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昆虫学论文

倍蚜虫的采集、接种及放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4-19 共2528字

  1 倍种采集与接种
  
  1.1 采倍留种
  在自然野生倍林区域,冬寄主及越冬蚜虫能够自然生长及越冬,为提高冬寄主上越冬蚜数量,生产上通常采取“采倍留种,自然迁飞”措施提高翌年产量。采倍时每株树留2~5个成熟度不同的倍子作种倍,待自然爆裂,秋(夏)迁蚜全部飞出后再采收。

  1.2 选种接种
  1.2.1 种倍采集时期
  培养蚜虫的种倍采集时期,以林分中10%左右的五倍子开裂,蚜虫长翅时最佳。选个头大,成熟度好(刚开裂倍、已爆裂倍、倍子颜色黄绿、黄绿泛白)的倍子采摘作种倍,每平方米藓块用种倍0.3~0.5kg.

  1.2.2 倍蚜虫接种
  (1)直接接种:将即将开裂的倍子放到苔藓表面,秋(夏)迁蚜全部飞出后再收集倍子。优点:投资少,省工省力。缺点:湿度过小则种倍失水不能爆裂,过大则种倍霉烂。

  (2)收虫接种:根据秋迁蚜的趋光性制作收虫器,使一端(或一处)透光,无自然光时采用人工光照。收虫器采用柜、箱、盒、架等等均可。例如:用竹木制作收虫架,大小随收虫多少和方便操作灵活选定,内层间隔20cm,深度50cm,顶、背和两侧粘贴牛皮纸或报纸等不透光材料,各层放竹笆。收虫时将一块透明塑料薄膜用图钉钉在架前,下端向里弯折形成一个槽形兜,封严兜的两端。室内收集阴天加温收虫,效果更好。倍内秋迁蚜迁飞基本结束,捡出种倍。每天黄昏时要收集一次秋迁蚜。

  秋迁蚜存放一昼夜后散放效果最好。如野外接种需要等待合适的天气,则需对所收集的秋迁蚜进行存放。秋迁蚜的存放环境要求阴凉黑暗,以减弱倍蚜虫的活动能力,存放容器不能密闭,否则会使倍蚜虫窒息而死。存放期间每天都要调换1次容器,使秋迁蚜上下翻动,并把产下的幼蚜收集单独散放,存放的时间越短越好,一般贮存时间3~5天,最好不要超过7天。为减少逃逸,散放时间一般选择在黄昏或晚上、阴天。久无适宜天气时,扫去苔藓表面的蛛网和水珠,然后用羽毛把秋迁蚜挑到藓层上,或是用书本,把秋迁蚜放在上面吹散,使其分布均匀。每m2苔藓放5~6万头。散放后用废报纸覆盖2~3天效果更好。散放8~10天后检查效果,平均每cm2藓块越冬幼蚜不超过20头。接种1~3天以后胎生越冬幼蚜,保持温度12~22℃.

  (3)越冬幼蚜的保护:无论是秋迁蚜还是越冬幼蚜沾上水珠会在几分钟内膨胀死亡,故野外放养有条件时应在苔藓层上添加防水设施,两边压住,两头敞开通风,避免空气湿度饱和出现水珠。越冬幼蚜一个星期后既能分泌一种丝状白色蜡质将自身包被起来,形成一个白色蜡球。蜡球形成后,可揭去防水设施。越冬幼蚜寄居部位一般在苔藓叶基部的茎上靠近土壤部位。冬季寒冷天气,可加盖防寒设施,确保更多蚜虫越冬。

  2 春迁蚜收集与放养
  
  3月下旬~4月中旬间,当日平均温度达到12℃以上时越冬幼蚜在白色蜡球内经最后1次蜕皮羽化为有翅春季迁移蚜,从苔藓上回迁到盐肤木的枝干上,产生1~5只无翅的雌、雄有性幼蚜,约经4~8天有性幼蚜便成长交配。雌蚜经18~25天约在4月底~5月初便产生干母。当春迁蚜羽化时开始利用蚜虫的向上性和趋光性进行收集。春迁蚜在阴天或雨天迁飞少或不迁飞,以晴天12∶00~16∶00迁飞最多,16∶30后即可开始收虫分装至挂虫袋。

