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开题报告

避免文献堆积与罗列,如何写出有内在逻辑的文献综述?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10-13 共11376字

  「你的文献综述是文献的堆积与罗列」, 这是很多指导老师和期刊编辑给作者提出的批评。但遗憾地是,很多新手并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在本节,我将介绍[空间+时间」和「主题+衔接」等两个结构,从而揭示文献综述的底层逻辑,避免文献的堆积和罗列,写出有内在逻辑的文献综述。

  但在介绍文献综述的结构之前,我们首先介绍参考文献的作用,在那之后,我将对开展文献综述的意义作一个补充。

  文献综述工作一般包括两个步骤,分别是文献调研和文献综述的撰写。文献调研又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检索文献、筛选文献、阅读文献和梳理文献。

  大多数教程都是按照检索文献、筛选文献、阅读文献、梳理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的流程进行介绍。这个流程虽然符合文献综述工作的顺序,但缺点是迟迟看不到工作成果,容易令人烦闷。

  而本章节按照结果导向思维安排教程,首先介绍文献综述的结构框架,将结果展现给读者,然后再介绍如何获得结果,如何按照检索文献、筛选文献、阅读文献和梳理文献的顺序实现文献综述。

  一、参考文献的作用和文献综述的作用

  1、参考文献的作用

  我们谈文献综述,首先从文献开始。文献又叫参考文献,标注在论文后置部分。使用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论文言之有据。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作用。

  一是作为研究现状的基础材料。 研究现状位于引言的第二部分。在开展研究之前,需要梳理分析已有研究情况,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出发点。

  二是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在论文正文中,开展分析论证,需要提供依据。这些依据并非全部来自于作者搜集的原始资料,有时来自他人的研究成果。

  如,《限速值对信号交叉口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佛了SSAM模型,故在论文中引用了《Surrogate safety assessment model and validation》中关于交通冲突的标准,作为自己研究的依据。

  三是作为讨论、论证时参考。完成论文、形成论点之后,可能还需要对论点进展开讨论,此时可能需要参考观点。这些观点既可能是与论文观点一致,作为论证的佐证;也可能与论文观点相反,从而成为论文驳论的对象;但也可能对论文观所有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观点。

  如,郭文汇等人在介绍研究结果一[高认知需 要的个体更容易受到理性诉求广告的影响,而高情感需要的个体更容易受到恐惧诉求广告的影响」后,指出[与Haddock等人[ 7 ]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对自 己的研究结果进行佐证。

  在以上三个方面中,最重要还是第一个作用 ,这就本章所要讲的内容。

  关于参考文献,还需要做两点说明

  一是,使佣参考文献,因为需要在论文引用他人的观点。但如果所引用内容是专业内的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就不需要引用。如,有的学生写到[交通系统包括人、车、路三要素[1]。」这是一个常识,完全没有必要的。

  二是,引用他人的观点有三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直接引用原文,此时需要引号将原文内容标出;第二种是对原文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主要思想,大部分学术论文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第三种则是尊重原文的意思,对它作进一步解读。这三种表达方式,参见《高效写作的秘密》。

  2、文献综述的作用及概念

  「凡为过去,皆为障。」在开展自己的研究之前,研究者需要知道他人的研究情况:

  ( 1)他人是否已经研究了我的课题,我的研究是否具有唯一 性或者说独创性?

  (2 )我的研究与他人研究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的研究在「江湖(本领域)」中地位如何?

  ( 3 )我的研究的假设条件、研究方法等是否存在依据?如果没有依据,我的研究就是空中楼阁。

  为了回答上述三个问题,我们必须开展如下工作:

  ( 1)搜集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通常搜集范围要大于课题的研究范围,这一工作称为文献检索。

  ( 2 )阅读并分析这些文献,找到这些资料与课题的关系,这一工作称为文献阅读。

  (3 )综合介绍他人的研究情况,证明课题的研究价值一独一 性、理论价值、合理性,这一工作称为文献综述。

  这个综合介绍称之为研究现状,有时又被称为文献回顾、文献综述, -般是论文引言的第二部分,也有跟随在引言记后,独立成一章,并作为正文的第二部分。

  文献检索、阅读有时合称为文献调研,将在下一节进行介绍。文献综述工作则在本节进行介绍。有时,这三者又被统称为文献综述。

  因此文献综述有时是指搜集、 阅读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的科研活动 ,有时是指介绍研究现状的论文成分。

