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英语高考制度改革问题探讨
【第一章】我国英语高考体制优化研究绪论
【第二章】外语教学本质的基本问题思考
【第三章】英语高考改革的历史与现存问题
【第四章】国外英语考试制度借鉴和启示
【第五章】外语教学本质视野下的英语高考制度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我国英语高考政策制度改善研究参考文献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英语高考制度改革一直都是教育界的热点问题。2013 年 10 月,北京市教委公布的中高考改革的征求意见稿提到的"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成为了意见稿的一大亮点,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并拉开了教育界和全社会聚焦新一轮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序幕。2014 年 5 月 18 日教育部发表声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关联到千万学子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英语高考改革具体方案仍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和完善中。据透露,新的高考方案将英语改为社会化考试后,将以等级计入高考成绩,而不是具体分数。2014 年 9 月初,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 号文)并通过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说明,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在未来会大大提高。具体表现在,英语高考的分数不变,依然是 150分。更重要的是,英语是高考中唯一有两次考试机会的科目。至此,新一轮的英语高考制度改革政策尘埃落定,英语学科的重要地位再一次被肯定。在此轮改革中,我们不断地听到"让英语教学回归本质的"说法,那么,如何在英语高考制度改革中体现出外语教学的本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1.2 研究目的
本文将以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外语教学本质的理论为依据,回顾国内英语高考改革的历程,同时借鉴法国和韩国的英语考试制度,探讨、分析和评估我国现行的英语高考制度引发的的问题,为新一轮的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建议。希望政策制定者和业界学者以英语教学本质为出发点,加快并完善英语高考制度,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他们的人文素养,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外语人才。
1.1.3 研究意义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从全球国际化的趋势来看,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的第一条件就是拥有国际语言的交流能力。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未来,我们的孩子将会面临各种竞争与压力,提前让他们具备更多更强的应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是今天的父母必须给孩子所作的教育投资。学好英语或者说拥有优越的多种语言交流的能力,是通向和站在国际舞台的捷径,也是我们为了孩子的未来铺就的道路。从人文的角度来看,学习另一套语系,可以帮助孩子从另一个角度观看事物,扩大他的心灵和视野,达致更丰富的生命。同时,学好英语也是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在最近的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表示,西方主流媒体 60%以上的新闻都在"抹黑"中国,对于正面新闻视而不见、不予报道。这种对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偏见,形成的原因是各方面的。但是,如果我们可以从基础教育的层面学好英语,用好英语这个工具,就可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介绍中国真实的发展状况,展现中国人民的真诚、友好、善良。
早在三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教育问题时,就提出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英语作为学程最长的学科之一,在众多科目中是首当其冲被"抓起来"的。除了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由于历史原因,英语教学曾被中断外。一百多年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地位从未动摇过。八十年代以来,英语成为高考中与语文、数学并列的中学教育的三大基本科目,按 100%计入高考总成绩。
三十多年的英语高考改革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从外语教学的本质来看,学习语言是为了进行信息互换和情感交流。那么,高考作为检测媒介,应当把考察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应试。因此,在改革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有必要在英语高考制度中继续强调"交际性和人文性"的教学本质,并不断改进现有的教育和考试模式,实现更好的教育成效。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外语教学本质的研究概况
英语教学的本质和英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十七世纪至今,各派语言学理论对语言本质的不同观点都影响着对外语教育教学观念的认识。
德国教育家 Wolfgang Ratichius 最早提出了外语教学依靠本族语的原则,他在教学时先用母语讲解大意,然后对比外语进行词汇和语法的分析、教学。十七、十八世纪的外语教学家基本遵循这一原则。他们认为所有语言都只起源于一种语言,各门语言的思维模式都是统一的。他们将母语逐条逐句翻译成外语,或者采取相反的方法进行外语教学。这种方法就是最早的外语教学法的雏形,它为早期的语法翻译法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语法翻译法是最为古老的一种教学法,它强调读写,不重视听说。这种方法因为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受到语言学家的批判。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听说法开始盛行。听说法是一种以美国语言学的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法。这种外语教学方法在美国军队中使用并获得成功。战后,很多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专家对在军事领域中产生的效果大为赞赏,并将听说法推广到普通的学校中。听说法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翻译法完全相反,训练学生以听和说为主,不重视读和写。
20 世纪 60 年代认知法诞生在美国,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家卡鲁尔。
这种教学方法来源于语法翻译法,但是跟听说法的教学理念相对立,是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主要流派之一。认知法鼓励教师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积极启发学生的智力,对以语法学习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翻译法进行了肯定。但是认知法并不是翻译法的机械重复,而是有所发展和提高,所以认知法又称为"现代翻译法".
