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企业招聘量自然缩水,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700万,而数据统计,今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量仅为去年的80%左右,就业形式非常严峻。除此之外,目前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不健全,就业服务方法、手段简单等因素也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1、目前大学生就业服务主要方式
目前高校就业服务在就业信息发布、毕业生指导、学生职业导向、职业规划培养、综合素质培育、毕业生调研跟踪方面与市场化需要存在着严重脱节。普遍采用“大锅饭式”教学模式与就业服务举措,对学生用同一个模子进行指导教育,与“以人为本”这一教育宗旨相违背,就业指导观念、措施、方法、内容等死板硬套不够灵活,导致就业市场上“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求才难”现象片存。
2、大学生分层分类就业服务计划思路
大学生分类就业服务,本着以生为本的宗旨,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根据学生生源地、学生干部经验、就业意向、家庭条件等分类,划分不同的信息库,以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改革培养方案,设立分层分类就业工作服务体制。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就业服务,提高就业工作效率。
2.1区域分类
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本市生源、本省生源、外省生源、农村生源等等,不同生源地学生的性格、综合素质、就业方向目标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可根据学生生源地、学生理想工作地、用人单位区域等划块分类。对这批学生分块开展就业工作,在校期间根据学生生源地以当地生源特性、经济发展程度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组织某某生源学生专场招聘会或某某地区企事业单位专场招聘会。外省生源情况相对复杂需特别关注,对于外省生源的学生,大学最后一年课程较少,不要求学生在校,外省同学回乡后手机号码变更,远离学校不方便就业工作开展,有些同学会选择性遗忘就业,所以务必提前做好备案,防止无法联系的情况发生,定时定期联系,对学生进行指导,督促就业。
2.2经济困难生分类
每个高校都存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面临经济窘迫、就业弱势双重困难,往往存在缺乏自信、家庭经济压力大综合素质欠缺、就业资源相对较少、求职目标呈功利性,且大都来自农村,性格忠厚老实与人交往沟通、自我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对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就需要开展以就业观念教育为切人点的预防性职业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讲座以及其他形式,指导高校贫困生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摆正心态,合理定位,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和成才观,理性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就业。贫困生就业帮扶可采取经济援助与心理帮扶相结合,重点推荐与专业技能训练并举,开展寒门学子专场招聘会等,提供特殊关照,促进他们的成才就业。
2.3创业群体分类
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对创业充满激情,但是又缺乏社会经验。部分学生创业者有想法但缺少必要指导,创业没有详细计划,本着年轻人的冲劲,往往碰壁。这部分群体应引起就业指导部门的注意,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积极创造条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便利。高校要开设一些相关的法律、经济、管理课程,讲解创业的法律法规、操作程序、经济管理知识以及一些大学生成功的创业模式与经验,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积极为学生搭建“孵化器”平台鼓励创新创造,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发展空间,搭配创业指导老师,分析帮助完善就业计划,并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帮助其人驻大学生创业园等。
2.4专业分类
大学人才培养按专业设立培养方案,教授不同课程,提升专业能力。就业工作也可根据专业特点展开,专业招聘会,专业就业指导、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订单式培养等。每个专业都各具特色,围绕专业特色开展工作,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可与专业对口用人企业签订委培协议,采取订单式培养方案,按照企业标准,加强对学生技能素质培训。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地点接受教育提高技能。将学生实习与就业结合,企业根据需求选拔学生前往实习,学生实习后与企业签订聘用合同,实现高校与企业对接,即优化培养方案又提升就业效率、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2.5就业困难分类
就业困难生是指由于自身的主客观原因在大学毕业之后仍然没有实现正常就业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大学生很大程度上有着自我认识不强或就业竞争力不强的通病。根据这一群体特性,应从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保持积极心态等方面着手。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对在求职中形成的自卑、胆怯、畏惧心理的学生,用座谈或者个别谈心的方式,突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增强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对个别情况严重的就业困难生,可通过“一对一帮扶”。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把学生就业工作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根据学生特点培养,学生欠缺什么,我们着重加强什么,既满足素质教育的方针要求,又起到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就业服务的作用。以此完善就业服务相关政策法规,促进现有就业指导服务模式的尽快转型,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苏静,肖攀.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创新研究田.赤峰学院学报,2010, (8):201-203.
[2]张驰,张磊.论高职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体系的构建叶现代企业教育,2009, (1):142-143.
[3]刘淑艳.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叶教育探索,2006, (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