  按照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学生在选题后开展文献综述工作,并将文献综述结果撰写到开题报告中, -般要求用2000到3000介绍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在撰写论文时,需要将它压缩到400到500字,放到论文中。

  在学术界,有一种学术论文就称之为文献综述。它是某些学者,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如,本节后面所举的《女性驾驶人特性与行为机制研究现状及展望》-文,就是一篇围绕着关于女性驾驶人特性和行为机制这-主题的文献综述。如果研究者想快速、面了解相关研究领域,那么文献综述是一种很好的入门读物。

  二、研究现状/文献综述的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章的其他部分都是废话。绝大部分读者关注就是一件事情,如何把文献综述写好,也就是「给我一个文献综述的模板/结构,让我快速写好」。接下来,本章给你一个万能结构。

  1、文献综述写作中现存的问题

  大部分新手的论文中质量最差的部分,就是文献综述。新手总会得到这样的评语这不文献综述,而是文献的罗列、堆砌。为什么会得到这样评语,因为他们将文献综述写成下面这种样子。「文献[1]认.... ;文献[2]认.... ;文献[3]认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获得学术发展脉络。上述这种罗列方式 ,并没有给出学术发展脉络,至少脉络是不明显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文献之间是在争论、还是继承,还是创新。非常遗憾的是,有人被质疑了他在罗列文献,仍然坚持说:「这不是很明显的吗?」既然是明显的,请写出来。可是让他写出来时,他却写不出。

  有的教程告诉你,要分国外和国内两个部分写作。第一段写国外在这个方面如何开展研究,第二段写国内在这个方面是如何开展研究的。这种结构,虽然区分了国内和国外,但是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不还是罗列、堆砌吗?

  还有的教程告诉你,文献综述按照「学派发展式结构」进行架构。「这种结构就是指将某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某些学派代表性学者的观点为主要脉络依次分别叙述。这其中,会有可能产生多种微样式。既有并列式的,即学派A、B、C、D相对独立的叙述;也有交叉式或分叉式的,即学派A中衍生出了学派B ,或是学派A和学派B的结合中生成了学派C等。以旺帅的《当代西方主流教育领导理论新进展》-文为例,期文章中列举了六类当代西方主流教育领导理论。六类在时间上都同属于当代,但都是教育领导理论的主流代表。相互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是相对独立而存在的。但是,作者经过总结发现了教育领导理论发展所存在三个方面的特征。」( 引咱网络,佚名)这种结构合理,但不是文献综述的底层逻辑,不适用所有场合。

  2、文献综述的底层结构

  那么到底文献综述的底层结构是什么样的,怎样正确的撰写文献综述呢?

  我们先举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是《基于交通冲突的高速公路实时安全状态评价研究》一文中的研究现状部分。括号中的斜体部分,为本书作者批注,后面几个案例均采取这种批注方式。

