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硕士开题报告精选
来源:学术堂 作者:秦老师
发布于:2017-10-31 共6694字
兽医,是指给动物进行疾病预防、诊断并治疗的医生。具体说来说,兽医是利用医学方法促进动物(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禽家畜水生动物)机体与微生物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一类工作者。下面我们来看一篇范文,学习一下兽医硕士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
题目:马羊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分化潜能的研究
一、干细胞概述
干细胞通常根据其发育阶段、来源和发育潜能进行分类。根据干细胞起源时所处的发育阶段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Stem Cells, SSCs),而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又分为全能性干细胞(Totipotent StemCells, TSCs)、多能性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 PSCs)及单能性干细胞(UnipotentStem Cells)三种。由早期胚胎分化而来的干细胞广义上统称为胚胎干细胞,最初从胚胎发育早期囊胚的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 ICM)分离获得,具有发育全能性,可以进行自我更新或分化成为体内所有组织细胞的能力;成体干细胞是从成年动物组织中分离获得的,为多能或单能干细胞,具有修复和再生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成体干细胞可以进行自我更新,或在一定条件下分化成新的功能细胞和组织,从而维持组织和器官中细胞正常生长与凋亡之间的动态平衡。全能干细胞具有发育形成完整个体潜能的干细胞,如胚胎干细胞;多能干细胞是指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潜能的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单能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只能向单一方向分化的细胞,如肌肉干细胞,实际上,人们更习惯于根据干细胞的来源来命名干细胞,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羊膜上皮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等。
二、干细胞研究进展
1868年Haeckel提出一种负责产生很多种类型的新细胞来修复身体未特化或者说未分化的细胞“stamzelle”,包含双重含义,一是指单细胞的祖先;二是指可以发育成所有器官的受精卵,这是目前可见最早的干细胞(SCs)报道。在没有充分认识到干细胞的时候,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已经开始了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后来的研究才逐渐认识和发现了在骨髓中有造血干细胞存在,从此干细胞被重新定义并广为应用。早期由于生物技术领域研究手段和设备的限制,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研究工作进展非常迅速。
1952年科研人员首次开始了干细胞的研究工作,认识到动物体细胞具有潜在的发育能力,实验将青蛙囊胚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中,结果部分重新构建的胚胎发育到了原肠期,证实了青蛙体细胞可以被重新激活发育成胚胎。
1958年John Gurdon用同样的方法成功克隆了蝌蚪,这些成果为认识干细胞奠定了实验基础。随后研究发现骨髓内存在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移植后可以产生造血系统的细胞,首次描述了这种干细胞在移植后形成的细胞集落(Spleen colony formation)。在发现干细胞集落特性后,科研人员很快又找到了分离方法。科研人员通过近亲种系小鼠睾丸畸胎瘤来研究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s, EGCs),结果发现了胚胎癌细胞(Embryoniccarcinoma cells, ECCs细胞)。
有报道,从胚胎瘤分离获得的被称为胚胎癌细胞在注射到正常胚胎后,可以参与正常胚胎发育一直到出生。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实验过程没有得到生殖脊转移的嵌合体,但这一发现也激起了人们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热情。
1981年两个研究小组都分离获得了小鼠胚胎干细胞,这是干细胞研究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后来研究证实,胚胎干细胞与胚胎癌细胞不同,在注射到正常胚胎中可以发育成嵌合体,并且能够进入生殖脊。在转基因技术发展起来后,研究发现利用胚胎干细胞可以完成外源基因转移。
1998年,两个研究组都培养获得了人胚胎干细胞,第一组在人卵体外受精后,在体外将胚胎培养到囊胚期,然后从囊胚的内细胞团培养出了干细胞;第二组从受精后5-9周人工流产的胚胎原生殖母脊(Primordial germ cells)中培养出了多能干细胞。这些细胞经过分子标记和分化潜能测定,证实都是全能性干细胞。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研究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也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在干细胞研究历程中,其中6个研究成果非常重要,具有标志性意义。⑴1952年首次发现青蛙体细胞在去核卵中可以重新编程而发育成胚胎;⑵1981年第1次分离获得小鼠胚胎干细胞;⑶1997年继克隆青蛙后首次得到体细胞克隆绵羊;⑷1998年首次用灵长类一样的方法分离出人胚胎干细胞;⑸2006年首次用转基因的方法将小鼠和人体细胞诱导成为多能干细胞;⑹2013年人体细胞克隆胚胎起源的胚胎干细胞分离获得成功。
虽然在克隆青蛙时就发现体细胞含有个体发育的所有遗传信息,而且可以被脱分化回到早期胚胎状态,直到1997年报道用成年绵羊乳腺上皮细胞克隆出了绵羊以后,人们才开始重视和重新认识体细胞的潜能。又经过10年的研究,科学家首次筛选出了可以把体细胞重编程回到干细胞状态的四种干细胞特有的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 Myc.用重编程方法诱导体细胞获得的细胞被命名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 PSCs,这一重大发现开辟了干细胞研究的新领域。五年后i PSC的研究已经从病毒载体携带四个转录因子转染体细胞,不需要病毒载体进行RNAs转染、重组蛋白质诱导,甚至是小分子混合物诱导,都可以将体细胞诱导成为i PSCs.这说明大规模制备干细胞的技术瓶颈将被突破,而且这些成果为i PSC真正应用于临床提供了理论支持。在i PSC诱导方法不断更新的同时,干细胞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突破。已有报道用干细胞培养出了肠腺绒毛体结构-微型肠和用人胚胎干细胞培养出了眼早期发育阶段的结构-视杯,甚至用i PSC细胞培养出了具有生理功能的肝脏原基,这些都为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最近报道,研究用体外诱导i PSC的经典方法,将转录因子作为药物添加到小鼠饮用水中,结果在几周后小鼠身体多个器官和组织中出现了i PSCs,而且这些细胞比体外诱导的i PSCs更接近于胚胎干细胞,这一报道首次揭示了体内诱导i PSCs获得了成功,为以后用i PSCs生产器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其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
三、干细胞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