与大学生就业关系初探和质量;同时高校间应该建立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长效合作机制,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发挥地域优势,积极与台湾高校建立合作机制,相互交换学生,闽南高校可以学习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和传承传统文化模式以及经营管理理念。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将闽南文化融入地方企业,实现特色文化与就业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海外交通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旅游景点、木偶剧团、歌仔戏剧团、南音剧团、省内各非遗中心等单位建立专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考察和实践,为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搭建平台,促进实践制度的长期开展。 与民间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沟通交流、利用口述、或者现场参与观看制作等,努力把民间文化记载下来、传承下来。 多发扬光大本地特色文化,力争在上面做大做强做精,把地域文化发扬到极致,如闽南地区的林语堂文化要做深入。 力争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的合作机制,培养出具有多元化知识又掌握某种特色专业技能的人才,提升就业竞争力。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要体现出关注学生个人成才与国家建设需要的有效契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
  当前,闽南文化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作为闽南地区高校更应该充分发挥地域、生源优势,宣传闽南文化精髓,研究闽南文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对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问题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积极做出尝试,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出科学的发展思路,推进毕业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7-10-26)[2013-06-30].
  [2]孟昭丽. 中国在闽南设立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EB/OL].(2007-06-10)[2013-06-30].
  [3]文化部办公厅.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报告的复函[EB/OL].(2010-03-14)[2013-06-30].
  [4]陈文婷.关于闽南地区高校传承闽南文化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26-129.
  [5]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2004-08-26)[ 2013-06-30].
  [6]施玉昌.开掘地方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厦门市思明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开发“闽南文化”资源 促进校本课程建设[J/OL].福建教育,2009(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