  「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状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事故数、交通事故率等统计数据上[ 2-6] ( 最早的研究:基于事故和事故率的高速公路安全状态评价一用事故和事故率评价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状态) 。基吁事故统计的评价方法需要搜集大量故统计数据,具有小样本、长周期、大区域、低信度等特点(基于事故和事故率的高速公路安全评价的特点) , 不适用于高速公路实时交通安全状态评价。( 最早研究的不足:不符合[实时」的要求) 90年代以来,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大量高精度交通流数据的获取越来越容易,许多学者利用交通事故发生前后检测到的交通流数据建立量化模型[ 7-9]。 (新技术出现,带来新机遇;建立起交通流参数与交通事故关系模型,然后用交通流参数评价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状态)如LeeC等[ 7]认为,交通事故风险与交通流扰动存在密切关联,提出了交通事故率与车道速度方差、交通流密度、上 下游车速差等参数之间的量化模型。这些量化模型采用较长时间段内交通流参数平均值进行建模(基于交通流参数的高速公路安全评价的特点),无法反映交通流短时间变化(如5 min)对交通事故风险的影响,因而难以用来对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进行实时评价(指出不足一新进展还不能让 [实时」达到/5分钟」这个级别)。一些既有研究表明[ 10- 11 ] , 交通冲突对交通事故有很好的替代性,基于交通冲突的安全评价方法能避免事故统计方法存在的不足。(引入交通冲突技术,从而保证了[实时」评价)目前,交通冲突研究方法已成为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和交通事故预测的有力工具,由于评价方法具有高信度、短周期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12-14]。如周俊昌等[ 14 ]以交通冲突数与交通流量、路段长度的比值作为评价指标,利用Vissim对交通冲突进行仿真,提出了基于模糊评价的高速公路安全状况评价方法。( 肥有研究证明交通冲突技术能保证实时交通安全评价)。

  综上分析,考虑到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风险与交通流状态参数(如速度差、交通密度和_上下游断面流量差等之间存在显着关系[15-16] (举出若千个与高速公路安全有关的交通流状态参数)。笔者将把交通冲突数作为高速公路实时交通安全状态的表征指标,分析交通流状态参数与交通冲突数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实时交通流数据的交通安全状态评价模型,以期为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和控制提供决策依据(综给上述文献,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将交通流参数、交通冲突技术结台起来,评价高速公路安全)。」现在我们来看看这篇论文中的研究现状是如何组织的。首先这份研究现状包含了14篇参考文献,分别属于「基于事故和事故率的高速公路安全评价」、「基于交通流参数的高速公路安全评价」和「[基于交通冲突(交通事故的替代品)的交通安全评价」等三个主题。

  但这三个主题并不是罗列在一起的,而是有衔接的。从「基于事故和事故率的高速公路安全评价」到「基于交通流参数的高速公路安全评价」,因为前一 个主题的研究不能实现评价的实时性,而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给实时评价提供了机遇,从而出现后-个主题。但是,尽管从「基于事故和事故率的高速公路安全评价」到「基于交通流参数的高速公路安全评价」, 提升了评价的实时性,但还不够。不过,出现了-种新技术(交通冲突技术)从而带来新的机遇,于是带来了第三个主题一[基于交通冲突(交通事故的替代)的交通安全评价」。

  因此,两个主题之间的过渡,如图4-1所示。

1.png

  图4-1所展示的主题之间的过渡,又可以简化为图4-2的关系。

1.png

  文献综述内的组织就是主题+衔接这种模式。这里的衔接是什么?就是本书前面所谈到28个创新思路,如细化、移植、更新、深化、补充、方法协同等等。正是通过细化、移植、更新、深化等创新思路,使得两个主题之间产生了关联。

  进一步,我们得到了文献综述的底层结构一「 空间+时间」结构。

  研究的推进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时间维度。在同一个主题.上,随着时间的发展,研究者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实现了研究的推进。另一个则是空间维度。多个主题共同构成一个研究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研究者不断开拓边界,从而丰富了研究领域。

  空间维度上的创新,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上,分别是主题内部和主题外部。在外部上,我们要确定本项研究的主题与其他研究的主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将本研究插入到现有知识体系中。在内部,我们要清楚本项研究分为哪几个方面,各个部分都开展了哪些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主题不等于研究对象,也可能是研究方法。有的论文的研究现状部分,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展开回顾。这里面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属于论主题下的两个子主题。

  3、文献综述的撰写流程

  如果读者理解了文献综述的底层结构是[空间+时间」模型,接下来,我们讨论下在操作层面如何形成这样的学术脉络。

  首先,找到主题或者说观点。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论文的研究现状是由主题(有时表现为观点)组成的,而不文献组成的。文献是作为材料,用来支持主题的。因此,会出现多个文献共同支持某个主题,以及文献的一部分支持某个子主题而另一部分支持另一 个子主题的情况。

