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来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作者:郝敏 郑元景
发布于:2021-07-23 共605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教育扶贫论文(热门推荐)
【第3篇】湖南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第4篇】精准扶贫下防止返贫对成人教育的战略研究
【第5篇】扶贫减贫中提升贵州软实力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第6篇】 “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教育扶贫论文第六篇:“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摘要:在“万物互联”大环境下,教育精准扶贫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但当前“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仍受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因素困扰。打赢脱贫攻坚战,需以建立教育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为重点,精准识别网络教育扶贫,精准实施线上教育扶贫项目,精准供给网络教育资源,精准优化线上学习体验,久久为功,铲除深度贫困滋生土壤。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精准扶贫;脱贫攻坚;

  21世纪是信息科技畅享的时代,“知识经济”已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流。贫困是牵动全球发展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极其重视脱贫致富,致力实现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伟大目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迎难而上,逐级逐层逐步消除贫困,已然取得决定性成效。当下我国脱贫减贫事业为世界反贫工作树立了成功典型,并深度贡献了中国经验,同时也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思想贫困、精神贫困等问题还未根本解决。教育是解决思想贫困、精神贫困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经济全球化深度纵向发展和“万物互联”全面开启的时代,决胜“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要全面借助“互联网+教育”攻克思想和精神贫困,既要用知识智慧解决能力上的贫困,更要用信心消除思想上精神上的贫困,激发“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活力,赋予脱贫攻坚的强劲动能。

  一、“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体现

  随着大数据和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教育教学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形态。新时代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优势,借助互联网平台载体大力开展高质量的教育专项扶贫,着力促进社会教育均等化,帮助贫困地区的适龄人群接受教育,迈出远离贫困的第一步。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高质量的扶贫要从源头上杜绝“深度贫困户口”,即思想贫困人口的再生长,使脱贫人口继续发挥不畏艰苦、拼搏向上的优良作风,热情主动融入脱贫减贫、奋力建小康的道路,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指的是借助互联网信息共享、媒体融合、交互自主等特性,在网络教育中实施精准“智志双扶”政策,平衡教育教学不均现状,推动教育扶贫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精确化。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线上教育对贫困地区“智志双扶”有着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育环境,深化教育改革

  “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是推动建设“智志双扶”工程,实现教育均衡化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拥有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线上教育平台屡见不鲜,立足于提升课程质量和扩大教育影响力,吸纳优秀师资力量,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为不同群体提供广泛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是在顺应信息科技时代发展潮流,充分落实新时代党中央教育改革政策和充分利用信息发展红利。新型教育模式采用线上教育教学模式,相对以往“漫灌式”教育方式而言,不仅仅是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的优化变革,更重要的是能在更大力度上激发教育内在活力,充分展现现代教育方式方法的灵动性,主动增强广大受教对象的学习热情。同时,基于互联网及时更新和海量传播特性,决定了线上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及时性,促使受教育者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拓宽思维视野的同时,有助于受教育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展现自我,实现教育深化改革目标,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从而达到以解决教育贫困最终消除精神贫困的目标。

  (二)提高就业效率,刺激消费需求

  “互联网+”教育及时高效的数据共享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市场准入机会少、成本高、能力弱的问题,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线上教育涉及范围广、领域多,有不少适用于全年龄段的技能培训,有专门针对职业培训的“环球网校”平台,也有助力脱贫攻坚的“助农直播间”,贫困劳动力可以通过线上课程的学习提升劳动技能与劳动素质,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仅如此,网络平台也成为发布就业信息和劳动者搜集就业信息的重要承载平台,成为提高就业效率的助力器。“扶贫先扶志”,通过线上教育对贫困地区的适龄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贫困劳动力的主观就业志向,重燃就业希望和就业创业的积极性。线上教育从客观与主观双向层面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使贫困地区共享信息化发展红利,提高贫困地区就业率,从而改变贫困边远地区单一经济收入来源的现状。经济扶贫的充盈是拉动物质和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石,以此循环往复拉动内需,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向上发展。

  (三)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稳定

  互联网是传播之网,也是资源之网。“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可最大化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共享,促进教育资源适时调配。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政策落地落实时空差异,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也较为突出。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更是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差距、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致力推动构建教育自由公正现状,要赶乘新世纪信息科技发展列车,牢牢紧抓信息网络新载体。以现代融媒体为承载的线上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可使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程共享,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地域限制,一定意义上可缓解边远贫困地区教育硬件短缺现状,更重要的在于能最大程度上保障农村地区平等地享有文化权益,农村地区的学生可平等享受城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自我学识素养,分层次有目的地逐渐消除教育贫困。此外,线上教育能够尽可能的保障农村地区教育权益,有助于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促进城镇乡村地区和谐稳定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

