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了解赣州市两所学校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基本现状, 为帮助开展初中生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赣州市两所中学, 共抽取初中生3 803名, 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初中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用以评定初中生社会支持现状。结果: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总得分为36.10±7.13;其中, 客观支持得分为7.56±2.18;主观支持得分为21.06±4.39;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为7.48±2.37。男生客观支持得分低于女生;农村初中生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支持总评分均低于乡镇初中生。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母亲文化程度、主要使用的网络功能为学习知识及在网上常做帮助学习的事情、因为逃避现实或压力而喜欢上网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结论:初中生社会支持偏低, 初中生社会支持各维度存在差异, 学校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 应加大对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关注, 并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方法改善和提高初中生的社会支持。
关键词: 赣州;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初中生;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ocial support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wo schools of Ganzhou,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of health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ethod: A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two middle schools in Gan zhou, and a total of 3 803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nd using the "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to conduct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survey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asses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status. Results: The total social support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ore was36. 10 ± 7. 13; Among them, objective support score was 7. 56 ± 2. 18; and subjective support score was 21. 06 ± 4. 39;and utilization of support score was 7. 48 ± 2. 37. Mal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ored lower than female students in objective support scores. The objective support, utilization and support of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students who were in the villages and towns. The multi-factor results showed that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the main function of network capabilities for learning knowledge, learning online, escapism or stress online, these factors influenc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status to varying degrees. Conclusion: The social support of junior students in middle school were relevantly low, and the social support of adolescents were different. Schools should improve the focus on the social support in junior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Moreover, it is significant to provide some measures and develop the social support for junior students.
Keyword: Gan Zhou;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 缓解紧张的情绪状态,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1]。有研究表明,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 可以提供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社会资源[2]。有调查显示, 社会支持与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 一定的社会支持将降低压力事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性, 减少个体的负面情绪[4]。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时期, 因此, 加强对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关注, 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赣州市两所中学初中生社会支持现状, 为学校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江西省赣州市2所中学的初一年级, 共3 80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 803份, 回收有效问卷3 508份, 有效率为92.24%, 其中男生2 048名 (58.38%) , 女生1 460名 (41.62%) 。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肖水源于1986年设计并于1990年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共10个条目, 其中客观支持包括2、6、7共3个条目, 主观支持包括1、3、4、5共4个条目, 对支持的利用度包括8、9、10共3个条目。量表的记分方式为: (1) 第1~4, 8~10条:每条只选一项, 选择1、2、3、4项分别记1、2、3、4分; (2) 第5条分A、B、C、D四项记总分, 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记1~4分; (3) 第6、7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则记0分, 回答“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就记几分[5]。
在本研究中, 为了更符合初中生的实际特征, 对量表部分条目的选项做了针对性修改, 具体为: (1) 第4题选项中的“同事”改为“同学”; (2) 第5题选项中的“夫妻 (恋人) ”、“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其他成员 (如嫂子) ”等, 改为“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其他成员 (如舅舅) ”; (3) 第7题选项中的“配偶”改为“同学”。由于只对选项做了细微的修改, 并未改变问题, 故本研究未做进一步的信度、效度检验。
1.3、 质量控制
调查前取得学校充分配合后,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相关教师回避, 学生独立完成, 当场回收, 并剔除不合格问卷。
1.4、 数据处理
使用Epi 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 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有效研究对象为3 508名, 年龄10~15岁, 平均 (12.37±0.65) 岁, 其在性别、家庭类型、家庭居住地等的构成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注:核心家庭是指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大家庭指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妇与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6]。
2.2 不同性别初中生社会支持评分的比较
男生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得分上均低于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初中生社会支持评分基本情况
