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培育是提升就业育人的重要途径,开展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提供有效思路。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分析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在就业价值观上呈现的问题,探究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满足个人职业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培养模式;职业发展;
作者简介:张星(1984-),女,安徽安庆人,讲师,硕士。E-mail:zhangxing@hfuu.edu.cn;
基金: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20jyxm1609);合肥学院思政教育专项课题(20SZZX10);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Values in the Post Epidemic Era
Abstract: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valu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It should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values,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employment values, and provide effective ideas for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In the Post Epidemic Era, it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society, universities,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in employment values, explored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values, guided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employment values, met personal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romoted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Keyword: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values; training mode; career development;
近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条件复杂发展的时期,稳定就业是做好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促进人才资源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关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向上,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作为透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突破口,必然要求高校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使命与国家发展相关联,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从国内外研究实践来看,国内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研究。对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研究主要在于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在研究影响因素时较多关注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例如Yang从乐观的求职心态、兴趣导向的求职方向、求职目标功利性、以利益作为求职标准、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方向研究,为后续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方向[1]。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后疫情时代下就业价值观相关影响的研究较少,在当前疫情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趋于平稳,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滑,大学生就业的预期高于岗位供给的矛盾凸显[2]。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1 后疫情时代重塑就业价值观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推进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自2020年以来我国近三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达一千万人以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备受关注。高校在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要帮助大学生实现价值观塑造[3],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的发展具有动态特性和多变性,受到高校教育方式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4]主要是价值观认识向价值选择的转变,其内在结果需要通过外在的行动来表现。要把大学生“入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找工作”的实践活动,形成最终的就业决策,并在就业决策中贯彻个人的就业价值观。
1.2 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这对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就业实现方式和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有直接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构成源自于父母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学生正面认识和接受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手段。社会舆论、社会规范、社会风气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就业价值观。后疫情时代大学生,面对社会经济由波动趋于稳定的状况,加大了学生就业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导致出现大学生把职业的稳定性、高福利作为就业抉择的重要因素,再次出现“慢就业”“缓就业”的现象。高校进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国家层面确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个人层面上坚定职业发展目标,指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与道德准则意识,在人生职业规划路径上合理恰当地解决好个性权益与国家经济权益、社会团体权益相互之间的关系。
1.3 是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
全国高等院校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工作,主要是依托于职业规划、就业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等人才培养课程,帮助大学生理清职业目标,认清就业与价值实现的关系。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来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目前,我国处于后疫情时代,开展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体部分,面对就业结构不均衡,求职方式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等状况,高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端正就业价值观,使大学生真正意识到就业选择与个人价值实现和社会需求形成的关系,明确现阶段开展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在开展就业相关通识教育中,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下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国情、就业政策、就业形式等,从而结合自身特点,提高就业水平与就业能力,做到国家需求与自我发展的和谐统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应帮助在校大学生准确判断就业形式,抓住就业良机,树立高远的职业理想,顺应社会需求,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参与就业竞争。
2 后疫情时代就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困境
2.1 社会变化加速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取向
就业客体缩减与就业主体体量增加之前出现失衡状况。后疫情时代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日趋明显。就业客体缩减一是体现在现有招聘岗位呈减少趋势,中小微企业作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受疫情影响,面临生存困境,招聘规模骤减。二是体现在新增就业岗位不明确。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时,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就存在不确定性。但同时面临就业主体体量增加的压力,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全国高校毕业生2001年为114万人,到2020年毕业生总数达到874万,2021年已增至909万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在从精英教育逐步迈向大众化教育的新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加大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工作的供应侧和需求侧之间的失衡逐渐加剧,最终形成结构性失衡问题。鉴于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排名、个人成绩、专业能力等参数的考量,成为企业用人的重要衡量指标,但这一指标无法充分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匹配程度。同时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标准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过分强调职业专业对等以及学历层次等情况阻碍了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形成。
2.2 高校重视程度不高,与就业指导目标相等同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与社会转型升级、国家之间战略博弈等不可抗力因素,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更加积极主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就业相关课程,在学生就业创业方面起到积极指导作用。但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实际操作层面存在指导不深刻、专业性不强的情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帮助学生认知自我、认知职业、分析就业行情,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借助分析社会宏微观环境,教授就业技能提升自我达到顺利求职就业的目的。由于高校在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上课时受限,对大学生职业观念培养和价值方向引领的指导力量相对薄弱,无法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与就业指导内容相混淆,缺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入,大学生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缺乏紧密结合。在就业选择上难以将就业价值取向放到国家发展大局中去定位和思考,无法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融合,以致影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
