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

诚信的伦理内涵及其理论特点(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27 共8279字
  2、诚信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稳定性它的普遍性体现在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存在于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中,存在群体之间的交往中,存在于一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存在于个体中,它表现为个体诚信,存在于群体中,它表现为群体诚信,存在于社会中,它表现为社会诚信。正是因为它的普遍性,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假如我们的生活中缺少诚信,家庭、邻里、单位、组织乃至国家就无法存在,基本有序的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也无法进行。诚信道德稳定性体现在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主体的诚信态度是经过陌生到相信、信赖、信托、信用等多个阶段逐渐形成的,而在每个阶段,两个主体之间都会进行反复的猜疑、试探、观察、到最后的验证。他们之间的相托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一旦形成信任,它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诚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确定性首先表现在它的伦理内涵的客观性,就是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他人,说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所说的,就是思、言、行的一致性。其次,表现在作为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去遵守它。而它的不确定性首先表现在诚信的主体--人的主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们对伦理内涵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差异,例如有的个体认为诚实守信就是纯粹的真诚,对自己和他人的坚信不疑;而有的个体选择对他人一半相信,一半不相信,因为不完全相信自己,也会不完全相信他人;也有的个体对他人只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其次,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给诚信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诚信的内涵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一次次发展着,完善着,才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所以诚信不能脱离一定的时代背景,只有有时代特色的诚信,才具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诚信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需要完善的道德规范。

  4、诚信是内在性和相互性的统一。

  仁、义、礼、智、信被看做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处世之道,在人们的互相交往中,诚信尤其被看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在儒家思想里面,诚信是一种深入人心的道德信念,是人们发自内心的道德需要,注重的是人们自身的修身养性,它主要靠个体自身的努力和节制来完善自己的品格,并且这种努力是个体自发的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所以,诚信是一种内在的品格,在这个高度上,许多人把诚信的道德品格当成是一种人生境界来追求,终其一生,永不懈怠,并把诚信看做是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另一方面,诚信具有相互性,主要表现在,它不是一种单向行为,而是一种双向行为,如果在两主体的互相交往中,一主体保持诚信行为,另一主体放弃诚信行为,不履行双方共同达成的责任,相信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定不会维持太久,彼此的利益也不会实现,这样对双方都没有好处,相反他们都保持诚信的道德品格,履行彼此的承诺,他们不但能维持长久的友好关系,彼此的利益也会实现。所以,诚信是一种相互的道德品格,所谓"信人者,人恒信之",就是这个道理。

  (三)诚信伦理的现代意义。

  1、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

  什么是和谐?在了解了诸多对和谐的解释后,笔者认为和谐就是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互相包容不发生冲突,在同一天地中,共同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人与社会制度的和谐、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和谐、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为高等动物的人,起着关键的协调作用,协调能力的强弱与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精神有根本的联系。因为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人际和谐,而人际和谐主要依靠道德来协调。因此,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道德性的内容,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道德力量作为支撑,特别是诚信力量的支撑。

  胡锦涛同志曾经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将"诚信友爱"作为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我国政府首次比较明确地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诚实守信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提出。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也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诚信作为重中之重,让我国公民在严格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更加完善自身的道德品格。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更加注重诚信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曾明确指出:把诚实守信作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最起码的行为规则,以此来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分析了当今社会中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一些重要原因,其中由于少数社会成员和领导干部的诚信缺失,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决定》强调,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尤其是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因此"诚信友爱"成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之一,实现社会和谐的标志就是十二个字:"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所谓"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所以,离开了诚信谈构建和谐社会只是纸上谈兵,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伦理核心。

  2、诚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

  现代市场经济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它与诚信道德有着天然的联系。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道德需要,是现代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道德基础之一。市场经济中人们之间的各种经济交往活动一般都是通过一定的合同或契约来确定和维护的,而契约或合同是决策各方协调的结果,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契约或合同经过双方的同意,一旦产生法律效力,不管是合同的哪一方都必须去履行。契约或合同是在主体双方真实地提供与自己相关的资料的前提上和双方精神正常的情况下确立的,双方只要遵守契约里规定的内容,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就行了。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遵循的诚实守信的道德规则。

  如果订约者有一方背离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契约各方的利益就很难实现,契约就成了一张白纸,由此可见,维系市场交易纽带的契约绝对离不开诚信原则的支撑,契约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灵魂,而诚信则是契约之灵魂,是灵魂之灵魂。在成熟的市场条件下,诚信是资本,是财富,也是竞争力。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