  另外,不需要将所有相关文献都一列出 ,只需要引用具有代表性文献即可。

  可能有人会思考,如何找到研究现状中各个子主题?研究现状中的子主题并不是从阅读文献中获得,而是从论文本身课题中获得。如,论文的题目是《基于交通冲突的高速公路实时安:全状态评价研究》, 题目中就包含了三个主题: 一是交通冲突;二是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状态评价;三是实时评价。

  其次,要找到既有研究的特征。如上述案例中,对基于事故和事故率的安全评价的回顾后,必须要指出这一主题的特点一小样本、 长周期、大区域、低信度。

  基于这一特征,才能引出下一部分的文献。这种特征的评价来自于作者的专业素养,并非写作教程能解决的。

  最后,在既有研究基础.上,要对文献进行反思和评价,指出它们的不足(如,考虑不全面、不妥当,文献之间的不-致甚至矛盾之处,研究领域内尚未被现有文献覆盖的空白之处,等)。期的是要将不同主题或观点衔接起来。这些衔接关系在前面的「选题」一章已经讨论过了:细化、深入、补充、争议、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等等。

  在这里需要注意两个情况。

  第一个情况是,有的论文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文献的。-般来说时间上先后出现的文献之间存在研究逻辑的先后关系,但这不是绝对的,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个情况是,有的论文将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的文献罗列在一起,这是可以的,但通常在最后加上一句目前尚无哪种研究方法得到普遍认可」,并在本文的最后将所用方法与其它方法进行比较,突出本文所用方法的优劣。

  至此,通过提炼主题、发现主题之间的关系(特征和反思) , 我们就可以搭建起学术脉络。

  此外,研究现状最后一部分还必须要明确本文所要研究突破点一在综合评价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不足,继而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课题及其价值,这也是撰写研究现状最重要的目的。

  如,在前面这个案例中,在回顾了现有研究之后,将「[基于交通流参数的高速公路评价」与「[基于交通冲突的交通安全评价」相结合的本文研究课题一「于交通冲突技术的高速公路安全状态的实时评价」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论文都有专门内容作文献回顾。如,有一些法学、管理类的理论性论文,将他人的观点(参考文献)分散到每一个 子论点中,形成「提出问题,引用他人观点,分析他人观点,得到自己的观点这种边引边论的模式。

  如,...在文论界,就笔者所知,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王元化在《论知性的分析方法》等文章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3](P .20)鉴于这个中间环节的缺失造成的违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严重后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玩....又特别提出了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恢复被长期遗忘的「知性」的问题,并得到周扬的认同而写进这个报告,以重新树立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道路在认识论中的理论地位,正确认识抽象与理性的关系,还理性以综合具体的本义。[ 4] (P.440)可惜,由于众所周知的理论风波,这个问题的提出并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而被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激烈争论掩盖了。看来,今天仍然有必要重新提出这个问题以引起重视。」4、几个案例。

  下面再讨论五个案例(前面四个属于论文中的研究现状,第五个是一篇独立的文献综述论文) , 增强读者对文献综述/研究现状的认识。

  案例二

  第二个案例来自《减速垄几何参数对车及路冲击性的影响》一文。

  「近些年的研究有, Heloisa等[ 3 ]在英国约克市的6街道分别设置了减速垄、减速路拱、减速垫以及减速弯道,试验表明减速垄是4种减速设施中效果最好的,速在减速垄位置有近30%的下降。Watts 等[ 4 ]指出虽然减速垄在凸起型减速设施中效果最好,但是对路基土壤以及路侧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也最高。Massimiliano等[ 5 ]对意大利的卡利亚里市23安装减速垄的街道做了交通观测,结果表明在车辆自由行驶的条件下减速垄可以把车速从60 km/h降到50 km/h左右,甚至更低。在国内,陈萌三等[ 6]系统研究了各种类型的减速设施,并建议,在道路安全改善过程中减速垄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后,杨锡鹉[7]提出了横向间断布设垄单元,纵向够道布设的新方法。张萌等[ 8 ]经研究发现在减速垄、减速丘、减速台及交通花坛这4种交通静化设施中,减速垄的降速效果最强。