  扶贫先扶志,大数据时代线上教育的成功发展为实现贫困地区“智志双扶”、消除深度教育贫困问题展现了光明前景。线上教育精准扶贫项目是近年来我国应用较为广泛、影响较为深远的经典扶贫专项,是新时代我国精准施策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线上教育精准扶贫项目虽然取得开拓性进展与成效,但基于现实教育困境和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仍然突出,线上教育精准扶贫现实困境仍不容忽视。

  (一)网络基础设施覆盖应用有限

  线上教育以现代信息网络平台为媒介,以良好通畅的数据传输条件为前提基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截止2019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5亿,仅占全体网民的26.3%。[1]由此可知,目前我国贫困边远地区的互联网覆盖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强。强有力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决定能否有效推进“互联网+”线上教育“智志双扶”的先决条件,是新时代有效保障贫困地区受教契机均匀、教学资源平衡的基础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尤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电子商务推广、搭建稳定电子信息教育产业服务链等线上教育扶贫模式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得到了大力传播推广,并取得了良好成绩。但由于我国人口宏观基数的庞大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且受部分偏远地区自然环境影响等因素,存在网络基础设施简陋、网络运转不稳定、网络信号差等问题,即便实现了网络全覆盖,也很难享有高质量的网络服务,无法充分发挥线上教育助力“智志双扶”的最大化效益,由此也成为当下实施“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重大现实困境之一。

  (二)贫困地区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受教育者的思想文化水平是衡量其采纳新生事物程度和水准的重要指标。线上教育是近些年全面发展起来的新教育形态,需要相应地区接受学习教育的群体掌握相应互联网技术知识。根据我国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非网民群体以农村地区为主,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用户的网民率比较低下。我国农村地区用网水平低下是基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上网技能缺失以及文化水平限制仍是阻碍非网民上网的主要原因”。[2]即使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完善的情况下,也往往会面临线上教育资源使用困难的问题,贫困群体由于本地教育资源不足,受教育程度较低,部分深度贫困地区缺少相应互联网技术使用的普及教育推广。另外,思想文化水平的高低也是导致贫困群体对线上教育认知偏颇的重要因素。思想文化水平同样也影响群体对自身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的评估与规划。面对海量线上教育资源,贫困群体存在无法精确结合自身需求进行教育资源精准选择的难题,且受思想文化水平影响,部分深度贫困群体未必愿意进行大量的教育投资,再加上未能合理有效调度使用线上教育教学信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致使网络教学资源的虚耗。

  (三)收入水平制约使用意愿

  线上教育以互联网为桥梁,互联网的使用不仅需要网络基础设施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要配备成熟的网络运营体系。网络运营操作要以平台媒介提供的良好联网服务为基本要求,同时网络运营以为客户搭建云服务平台、提供便捷快速的网络服务为运行价值,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获取信息交互价值为基本内容。“云平台”的搭建以及新型媒体网站的运营都是以一定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因此,受教育者享受联网服务需以缴纳相关资费为前提。我国贫困地区群众人均收入相对于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人口的人均收入,可谓是相差甚远,贫困群体大部分收入用于满足基本物质生存资料消费,用于精神生产发展资料消费比重明显偏低,这也是导致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各行业人才需求是快速变化的。[3]因此,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准。贫困地区的居民收入以满足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为主要目的,基于经济水平限制,必然会降低其对线上教育资源的自主学习和使用意愿。

  三、“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新世纪“互联网+”渗透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依托信息技术拓宽教育行业运行空间是现代教育事业行稳致远的介质载体。线上教育扶贫模式已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得到长足进步并取得良好成效,但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是解决偏远地区深度贫困的根本举措。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教育需求、精准设计线上教育扶贫方案、精准供给线上教育内容、精准优化线上学习体验,是提升新时代教育扶贫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