  在全球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诚信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支柱。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信用"、"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等理念已深入每个人的心里,市场交易的 80%以上都采用交易方式,市场经济已成为真正的信用经济、诚信经济。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是社会主义的,但它还是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也是一种信用经济、诚信经济。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过程中,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的不诚信行为。这种失信现象蔓延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给国家、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重大的伤害,还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所以,为了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重建社会诚信体系,让"诚信是立业之基、兴业之本"等观念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使诚实守信成为人们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行动。

  因此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和信用经济,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人被利益冲昏了头,在市场经济交易中采取欺诈等不正当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私利,这样,就极大的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使全社会蔓延着不诚信之风,诚信就成了当今社会比较稀缺的资源。因为诚信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或不可或缺性,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在无形中约束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在市场交易中产生了重要的道德规范作用。在企业之间也许经济实力至关重要,但如果缺少了诚信,人们不再相信它,它在市场经济中就无法立足,所以在企业中培养有诚信之德的个体,显得尤为重要。许多世界知名企业,在选拔人才时,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诚信的品格。在他们看来,诚信不仅仅是人的一种高贵的品德,更是一种无形的能力,诚信是一个人所有能力里面最重要的一种能力,离开了诚信的约束力,人们对企业对他人就不可能忠诚,就不会去承担自己的责任。所以,企业是不会聘用一个没有诚信之德的人,一个人丧失了诚信,再有能力,也没有立身之地。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要想在社会中立足的话,就应该把诚信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时刻强化人们的诚信意识,让诚信意识在人们内心里生根发芽,成为一种自发的行动,这是搞好市场经济的关键所在。

  3、诚信是开展正常人际交往的道德支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的交往范围变得很广泛,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能更方便地参与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生活中去。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首先只有把自己当成他人实现目标的手段,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他人也是我们每个个体实现价值的手段,我们每个人既是自己的目的,又是他人的手段,而他人也是我们实现目的手段,可以说,互为手段,互为目的。在马克思看来,人与人之间存在客观的社会联系,且互为目的与手段,个人是社会生活中为我的权利与为他的义务的统一体。笔者认为:

  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把自己或他人当做客体,当做目的和手段,似乎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当然也会滋生人们不诚信的行为。这种把自己或他人当成目的和手段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的社会时期也对人们的行为起了非常有效的约束作用,但它的缺陷也在人们的长期实践中慢慢的表现出来了。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里应该是把自己和他人都当成了主体,没有客体,没有手段和目的,向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是一种纯粹的道德。正是这种纯粹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诚实守信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个体把它当做立足之本,我们的国家把它当做兴国之本,是人们互相交往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

  在这个价值多元化,到处充满利益诱惑的时代,我们该拿什么来维系正常的人际交往呢?怎样避免灰色的人际关系,致使欺诈、冷漠、自私……等不良的社会风气蔓延。孔子认为 :我们说的话之所以为话,是因为它是真实的,是值得人们相信的,如果它不值得人们相信,它就不算是人说的话。孟子认为,朋友之间的交往重在信任,是所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则把讲信誉的人当做君子,把不讲信誉的人当成小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和现实实践中,诚信是人们之间能够互相依靠和互相帮助的纽带,如果人与人的交往中少了诚信,人们的合作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了,诚信是维系正常的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只有把它当做前提和核心,人们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一个自己尊重自己的人,他人才会尊重他,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他人才能够相信他,这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恒古不变的真理。诚信是我们每个人能在社会中找到归宿感和安全感,是我们每个个体的精神需要。所以诚信的人,每个人都愿意与他交往,并且跟他的关系非常的要好,不诚信的人,人们不喜欢与他交往,并且疏远他。

  人际关系的好坏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信任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纽带。为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诚实守信的道德品格。诚实守信的品德,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勤勤恳恳,认认真真,一心一意;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坦诚相待,彼此取得互相的信任;国家和集体是我们的牺身之所,我们一定要忠诚捍卫国家和集体利益。一个人要是没有了诚信之德,没有人再去相信它,他将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企业和政府也是一样,讲诚信很重要,不讲诚信,将没有人去支持他,也难成大事。在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私欲的日益膨胀,不诚信现象蔓延在了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让诚信意识深入每个个体的内心,能经的住利益的诱惑,不干损人利己的事情,做一个诚信的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做支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