2.3 学生就业期望过于理想化,就业意识淡薄
目前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于理想化,就业缺乏主动性,缺少聚焦主流发展的意识,对国内外的就业现状和经济发展漠不关心,不能将自身价值实现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对于就业决策,多是把个人兴趣及利益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的幸福感和利益最大化,以个人感受为中心,偏向个人兴趣与职业选择的统一,更关注自身工作能否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满足。大多数学生对自我缺乏清晰客观的认识,在职业目标和求职方式等方面,选择盲目跟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明显过高,一方面体现在地域、工资收入、个人发展、工作时长、福利待遇等方面。根据有关报道显示,刚步入社会的应届大学生,大部分选择前往北上广等一线省会城市,尤其是经济、科技发展较好的大中型城市,将二三线城市、地区作为备选方案,导致发达城市或地区存在人才淤积、就业竞争激烈等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过分追求专业对口,导致毕业生就业错位,大部分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己的未来缺乏全面认知和提前规划。
2.4 家庭教育方式差异,影响就业价值观形成
家庭作为高校大学生接触到的首个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取向。Blustein指出,青少年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安全依恋在对于之后的职业相关的社会情境中会更有自信心和胜任力,能够主动参与到职业生涯探索活动中[5]。Yoimg和Friesen研究表明,父母通过在与子女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试图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子女则将父母的意图通过某种形式以个人化体现[6]。融合了家庭文化教育和社会价值观教育的“家风式”代际传承价值观,对学生的职业取向和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而渗透性的影响。积极方面体现在家庭文化、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所处的社会结构背景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有效信息的获取上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消极方面则体现在面临诸如经济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时,传统的家庭文化教育会将家庭长辈的意志和想法向子女渗透,引导促使学生接受和认同家长的就业意向和职业选择,过多地干预学生自我认知,导致学生对自我兴趣和爱好的转移。
3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塑造的路径选择
3.1 运用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提高就业价值观认知
新媒体的隐秘性和虚拟化特征使其能够成为隐性教育的重要工具[7],可搭建线上、线下双线互助的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循环模式,进行线上线下有机联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显性与隐性的融合,形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指导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工作。首先,学校应充分运用线上新媒体等网络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利用设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微信公共帐号等融媒体方式进行在校大学生的全面思想政治教育,以引领广大在校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其次,利用网上论坛、上网聊天、社区交流等方法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职业价值观教学与学生闲暇娱乐中,以实现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学校不放松线下教学主战场。疫情时代的在线教育模式已充分证明,单纯的线上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不能替代线下教学这一重要途径,课堂教育仍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课堂应完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适时创新课程与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和针对性,以对应大学生对自身成才发展的要求。隐性思政资源的运用,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引领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品质,使学生成为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3.2 深度开展专业教育融合,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
后疫情时代,新职业、新业态也应运而生,为疫情困境下的就业市场补充了颇具规模的增量。为满足市场需求,调整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变化需要,为市场所提供的人才资源也将做出适当回应。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创新驱动对于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以及职业能力多元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8]。就业价值观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指导准则,要求高校大学生通过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应注重发展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9]。一些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培养中过度重视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培养。高校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发源地,对人才教育培养体制机制将进行大力改革,提倡“专业、就业、产业”三业统一,对接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在专业教学中,要有专门的老师来解答问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引导,使其专业发展方向更加清晰;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力量,要提升就业队伍的职业化,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要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专业课程建设之中。
3.3 转变自身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面对复杂、困难的就业形势,高校大学生要提高思想认识,适应就业形势,调整从众盲目的就业心理,有效化解就业压力,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客观地分析自身优劣势,合理确定就业择业目标,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同时,高校大学生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努力提高就业能力,提升创业竞争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是高校学生顺利就业创业的有力保证,通过认知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把学生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共同需求和实现其自身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实训活动,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方式参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培训课程,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职业发展方向。通过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如社会义工活动、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活动等,培养社会责任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获取社会经验的同时,形成社会认知和职业认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牢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将个人成长发展真正与国家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3.4 发挥导师家长协同共育,合力正确引导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不仅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诸多挑战。面对复杂、困难的就业形势,鼓励家校合作共育,家庭作为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在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就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关注孩子学习状况,也要在就业、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首先,应特别关注社会就业情况和孩子自身情况,正确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不要给予学生过高的压力,引导大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定位。其次,家长要摒弃追求稳定的传统就业观念,鼓励和引导孩子自主就业,合理择业,做好孩子在就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心理辅导工作,鼓励孩子大胆选择,有效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在成长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耳濡目染的家庭氛围中形成积极的就业价值观。要加强沟通及时引导学生适应当前就业形势,摆正自身心理,勇于接受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转变思想观念,全面客观地分析,找到切入点,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帮助学生确定就业目标,科学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 杨凯丽.独立学院“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2019,38(32):239-241.
[2] 肖亚鑫,张立申.“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9,33(4):99-102.
[3] 余斌.论价值观的定义、形成和践行[J].广西社会科学,2020(9):78-83.
[4] 迟成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之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103-108.
[5] 姬欣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J].理论观察,2020(10):73-75.
[6] 朱成功,赵普凡.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的探析--以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工程大学为例[J].智库时代,2020(4):158-159.
[7] 郝文.独立学院学生“思政+”模式的创业指导培养体系建设--基于科文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6):184-186.
[8] 陈飞,陈晓婷,陈钰欣.“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与对策[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1,39(1):88-94.
[9] 张天华,柴伟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对策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