  以前研究所选取的样本都是在车速较低的街道上,尚未见有关高速场合(如公路)设置减速垄的文献,且减速垄几何形状对车辆以及路面的冲击这方面他未涉及。」这篇研究现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作者用一段文字介绍了目前减速垄的多个研究。然后在指出不足一「 尚未见有关高速场合(如公路)设置减速垄的文献,且减速垄几何形状对车辆以及路面的冲这方面也未涉及」一也引出了 本文的研究课题。

  案例三

  第三个案例来自《地铁乘客对步行楼梯和自动扶梯的选择行为分析及建模》一文。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城市轨道交通站内乘客在楼扶梯上的行为特性分析,如微观层面的乘客的步频、步速[1,2] ,宏观层面的客流量、客流密度、 集散行为等[3,4] ,但从中观层面关注客流群体特性的研究较少,如乘客对枢纽内节点的选择行为研究。( 乘吝在扶梯上的行为特性分为宏观、微观和中观三 个方面进行研究,而中观研究较少。) 目前乘客对步行楼梯和自动扶梯的选择行为研究多为选取几个影响因素并建立Logit选择概率模型,如Ji等[5]利用随机效用理论建立Logit选择模型,引入熟悉度、步负效应、时间压力三个量,并使用元胞自动机对三个变量进行灵敏度分析; Li等[6]建立了考虑楼梯高度、乘吝时间消耗和负重的Logit模型,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参数进行标定,对结果进行灵敏度分析; Cheung等[7]建立了仅考虑乘吝走行时间的上下行方向的Logit 模型,并对乘客上下行选择行为差异进行分析;曹守华[1]建立了考虑排队长度、楼梯高度、客携带行李及紧急程度的上行方向选择行为Logit模型,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参数进行标定,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文献5]、[6]、 [7]、 [1]属于中观层面研究,并提供了模型和自变量)。于既有研究中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多且选择依据不足,采用的Logit模型具有标定结果受数据量影响较大、难以从模型中体现乘客的个体行为特性等缺陷,因此有必要对影响乘客选择行为的因素进行重要度分析,并选择更为合适的模型刻画乘吝的选择行为特性。( 对文献[5]、[6]、 [7]、 [1]所组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不足和改进的方向。)灰色关联分析法具有可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明确排序且对数据分布类型及变量相关类型无特殊要求等特点[8] ,且模糊数学具有推理过程易理解、专家知识利用好等优点[9],(文献8]、[9]指出了灰色关联和模糊数学能够解决上述不足)为此,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乘客选择行为的因素进行重要度计算并排序,选取对乘客选择行为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模糊推理的规则前项,利用模糊推理的方法建立乘客在步行楼梯和自动扶梯的选择行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及分析。因乘客对楼扶梯选择行为的不均衡性在上行方向更为明显,本文仅对上行方向乘客的选择行为特性进行研究。」这份研究现状首先从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方面回顾了「乘客在扶梯上的行为特性」这一主题的研究,将研究视野限定在中观方面,然后列举了文献[5]、[6]、[7]、[1] ,综述了中观这个领域内的研究情况,同时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模型和自变量。在评价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作者将灰色理论和模糊数学引入了研究,清晰地交待了论文研究思路的来龙去脉。

  5、文献综述的语句表达

  如果读者比较细心,可能已经注意到前面案例中在语句层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在语句层次引用文献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研究者提出XX观点[序号]。如,[Li 等[6]建立了考虑楼梯高度、乘客时间消耗和负重的Logit 模型,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参数进行标定,对结果进行灵敏度分析。」第二种是,将文献[X]插入到观点。如,「眼动技术作为广告心理研究中的常用段之一,尤其适用于分析呈现广告的过程中受众快速而自动的信息加工[10]」。

  还有一种,与第一种相似,即是文献[x指出XX。如,「[文献[11]指出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事故后果,发现前者的严重程度远高于后者。」需要注意的是,某个观点可能为多个文献支持,则采用[X-X]这样引用。如,「目前,交通冲突研究方法.. ,由于其评价方湖有高信度、短周期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12-14]」。

