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开题报告

最新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格式(2)

来源:学术堂 作者:秦老师
发布于:2017-06-09 共5438字
题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对科学社会主义而言,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同时还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1)就理论而言,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研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应有课题。这是因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可见,足量的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生存进而创造历史的第一需要。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而“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这就是说,人的需求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第一需要的满足而不断在更高的层次上被提出。
  
  (2)人在第一需要满足后所产生的新的需要,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美国着名的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谓之为安全需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具有五重需要:
  
  其一是生理的需要;
  其二是安全的需要;
  其三是爱与归属的需要;
  其四是尊重的需要;
  其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基本需要相互联系、依次上升,共同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只有低一级的需要得以起码的满足,才能生发出高一级的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与生存的联系也越间接,人的本质体现的就越充分。可见,安全需要是一种比生理需要高一个等级的需要。当-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就需要在心里上远离痛苦、恐惧与不安。这便是所谓的安全需要。
  
  (3)“民以食为天。因而,食品安全需要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之一。值得强调的是,食品安全之“安全”与马斯洛所谓的安全需要中的“安全”并非完全同义。前者不仅指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且还包括免于现实的威胁。可见,食品安全监管不仅意在保障人们的生理需要,同时有利于为人们安全的需要提供必要的保障。就此而论,加强对建设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问题的考察与研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必然课题。
  
  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在政府是否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予以干预的问题上,国外学者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1)持有肯定态度的一类学者认为,政府作为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应该而且必须担当起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以弥补市场机制在食品领域失灵的缺憾。在现代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且被实践证明的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最有效率的经济制度,但在一定因素的作用下,这一体制在某些领域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导致市场机制失灵的因素主要有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公共物品特性等因素。在他们看来,食品加工领域以及流通市场富含这些易于引发市场失灵的诸因素,尤其是信息不对称。俗言道:“买卖两个心眼”.食品生产者想获取更大的利润,而食品消费者则希望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实惠的食品。然而,在信息占有上,与生产者相比,不仅是一般食品消费者,甚至于食品安全监管者都处于信息占有的不利地位。市场机制下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信息公开制度的健全程度,而食品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运行无疑不要政府介入与干涉,这就是要求政府对食品安全予以监管。
  
  (2)与之相对,另一类持否定态度的学者则认为,政府进行食品监管是不必要的。持此类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卡斯威尔(Caswell)教授和英国里丁大学的亨森(Henson)博士。这些专家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认为食品安全监管是消费者、生产商、政府等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而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制定与选择是他们相互之间博弈的均衡解。
  
  (3)由于隶属于不同利益集团的成员在食品安全的界定以及对食品安全监管效果的评判等一些基本的问题上,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观点;因而,食品政策制定者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增强执政合法性,往往不是从是否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而是更多地从政治上考虑,意在平衡并协调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诉求与矛盾。纽约大学营养与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玛丽恩·内斯特尔教授(Marion Nestle)在其发表于二零零四年的《食品政治》一书中明确指出,美国政府受到国内食品企业主对国会的游说的严重影响,限制了应有的为广大民众提供健康科学营养建议的功能以及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发挥,限制了人们对食品的自主选择,使人们的食品消费没有时令变化和地域差别,从而使得人们食品消费单一化、固定化,进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国内研究现状:
  
  (1)金征宇在其发表于二零零五年的专着《食品安全导论》一书中,将当前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归结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社会人文因素、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消费人群、贸易国际化、人员流动等方面。赵霖和鲍善芬在她们刊发于《中国食品与营养》(2001年第四期)的“21世纪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一文中,将引发食品安全的因素归纳为环境污染加剧、食品源材污染、食品添加剂与防腐剂的滥用、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新原料与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的措施失灵、食品科技进步的负面效应、境外食品安全事故的波及等八个方面。
  
  (2)由于我国当前在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更好找准差距、学习借鉴,国内学者在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对国外先进体制的介绍和比较研究。其中朱允卫(2005)就着重介绍了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加拿大模式这三种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与之相较所存在的不足与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确当措施和具体路径。韩俊(2007)按照WHO分类方法,将目前国际上所存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划分为单一机构型、多机构型、综合型三种基本类型;他还在对两种主要的食品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的优劣利弊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要尽可能地少,为此应对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进行归并、整合和优化。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