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杭州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工作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29 共403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探究
  【第一章】高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优化研究绪论
  【第二章】职业学院就业指导相关概念和理论
  【3.1】杭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一般模式
  【3.2】杭州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工作现状
  【3.3】杭州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完善和健全杭州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改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3.3 杭州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政府在制度和法规方面的不健全

  从整体来看,近几年,杭州政府部门在推进形成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网络,加强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就业资源的整合等方面下了功夫,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第一、体制不健全。我们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工作是由政府部门管理的,而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就业市场,所获得就业的相关信息,主要的渠道是各类招聘会、网络招聘信息。这就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违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也无法使得人力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这样的就业体制显然是不健全的。为了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优化配置,要规范和管理高职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使之配套的健康成长,以确保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整合不全面。各个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站虽然受政府就业部门主管,但高校仍然是其运转的主体,引导高校的操作主要是基于自己的力量,就业主管部门在其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起到主导和规范作用。但在具体的考核细则中,政府主管部门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差异,且偏重于学生创业方面,对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涉及较少。由于指导站建设工作主要是由杭州就业服务局负责,因此在导向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向性,没有全面的结合其他就业主管部门。

  第三、政策无针对性。在目前各类的政策制定中主要是依照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并未考虑到高职办学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不论是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还是就业指导,因为学生类别不同,所以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是不同的,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政策来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不适合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真正人才。

  第四、服务不完善。这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目前政府逐渐转向成为服务型政府,同时职能也在转变,不仅应该直接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而且还应该组织社会各界机构提供与就业有关的服务。同时,在引导高职毕业生就业,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到城乡基层就业、号召去中西部和参军、改变求职观念等方面营造的舆论氛围也不浓。

  3.3.2 高职院校在指导意识上的不重视

  虽然高校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近几年,高职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已有一定雏形,但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也日趋明显,影响就业率,就业的质量的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追求就业率,领导重视不够。杭州市高职类院校 2011-2014 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 97%,但就业率并不完全能够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基本所有的学校都会通过开证明、待委托等形式来提高就业率;部分学校还把签订就业协议与实习考核、毕业生证书获取等形式挂钩,促使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也有部分高校采取经济补助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签约。学校虽然重视就业,但不重视就业指导,领导虽然重视,但是重视程度不够,并不把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专业课来对待,在师资、经费等方面投入不够。

  第二、忙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缺乏专业指导。杭州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学校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很多支持,但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项目大多缺少竞争力。再加上目前高职院校创业师资队伍的指导水平限制,高职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很多政府机构都设立了创业指导部门,各部门都会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这使得学校的作品可以到处参加比赛,但也使得学生的创业计划就是为了比赛而做的,并没有明确的创业意愿。而且多头组织分散了支持力度使得学生参与热情逐渐在下降。

  第三、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由于职业学校缺乏深入调研企业所需,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真正所需人才以及学生的择业标准之间产生了结构性矛盾,企业要不到合适的学生,学生找不到他想要的工作,高职学校部分专业找不到相应的企业资源等问题。为什么有些专业能容易的找到工作,而有些专业却并不好找,很多学校在考虑就业前景的同时,也要考虑本校的师资结构,保留了部分缺少就业前景的专业,并没有实现完全意义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导致教授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操作所需的技能脱节,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就比较难找到学以致用的岗位。

  第四、就业指导机构和机制不完善。高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只是停留于表面,没有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跟不上高职的发展现状。就业指导课程是就业指导的形式之一,但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不以专业课程对待,再加上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人员缺少、师资管理不规范、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就业指导成效不明显。另外,这还跟高职学校就业资源还比较缺乏,职业规划氛围的缺少;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就业意识薄弱等因素都有关。

  第五、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不健全。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与高校的初衷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内容。

  高职院校要将企业的真实情况传递给学生,需要有一个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同时,这也是学校就业指导的一个崭新平台,为学生提供企业就业信息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毕业生信息,还能保护高职毕业生信息不外泄。据了解,很多高职学校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已经初步建成,但是服务内容不丰富,信息提供不及时,信息量不够大等问题还有待继续完善。

  3.3.3 企业在参与指导方面的不积极

  现阶段,企业主要集中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作用,但它可以参与高职就业指导工作,这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目前,企业在参与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少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在招聘毕业生中首先看重的是见习实习的经历、其次是技能培训,而目前在校学生的考证热、比赛热并不完全被企业认可。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践,加强行业认知,了解企业,提高自身技能水平,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等,为真正就业,踏上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目前高校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缺少成熟的模式,各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进展程度参差不齐。

  第二、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受到现实情况的制约。大多数企业都认为企业参与到高校的就业指导中会起一定的作用,企业可以提供见习、实习机会,也有部分企业可以进行高级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的互聘。企业大部分愿意参加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但因为现实的问题仅有 36.8%的企业人员能够参加,已经参与或者正在参与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却不到 10%.虽然高校有需求、企业有愿望,对学生也很有意义,但这项合作却进展缓慢,仅仅靠市场调节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控。

  第三,企业需要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未保持一致。企业接收高职毕业生的岗位(如表 2)主要集中在营销、技术岗位、服务人员,最低的是管理人员,其中小型企业的营销岗位的比例特别明显,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高职学生的岗位也发生了变化,中型企业相对比较平均主要是营销、一线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大型企业的需求主要是服务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接收高职毕业生的大型企业也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如星级酒店、大型超市等。

  大部分接收调查的企业都不会接收高职学生作为行政和管理人员。而目前很多高校中还开设了会计、金融、行政管理等专业,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学校却非常少,在三所走访的高职学校中,设有市场开发与市场营销专业只有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企业反馈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企业普遍反映高职毕业生在应聘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缺乏职业规划。根据图 2 高职学生中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职业规划,这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高职学生在对专业并不了解的前提下选择了就读的学校和专业,很多学生选择就读的专业是因为听从了家长和老师的意见,还有的学生是由于专业调剂而进入了目前的专业学习,对现在所学的专业缺少兴趣,将来也不想到与专业相关的岗位上。高职学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也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与竞赛,但学生参与积极性并不高,效果不明显。

  企业也认为高校最应该为学生提供的就业指导也是职业生涯规划(占 72.39%),其次是就业形势分析等。

  缺乏主动性。高职学生就业缺乏主动性(56.69%)的越来越明显,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条件都得到了改善,学生没有经济压力,毕业后不急于工作。企业和高校都急于学生能够尽快就业,但学生却不着急,很多学生都在毕业前会安排一次毕业旅行。学生大部分是为了完成学校要求而签订的就业协议,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学生工作的不稳定,企业。

  就业意识浅薄、缺乏自信心等问题。高职学生在就业意识、就业心理和就业技巧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层次最低的,会有一种自卑感。现在劳动力市场最主要的两个基本条件就是学历和工作经验,面对这两个标准很多高职学生都会感觉到不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也会使得高职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的实际表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即使高校开展了就业指导活动,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3.3.4 服务机构在方向引导上的缺失

  在人才服务机构中也存在的很多现实问题,第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员流动性问题和企业发展问题,如盛邦人才,由于工作性质的限制,使得工作人员就业内容单一,缺少个人提升空间,人员流动性很大,与高校对接服务的而工作人员经常调换,整体素质不高。第二、企业发展还缺少远景规划,目前开展工作单一,主要是服务高校和学生,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扩展更多的业务。

  第三、培训机构目前评定标准要求并不高,有部分没有培训资质的教育咨询公司也被列在其中,大部分是为了利用政策为企业牟利,而并不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因此在培训中,最大可能的节约成本。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