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从相关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分析学校与社会合作

时间:2014-07-01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2771字
论文摘要

  新世纪以来,随着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倡导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狭隘的社会发展观和学校建设观成为了众矢之的,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渠道逐渐被打通,学校面向社会,社会融入学校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当前,我们在学校和社会合作的层面上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且效果明显,但我们还缺乏对学校与社会合作的理论层面的探究。因此,本文旨在从相关社会学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为学校与社会合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一、学校与社会合作的互动理论分析

  互动理论与冲突理论、功能理论并称三大社会学派,是用来分析和解读社会问题的重要理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风靡社会学界至今。所谓互动理论,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互动理论认为,互动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存在两个以上的主体; 各主体之间存在这一定形式的接触; 各主体之间相互认知。
  一般来说,既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必然存在着至少两方的主体,至于各方主体是一个人形式存在还是以群体形态存在则没有具体限制。因此,无论是个人与个人,还是个人与群体,或者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以发生和存在。从主体之间的接触形式来讲,既可以是直接的、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甚至可以以符号为代表形成接触。各主体相互认知是另一方主体既能意识到对方的意思,并且能够对应的做出积极回应。
  学校与社会两主体之间明显存在着形成互动关系的三要素,符合互动理论的分析框架。学校与社会互动指的是学校成员、组织与社会成员、组织、机构之间彼此交流和相互合作的关系。对社会来讲,需要促使社会各成员、组织和相关机构支持和帮助学校发展,保障学校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对学校来说,学校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面向社会、走进社会、支持社会、服务社会。学校与社会互动在形式上表现为双向服务和交流,在内容上表现为资源共享与互补。学校与社会互动合作是建立在相互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与社会整体性的、可持续的、健康和谐的发展。正是由于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结构共性和利益相关性,才使得学校与社会互动合作成为了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学校与社会合作的结构功能理论分析

  结构功能理论是当代社会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理论之一,它源于 19 世纪的英法两国。结构功能理论是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它将整个社会看做是一个有序的、均衡的且整合的大系统,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并且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对系统整体的有序、均衡和存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整个大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的常规运行整体上保持着协调,协调的存在状态也是社会存在状况的主流。在社会大系统中,如果某一部分不能够正常运转,其功能不能很好发挥,那么整个社会和谐的运行状态将被打破。
  学校与社会是两个不同的主体,也是两个相异的系统,它们存在相异于对方的组织结构,并且拥有不同的运行规律。学校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系统功能的发挥,运行的协调对社会大系统的整体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反之,社会大系统的整体状态,以及社会系统的各项子系统的运行对教育系统同样影响巨大。结构功能理论认为学校和社会只有保持自身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且在社会共同体系中相互合作、进行彼此整合,才能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维持社会系统的稳定和谐。学校系统是社会系统中发展较成熟的子系统,它自身具备多层次多方面的功能,并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存在密切的联系。学校与社会合作我们首先需要理清学校对社会的功能以及社会对学校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需找双方功能协调发展、高效发挥的最佳途径。
  学校长期以来积累的育人经验和办学传统,凭借着高素质的知识群体,深厚的文化积淀,良好的精神风貌,正确的社会价值定位,高尚的道德情操,遵循着教育规律,能够在人才提供、知识传承、智力保障、文化发展等多方面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 学校自身拥有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公共文娱活动场地等物力物质层面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社会作为学校的物质背景,为学校的存在提供了空间上的支持。社会作为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办学经费、人力资源的供应方,选择性地向学校开放博物馆、体育馆、少年宫等社会公共基础设施,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教育成效。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看来,只有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功能互补,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学校与社会合作的交换理论分析

  交换理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针对结构功能理论而提出的新的一种社会学理论,交换理论最早见于霍曼斯的着作之中,最初表现在对动机的研究之中,提出人类社会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其实质是交换过程。交换理论的理论内涵可以这样理解: 稳定的社会结构得于有偿报酬和有价值的实际交换,并表现出一种平衡与和谐,可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减弱失调趋势。
  在交换理论中,公平分配是整个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交换应该建立在公平基础之上,否则交换过程就无法发生和长期维持,社会也将由此发生混乱。从交换动机方面来讲,倘若主体之间在稀缺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互补性,那么主体就会存在交换的动机。公平分配的核心理念告诉我们,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不能建立在单方面的给于基础之上,而应该是学校与社会二者相互满足、相互补充。
  学校和社会都具备自身的优势资源,学校有校园、操场、活动室、网络中心,有教师、心理咨询师,能够为社会成员的学习服务,为社会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保障。社会具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公园、广场、文化中心,还有大批优秀的社会精英,能够为学校发展提供所需资源,为学校提供物力人力财力保障。学校与社会的有偿交换、相得益彰是学校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和社会有效合作的社会学理论基础。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资源通过有序有偿的交换,促进了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均衡,这正是对交换理论最好的诠释。
  从学校与社会合作的互动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和交换理论分析可以说明,学校和社会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是一项亟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共同研究的重大课题。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只有加强和巩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社会化和社会学习化。

  参考文献:
  [1][美]文森特·帕里罗等. 周兵等. 译. 当代社会问题[M].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2: 29.
  [2]Ronald . W. Maris,Social Problems,Chicago: The DorseyPress,1988: 50.
  [3]章人英. 普通社会学[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鲁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乔纳森·特纳.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 华夏出版社,2001.
  [6]李慧凤,蔡旭昶.“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应用与公民社会[J]. 学术月刊,2010( 6) .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