  2.1 大棚春迁蚜的收集
  收集春迁蚜时,大棚外加盖草帘或黑薄膜,将筒状透明导管连接天窗与蚜虫收集器物,外界光照弱时可采取人工补光措施引诱蚜虫,若天窗较少,大棚面积较大也可以增加工作面。

  2.2 简易棚收集春迁蚜收集
  春迁蚜时在苔藓棚前面钉上两层薄膜,一层挡风,一层用来收虫,收虫膜放低一点,在薄膜的下方形成1个槽型,使收集的春迁蚜顺利落入槽内。

  2.3 挂虫袋的制作
  分装春迁蚜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做好足够的挂虫袋。具体做法是:把牛皮纸裁剪成长20cm、宽10m的小块,每块做一个袋。制作时,粗糙面向上顺向平放于桌上,对折成10cm×10cm的方块,左右涂上浆糊,压紧,做成纸袋。在袋内放一小角卫生纸或棕丝,放到通风干燥处保存备用。

  2.4 春迁蚜分装和贮藏
  春迁蚜收集后最迟不超过第二天上午全部装入袋内。装袋前在纸袋上标明装虫数量和收集日期后开始装虫。根据倍树大小挑虫50~200只装袋,把虫抖下,迅速在封皮上涂上浆糊封口,然后轻放入筐盘中,注意不要挤压。存放阴凉干燥通风处。

  2.5 春迁蚜的放养
  选择晴天放养春迁蚜。上午10∶00以后,将收集春迁蚜容器放于倍林下让其迁飞,或用羽毛把春迁蚜扫到分枝较大的树叉上,或者有缝隙的枝条上,每666.7m2倍林放养5~6万头。

  3 人工辅助接种技术
  
  春迁蚜羽化迁飞至夏寄主上繁殖性蚜(雌蚜和雄蚜),性蚜发育成熟后,交配生长干母,为期1个月之久。春季雨水多,树上又有天敌杀伤,死亡率很高,春迁蚜结倍率在3%以下。由于性蚜不取食,故在室内保养产生干母后再在倍林挂放。盐肤木新枝叶序与角倍数量具有相关性,据试验,大量自然迁飞上树的结倍叶序为第2~11片,挂放性蚜的结倍叶序为第3~10片,结倍最多的叶片,前者为第4~7片,后者为第5~9片。由于小环境条件的差异,导致人工培养的倍蚜虫最佳至瘿时间与盐肤木的物候期有差异,因此生产中采取虫袋异地保存2次挂放干母,避免干母发生期与寄主适于至瘿成倍的物候期不一致造成低产。收虫后尽早将一部分虫袋运到挂放地保存,另一部分虫袋贮存于海拔稍高的地点。在盐肤木第4~6片复叶展叶时期,袋内干母产生时立即第一次挂放干母。挂虫数量以约50头/袋的虫袋为例,每666.7m2倍林挂放800~1000袋,一般1~3年新造倍林每株挂一袋50头的春迁蚜即可,如管理水平较高的间作林挂2次更佳,改造倍林大树每一较大侧枝挂一袋。若第一次挂放的效果较差,当贮存于海拔稍高地点的同期虫袋干母产生时立即第二次挂放干母。

  挂放虫袋时选择枝条长势较好的盐肤木挂放,挂放虫袋前应检查盐肤木树上有无食叶害虫(盐肤木早春食叶害虫较少),若食叶害虫密度大,应采取物理措施进行防治后再挂放虫袋。挂放性蚜的时间,一般正常年份装袋后18~25天左右挂出较为合适,但在大暴雨天不能挂放。袋内雌蚜全部产完干母需10天左右,干母的耐饥能力9天,一般3~4天后活动力才减弱。春迁蚜装袋后,若天气反常温度偏高或偏低,挂放性蚜的时间可能提前或延后,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则需进行检查,检查方法是在虫袋上针刺一小眼发现有少量干母爬出时即为合适挂出时机。挂放性蚜时不可使虫袋受到挤压,挂放时,先将虫袋下缘用针扎5~10个针眼,后将虫袋轻靠在树干的背阴面,用订书针固定虫袋,订书针距虫袋上下边缘1cm.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