  (一)精准识别网络教育扶贫,对接贫困人口教育需求

  教育扶贫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攻克农村的贫困问题。[4]从思想根源上解决滋生贫困的因素才是脱贫扶贫最根本有效的措施,也是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有力手段。新时代做好做强网络教育帮扶、做广做通线上教育一体渠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精准识别网络教育扶贫对象,建立数字量化教育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改进完善贫困人口数字量化档案,严格落实“真贫困、真需求、真帮扶”,分层分区域精确识别教育扶贫对象,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增强数字量化精准帮扶工作效率。其次,要准确对接深度贫困人口的教育愿望与需求,助推线上教育帮扶项目落到实处。基于贫困地区整体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和不同年龄段人口发展需求差异,线上教育扶贫要以各级各阶段学生群体为重点,健全互联网配套基础设施及技术应用,帮助学生解决升学就业等重大问题。同时也要注重贫困地区广大社会人口教育需求,免费提供有关医疗、健康、就业、住房等实用性强的教育资源,并提供专业人士进行讲解宣传,真切落实贫困人口的教育帮扶需求。

  (二)精准实施线上教育扶贫项目,加强网络教育政策扶持

  基于“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大环境,我国开展了系列教育扶贫活动,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深刻贯彻落实决胜脱贫攻坚政策和教育信息化要求,牢牢盯紧线上教育扶贫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线上“一对一”教育辅导,强化线上教育扶贫新生动力,对义务教育扶贫、高等教育脱贫大有裨益且取得显着成效。首先,教育扶贫项目的精准实施,要以各地实际发展情况为重要依据。要依托网络技术的力量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实际状况,要精细明确每户教育发展需求,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出贫困人口不同的致贫原因,对于极其偏远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要重点实施基础义务教育帮扶,重在改善和增强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普及率。其次,各级扶贫部门要继续深入推进线上教育精确帮扶项目,响应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号召,制定出台保障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网络教育资源分配均等、贫困地区线上教育扶贫资金到位的相关政策,解决边远地区用网难、用网贵的问题。同时在保证制度执行充分有效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强经济扶贫的力度,保障贫困群众获取线上教育资源的经济能力。

  (三)精准供给网络教育资源,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成效,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根本。新时代,网络空间作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其及时交互性、海量传播性决定了互联网信息内容的复杂性。以往“救助式扶贫”方式下的教育扶贫,大多是极具应用性的内容,线下已不完全能适应新时代大众的心理选择需求和个性化身心发展特点,而当下精准的线上教育帮扶模式以“智能化、个性化、精确化”为主要导向。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首先,要以丰富线上教育教学资源、解决网络教育内容供需矛盾为重点。不断创新线上教育内容传播机制,要精准对接不同地区教育扶贫侧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发研设优质线上教育资源,解决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问题。其次,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实施线上教育扶贫项目的主体力量,在教育扶贫、教育脱贫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线上教育平台要本着教育负责的态度,以高标准、严要求筛选人才,对授课教师进行严格培训和监督,强化线上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专业素养,促使其在教学上有所创新,呈现更优质的线上课堂,促使受教育者学有所得,实现思想脱贫、精神脱贫。

  (四)精准优化线上学习体验,提高市场监管力度

  随着网络技术的趋渐成熟与网络教育扶贫的纵向发展,各式各样线上教育平台活跃网络市场。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应用,同时也是着力解决因教育资源匮乏造成的教育水平悬殊问题的有效途径。[5]为保障受教育者获取线上教育资源的平等惠利,首先要加大对线上教育平台的规范整改,统筹线上线下教育市场,提高线上教育监管力度。明确线上教育规章制度,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管理,抑制线上教育市场乱象。同时应着力构建线上教育开发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对于市场主体主动参与线上教育帮扶并取得极大成效的予以积极奖励,对于违规违法的不正当的网络运营予以批评惩治,建立政府积极支持、社会主动参与、受教者自愿学习的线上教育扶贫工作机制。其次,拓宽线上教育平台答疑渠道,解决贫困地区受教育者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的各类疑难,提升线上教育扶贫实效。同时可致力于打造网上远程立体虚拟交流平台,优化受教育者学习体验,有针对性的设置结业检测,让接受线上教育帮扶的受教对象自主检验自我学习情况,紧跟当地教育扶贫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不仅要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更重要的是要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从思想源头铲除贫困滋生土壤。

  参考文献

  [1]李美娟.非对称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质量决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08):209-215.

  [2]李君怡网络时代背景下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35.

  [3]雷朝滋发展“互联网+教育" ,推进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N].人民政协报,2020-01-08(10).

  [4]余应鸿.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J]探索,2018(03):170-177.

  [5]黄河,陈颖.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9(32):12-13.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原文出处:郝敏,郑元景.“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路径探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3):100-10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