2.3、 不同家庭类型初中生社会支持评分的比较
不同家庭类型初中生在社会支持总分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进一步通过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显示, 大家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得分均高于其他家庭类型 (P<0.05) 。见表3。
表3 不同家庭类型初中生社会支持评分的比较
注:a.客观支持:大家庭vs核心家庭, P=0.001;大家庭vs“没有与父母住在一起”, P=3.20×10-6;大家庭vs单亲家庭, P=4.01×10-4;大家庭vs“其他”, P=0.009。b.主观支持:大家庭vs核心家庭, P=2.95×10-5;大家庭vs“没有与父母住在一起”, P=5.46×10-6;大家庭vs单亲家庭, P=6.62×10-8;大家庭vs“其他”, P=1.57×10-7;核心家庭vs“其他”, P=0.004。c.支持利用度:核心家庭vs“其他”, P=0.008;大家庭vs“没有与父母住在一起”, P=0.045;大家庭vs“其他”, P=6.39×10-5。d.社会支持总分:核心家庭vs“其他”, P=0.014;大家庭vs核心家庭, P=2.18×10-5;大家庭vs“没有与父母住在一起”, P=2.16×10-7;大家庭vs单亲家庭, P=2.59×10-7;大家庭vs“其他”, P=1.91×10-8。
2.4、 不同家庭居住地初中生社会支持评分的比较
城市、乡镇、农村不同居住地的初中生主观支持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进一步通过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显示, 乡镇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农村 (P<0.05) 。见表4。
表4 不同居住地初中生社会支持评分的比较
注:乡镇与农村相比, a P=0.004, b P=0.012, c P=0.013。
2.5、 初中生社会支持量表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中的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分别以社会支持总得分、主观支持得分、客观支持得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作为因变量, 以性别、家庭类型、父母亲文化程度和职业、家庭居住地、上网时间、上网地点、在网上常做的事情、喜欢上网的原因、所了解的网络功能、主要使用的网络功能为自变量, 分别分析社会支持总得分, 主观支持得分、客观支持得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的影响因素。见表5。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初中生社会支持总得分、客观支持得分、主观支持得分和对社会的利用度得分均低于全国10个城市对成人的调查结果[7]。这一结果与社会现实较为一致, 初中生的社会经历和活动较为单纯, 社会支持网络相对较小, 且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应对能力尚未成熟, 缺乏较好利用各种支持的能力。提示应加大对初中生这一人群的社会支持的关注。且初中生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低于赵建平等的研究结果[8], 可能原因是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生源多为县镇及农村, 而赵建平等的研究对象生源为城市, 与徐岩等的研究结果一致[9], 提示应提高对县镇及农村生源的初中生的社会支持。
本研究发现, 男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上得分均低于女生, 与管佩钰[10]、赵建平[8]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男生客观支持得分低于女生, 其原因可能是在社会期望的影响下, 女生在生理、心理上处于较为脆弱的群体, 因此比男性能够更自由的表达需求, 从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更好依赖社会支持[11]。
表5 城乡初中生社会支持总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大家庭生活的初中生在主观支持得分、客观支持得分和社会支持总分上均高于生活在其他四种家庭类型的初中生得分, 其获得的社会支持多, 与李慧民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2]。初中生的社会活动少, 社会交往较为局限, 家庭作为其主要的社会支持源和重要的生存及教育环境, 对初中生社会支持的获得有直接的影响, 在大家庭生活有助于初中生获得更多的客观、主观社会支持。
研究结果表明, 乡镇初中生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均高于城市初中生, 其原因可能是相较于城市而言, 乡镇初中生更为自由, 家庭类型多以大家庭为主, 与本文上述结果一致, 因此其获得的社会支持和可利用的社会支持更多;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乡镇初中生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评分均高于农村初中生, 与董洋等[13]结果一致, 分析其原因, 虽然农村初中生的家庭类型也以大家庭为主, 但因父母大多外出务工, 学生所受到的家庭关注和社会支持较少;另因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乡镇初中生低, 因此所能得到的社会支持也较少[9]。提示应当加强对农村地区初中生的关注, 增加其社会活动, 拓宽其社会交往。
多因素结果发现, 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与母亲文化程度相关, 母亲文化程度高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多, 有研究[14]发现, 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其对待子女的教养方式更科学、民主, 从而子女获得的社会支持更多。因此, 对于其母亲文化程度较低的初中生, 应该重点关注。主要使用的网络功能为学习知识、在网上常做帮助学习的事情是社会支持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正向影响因素, 说明擅长从网络上获取学习知识以及经常在网络上学习的初中生由于在网上不断学习积累知识, 其知识面更丰富, 眼界更开阔, 从而得到的来自周围人的尊重和支持也更多, 对支持的利用和主动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更多。相反, 越是因为逃避现实或压力而喜欢上网 (聊天/游戏/浏览网站) 的初中生, 其社会支持总得分和各维度上的得分越低, 这部分的初中生耗费大量的时间上网, 影响其日常的社会交往和活动, 从而导致其不管是在主动获得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上, 还是在感受到来自社会被尊重、被支持的情感体验上均相应减少。提示应该给予这部分初中生更多的帮助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研究由于受时间、人力等限制导致样本量局限以及未纳入初中生的心理因素等方面。在今后进一步研究中会选择代表性更广泛的其他年级的初中生, 更好的探索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仲亚琴, 高月霞, 陆青云, 等.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学习适应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24 (8) :1196-1200.
[2]王桂新, 苏晓馨.社会支持/压力及其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上海外来人口与本市居民的比较[J].人口与发展, 2011, 17 (6) :2-9.
[3]雷俊, 何国平.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3) :622-624.
[4]王柳生.社会支持在农村初中生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09 (8) :43-46.
[5]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4 (2) :98-100.
[6]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7]陈耕春.我国城市成年人心理健康监测指标优化—社会支持程度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8 (1) :99-101.
[8]赵建平, 葛操.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 (2) :132-135.
[9]徐岩.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幸福感[J].青年研究, 2017 (1) :47-56.
[10]管佩钰, 王宏, 郭靖, 等.重庆市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6, 43 (2) :122-124.
[11]Danielsen A G, Wold B.School-Related Social Support and Students'Perceived Life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9, 102 (4) :303-320.
[12]李慧民, 李越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4, 13 (2) :191-192.
[13]董洋, 林丽丽, 史惠瑄.农村青少年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J].学理论, 2014 (20) :54-55.
[14]廖美玲.福州市初中生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0 (5) :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