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我国劳动争议逆周期特征分析

来源:法制博览 作者:谢岳英
发布于:2020-02-17 共2842字
劳动纠纷论文第六篇:我国劳动争议逆周期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中国经济特点,以及欧美各国劳资关系特征,提出中国劳动争议的逆周期性假说,并通过数据、变量分析,对这一假说展开验证。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时,劳动争议出现频率明显下降。因此,只有重视社会发展历程中劳动关系影响因素变化,才能维护劳资关系、经济增长平衡。
 
  关键词:中国; 劳动争议; 逆周期性;
 
  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劳资关系这类基本经济关系中,利益冲突引起的劳动争议问题逐渐突出。因此,本文针对劳资关系变化,所展开的中国劳动争议逆周期性研究,对维护劳动力市场和谐,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中国劳动争议逆周期性相关概述
 
  各国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影响劳资冲突、劳资关系的重要因素[1]。发达国家劳资冲突顺逆周期的特征较为明显,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自90年代后,劳动争议所显现出的周期波动,却不同于发达国家,表现为逆周期性波动。
 
  20世纪后,西方学者在经济内涵分析中发现劳资冲突本身具有周期性特征,并和经济周期息息相关。深入研究后,经济学家提出经济呈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在于劳资冲突本身的频繁性。我国研究中国劳动关系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其关系变化、特征,以及解决劳动争议体系的建立。同时注重经济、社会因素对劳动争议的不同影响。但是由于部分学者,没有意识到劳动市场规律、经济历程对劳资冲突的作用机制。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虽明显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所以我国劳动市场、经济制度安排和西方各国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中国劳资冲突、经济周期关系特征,主要为劳动争议的逆周期性。
 
  二、关于中国劳动争议逆周期性的假说
 
  由上文可以得知,中国因经济、社会制度、市场规律,不同于欧美国家。其劳动争议制度、劳动力市场规律所表现出的显着特征,自然会有明显差别。具体呈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对于发达国家,劳资双方只有在谈判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劳资冲突。这类冲突,是工人在求取劳动份额时,采取的停工、罢工活动,属于权益型的劳资冲突。中国劳资冲突,是在“调、裁、审”法律框架内,因劳资双方切身利益,对劳动关系、合同履行、劳动报酬支付方面展开的分析,该种争议案件为权力型的劳动争议。
 
  其次,发达国家,劳动争议属于群体组织的大规模行动,中国劳动争议多为个体行为产生。中国劳动争议中的案件,在关系人涉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就会将其界定为集体性劳动争议案件[2]。实际上,中国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是个人劳动争议叠加产生的,并不同于欧美各国,以利益为目的、有组织的工人集体行动。最后,当前时期,欧美国家市场经济已经成熟,其劳动争议是建立于市场机制下的劳动力市场。中国劳资冲突,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历程中,因劳动力供大于求而出现的资强、劳弱特点引起的劳资冲突。再者,从中国以往出现的劳动争议案件来看,其劳资冲突多为资方损害劳动者自身合法权益而产生的。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劳动争议周期性特征为逆周期性。
 
  三、具体验证与分析
 
  (一)设定检验模型
 
  结合中国劳动争议周期性假说,相关学者认为,在深入研究该理论认知时,可建立动态模型,对中国现有劳动争议案件展开分析。实际分析方向为不同阶段的劳资双方博弈行为。比如在第一阶段,研究资方是否存在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第二阶段,若是存在侵权情况,劳方在中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下,能否维护自身利益。以下是笔者根据上文,中国劳动争议逆周期性假说,在建立上述动态模型的基础上,所展开的验证。
 
  (二)选取变量
 
  首先,t、i分别代表时间、地区,解释变量为LDF(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it;其次,解释变量为Bc(经济周期)it;最后控制变量为Xit,yit看做扰动项。第一,(LDF)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将中国劳动争议案件,公布案件受理件数、当事人数据两组。前者重点分析资方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件,后者侧重分析案件内所涉劳方数量。笔者选取案件中当事人数量(LDFef)、案件数(LDFab)表示劳动争议案件频率。第二,(Bc)经济周期。采取滤波法常用公式测算经济周期,并针对滤波结果展开稳健性试验。第三,(X)控制变量。由于中国劳动争议逆周期性特点,与中国经济体制关联性较强,所以笔者选取变量都基于国内经济形势变化。选取人均GDP、私营企业占比、国际贸易依存度、社保覆盖率等变量,同时将时间作为虚拟变量。在选取各项变量后,采用相关软件,处理面板模型并记录检验结果。
 
  (三)结果及讨论
 
  关于中国劳动争议逆周期性假说,在模型(a)到模型(c)中,经济周期系数为负,如表1所示。通过联合F统计量,检验模型系数,发现统计量自5%后明显下降。由此可见得出,所设模型有效,并在录入控制变量后,整体模型粘合度尚佳,进而验证出中国劳动争议逆周期性的假说成立。从模型(c)中来看,经济周期增加1%后,劳方当事人数量会下降2.339%,见表1。
 
  表1 中国劳动争议逆周期性假说验证结果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控制变量内人均GDP为正,人均GDP2为负。在其他控制变量作用后,从1%水平下降。因此得出中国劳动争议、经济水平期间存在逆周期性关系。而私营企业对于劳方当事人影响系数为正,且不显着,则可以代表私营企业占比较高时,劳动争议人数影响较小。其中养老保险影响系数较为明显,时间变量程度最为明显。
 
  (四)结论分析
 
  研究表明,在西方劳资关系理论、实证研究基础上,中国因经济水平、市场特征不同,劳资冲突其内容、特征、表现形式与西方各国具有显着差异性。其中最为明显的为劳资争议特征差异,本文针对中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劳动争议的逆周期性一说,通过变量分析、模型验证,对该假说展开研究。因而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重视劳动争议处理体系的完善,是降低经济水平对劳资关系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同时,制定劳动争议预警方案、避免劳资冲突,能够进一步减少劳资冲突对经济发展的阻碍。第二,正确认识劳动争议的逆周期性特征,劳动争议本身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中国劳资关系逐渐恶化,而是在劳动力市场中,劳资双方市场新格局的体现。第三,劳动争议特点,不能作为全面概括中国劳资冲突形式的依据。劳动争议是在中国劳动争议机制中所产生的劳动冲突,但是部分劳动争议并未通过仲裁、调解机制解决问题。因此,针对当前局面,为维护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相关人员,应针对中国劳动争议周期性特征,以及劳资冲突现状,建立健全处理、应对机制[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在劳动作用期间,经济、劳资关系会显现出不同特征的周期变化。上文中所提出的中国劳动争议逆周期性的假说,是在欧美各国顺周期性特征的前提下,针对中国经济水平变化,所提出的劳动争议理论。经笔者验证分析,上述假说的说服性明显,值得相关学者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骆桢,张衔.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影响分析[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9(06):122-141.
  [2]张琳.我国劳动争议案件证明责任分配研究[D].2017(07):1-2.
  [3]赵宁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7(30):12-14.
点击查看>>劳动纠纷论文(推荐论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广东莞信律师事务所
原文出处:谢岳英.中国劳动争议的逆周期性[J].法制博览,2020(01):150-15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