  再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所有参考文献都应在文中标出。

  6、文献综述的标准

  撰写研究现状的目的是要[接着说」,就是让你的研究 ,接着前人的成果继续说,因此研究现状的写作效果应具有以下三种特性: -是综合性;二是评价性;三是要指引性。

  所谓综合性,就要梳理文献,发现文献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构建彼此之间关系,让众多文献围绕着一个主题 ,形成一个体系。

  其次评价性,就是对文献进行评价,既要看到前人研究的优点,也要看到前人研究的不足,肯定其正确的地方, 发现其考虑不周之处。

  后指引性,就是确保文献综述的结果能够给予读者或者研究者一定的启发 ,能够指引研究者开展下一步研究,从而填补前人研究的不足。

  张黎说「如果给出这么一个比喻,读者们可能对文献综述的框架有着更好的理解:文献综述好像是一幅地图 ,它将文献中的相关研究纳入这张图中。通过这张图,综述的作者清楚地描绘出文献中每- -个研究处于文献中什么部位、和其他研究的距离以及方位(也就是关联性)。最后,作者会在地图中清晰地标识出自己的研究将处于的位置,并粗告诉足者为什么要进行这 个位置的研究。」补充说明两点。

  科技文献类型众多, 有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着、教材、年甚至新闻报道等十多种。文献综述主要选择学术论文。

  于文献综述工作处于研究活动前期,因此许多介绍论文写作的书籍,将文献综述放在全书的前面进行介绍;还有一些书籍按照论文的撰写顺序讲解论文写作 ,而将介绍文献综述的章节置于介绍引信章节之后。但本书考虑,读者在开展文献综述之前应该对论文的相关知识(如选题、结构、写作方法等)有所了解,懂得如何阅读论文、如何欣赏论文,才能做好检索、阅读和综述文献的工作。因此,本书将文献综述放在这一章。

  三、再谈为什么要开展文献综述

  1.文献综述的投入

  按照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流程,当选题之后,学生需要广泛搜集、阅读与课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并撰写文献综述。狭义的文献综述工作是指撰写文献综述,广义的文献综述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和阅读。

  文献综述工作量大。据李炎清的《毕业论文写作与范例》一书价绍,美国科学基倭员会、美国凯斯工学院研究基金会调查统计科研人员用于各项研究活动的时间,见赌4-1。

1.png

  注:在表4-1中,对于理工科学而言,「情报搜集与信息加工」 基本等于[文献综述」工作。对于社会科学而言,「情报搜集与信息加工」 除了[文献检索」工作外,还包括「调查问卷、搜集分析资料」等等。

  从表4-1中可以看出,在科学研究中,文献综述占据了研究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方面,文献综述的工作量在论文中体现不出来。-般来说 ,文献综述所占篇幅仅为总篇幅的1/10到1/5。真是一个「投入大而产出小」的项目啊!

  有人说,我们做完实验、分析了数据、得到了结论,或者我们整理了资料、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对策,貌似我们解决了问题,为什么要开展文献综述?或者说,我们已经解决了问题,又何必管别人开展了怎样的研究?

  2、文献综述的必要性

  开展文献综述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因为它是论文开展创新的起点;二是因为它是研究者掌握相关方面知识的证明。

  首先,要牢记,科研活动是一项「接着说」的活动,接着前人的文献,继续研究。我们要知道科学知识是由大家集体创造的,而论文具有主题继承性的特点。

  如果没有文献综述,你的研究尽管对于你个人全新的,但很可能与其他人存在复。过文献综述,才能让读者(或指导老师、答辩老师)相信你所开展的研究该领域是全新的、有价值的。只有阅读了大量文献,研究人员才能知道相关领域内他人开展了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哪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开展哪些工作。如果不阅读文献,即使做出了-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可能与他人的研究「撞衫」。

  如果缺少和已有研究的比较,研究者可能都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

  因此,通常在毕业论文第一部分引言的研究现状中 ,要介绍和评价论文所研究领域内既有研究成果,然后指出该领域内既有研究的不足或空白,这样才能凸显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而且惟如此,才能准确定位本论文处于学科理论中的位置,将论文准确地插入到本学科的知识大厦中。好的文献综述或者说研究现状回顾,对论文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文献综述/研究现状是学术性研究和一般性技术研究(如调研、应用设计等)的区别。在同等规模和难度的前提下,前者因为包含了文献综述/研究现状,工作量是后者I作量的数倍的原因所在。

  文献综述绝不是「不必要的」、「迂腐的」 , 而是必要的、高价值所在。也正因有了文献综述,学术论文不再是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要解决该领域内很多相似问题,也就是要解决抽象的一-类问题。非学术性科技文献所解决的仅仅是某-个问题。譬如, 一篇调研报告是要解决某个地区的交通拥堵,而一篇学术论文则是以解决某一类型的交通拥堵作为研究目标,尽管它可能以某个地区交通拥堵问题作为案例,但所选的地区往往具有代表性。

  并且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这些问题可能并都不是由于理论技术因素引起,而是因为一些现实性的因素,如经费不足、环境所限、相关人员的知识和能力不足等。因此,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可以确定哪些问题是现实问题、需要通过日常行动解决,哪些问题属于理论技术问题、必须需要通过研究才能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问题实际上包括了三个层次: (1 )遇到一个问题,找到现成的答案,解决问题; ( 2)遇到一个问题,找不到答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遇到一个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之后,通过文献综述证明该项工作没有前人做过,具有创新性,然后通过发表,推广答案,从而在学术共同体层面增强了认知,进而在应用层面上提高了总体效率。

  因此,开展文献综述是十分必要,必须留出足够时间和精力完成这项工作。

  其次,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文献综述反映了研究者对所研究领域的认识程度。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了解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对问题理解更加深刻,不仅有助于解决现有问题,还有利于灵活地解决相似问题。

  一篇高质量论文往往建立在大量 参考文献基础上的。作者所撰写的论文如同冰山的水面之上部分,而所阅读的文献则是冰山的水面之下部分。一位作者撰写了一篇包含文献综述的论文,意味着他不仅掌握了1篇6000字论文中的知识,且掌握了数十篇论文的知识。除文献综述外的论文内容,记录的是研究者对实验或者问题的思考结果,文献综述则是记录着研究者对相关领域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是与技术文档、调研报告等相比较,论文的价值所在。也是何以论文、而非技术文档、调研报告,更能证明研究者理论水平的原因。因此,在毕业论文中做好文献综述,是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的证明。

  四、文献仅具参考意义

  阅读文献,不仅给文献综述提供基础素材, 还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意见。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研究,解决自己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但需要强调一点,即它仅具贿参考价值,不能滥用。第一,它不能作为学习的主要教材;第二,它不能作为创新的「启动器J我们对某个主题产生了兴趣,想开展这方面研究,却对这方面了解太少,于是计划通过阅读学术论文来学习相关方面知识。这种想法不太合理。因为科技文献,特别是学术论文,它仅仅记录着作者对于某一个主 题的某一个小仿 面的研究成果。通过阅读学术论文,不可能得到体系化知识的。没有体系化的知识储备,是很难了解和应用这个领域的知识。因此,进入一个没有基础知识储备的领域,应该通过着作、教材完成。

  其次,开展科研时,需要大量地阅读参考文献,了解学术前沿。但在阅读文献之前,研究者-定要对待研究问题形成自 己的思想认识,即使是不成熟的。如果尚未形成自己的认识,就开始去阅读他人的论文,研究者很容易被他人的思想所引导,陷入他人的思想中而找不到创新点。因此,一 定要用批判的思维去阅读参考文献,否则将是知识的填灌。参考文献绝不是科研的启动器,而是位于自己思想轨道旁边的另一条轨道上,可以叉,但更多的时候是平行。如果对课题的认识确实浅薄,需要通过阅读参考文献来拓展认识,则必须增大阅读量,要增强思考。如果思考不够、阅读过多,必然陷入「学而不思则惘」的境地。

  有人可能疑惑,这种初始认识从何而来?我在「选题」一章已经有所介绍,这里再次强调,初始的认识是作者掌握了本领域的基本理论或基本方法后,以基本理论或基本方法看待问题之后形成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