20 世纪初期,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揭露了语言的本质,他认为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对语言产生的意义和运用能力的掌握比简单学习语言形式更为重要。索绪尔在在强调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的同时,也关注了情感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更有标志性意义的是,索绪尔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为交际教学法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交际法认为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在做事过程中学习"获得充分的、真实的语言输入,从而具备用外语沟通的交际能力。交际法的产生标志着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教师为中心的,系统讲解语法、单词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从此被抛进历史。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全球化教育革命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自身发展。德国哲学家 Habermas 对"技术性知识 + 实践性知识 + 解放性知识(emancipatory)"的人类知识结构重新定义;澳大利亚课程专家 Grundy 在 1987 推出的"解放性课程(emancipatory curriculum)"理念,这些理念都是在倡导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学习者"本能地追求自主性,本能地具有责任意识".
结合上述哲学理论,外语教学逐渐从强调语言知识技能的工具性过度到重视人文主义的渗透。同时,广大外语教学研究者也在努力探索交际教学的哲学基础,思考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最后,在上世纪末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人发展(whole-person development)"的外语教育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界积极引进西方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
同时,充分考虑国内的实际英语教学环境,在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方法上另辟蹊径。作为交际法推崇者之一的国内教育专家李筱菊认为,英语是众多学科中的一个分支,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培养有思想,有感情,并且能用英语建立自己和他人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如果人没有思想和情感,那他的交流也一定是机械的、教条的。因此,英语教学不仅是一门学言技能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突出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 2003 年制定和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言观基本理念,提出在强调语言工具性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语言学习对促进人的发展和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考试政策的严重影响,我国的外语教育一味地把让学生通过英语考试、获取高分作为英语学习的目标导向,完全忽视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不用说传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了。
所以,英语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交际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当作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会在真实的情境中合适地表达自我,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另一方面,教会学生通过文字分析认识世界、感语人生、提高精神层面,领会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索、鉴赏和批判能力。
1.2.2 关于我国英语高考制度的研究概况
1985 年开始,我国的英语高考改革正式开始,广东省在此之后的一年间作为改革试点地区率先进行了英语标准化考试试点,并在 1987 年大范围地向全国进行推广,至今已经有 30 个年头。纵观我国英语高考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和考试内部因素相关的问题,如英语高考制度、内容、形式、方法、技术等;二是英语高考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导向性和关联性,包括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考试与新课标接轨。长期以来,国内外考试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就以上两类问题展开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可惜的是,英语仅仅作为高考学科中的一门,所被关注的程度远远没有达到高考制度本身被关注的程度。特别是在英语考试制度的比较性分析方面,可供借鉴的研究屈指可数。
总体而言,英语高考改革研究对于考试模式、试题结构等技术层面的探讨更深入,人们比较关注如何实现考试的科学化、现代化和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性。但对于如何将英语高考与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形成良好互动,促进学生在交际性和人文素养上得全面发展,更大限度地发挥英语教学本质对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外语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和演变过程(2)外语教学本质对外语教学法的影响(3)外语教学本质和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关系(4)国外英语高考制度的比对及案例分析(5)英语高考改革的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及影响(6)英语高考改革的相关建议1.3.2 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取如下几种研究方法:
首先,文献综述法。这是本文的研究基础和来源。研究时,将利用图书报刊资料以及电子文献检索系统,对国内外大量的关于外语教学实质、英语高考改革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对于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在历史上由来已久,在国外的文献中可以找到大量资料。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并且国内文献对于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本质研究仍然集中在对国外研究方法的追随和总结上。另一方面,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关于英语高考改革的相关资料,充分了解研究历程,掌握研究现状,寻找理论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等,最终,对研究对象形成充分的认识,为本研究积累丰富的理论素材。
其次,定性分析法。本文采用了定性法对研究对象即英语高考制度改革进行"质"分析,对收集的文献和材料进入归纳、概括与综合,并结合自己对英语教学本质的理解对英语高考改革进行本质分析,以"去伪存真、取其精华"为原则,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英语教学本质和英语教学法有着紧密地联系,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国际上存在不同流派,并已经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客观条件决定了最终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同样地,在英语高考改革的问题上,虽然广大学者对是否有必要改革,保持意见上的统一,但是对于改革的出发点以及具体方法,各方持不有同观点。因此,只有在总结这些观点的基础上,从外语教学本质所要求的层面进行整理加以分析。这样才有可能在认知层面上对英语高考改革存在问题,梳理时更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
最后,比较研究法。在探讨英语为非母语国家的大学英语入学考试制度时,进行比较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本文采用了比较研究法,对我国的英语高考和国外的英语考试制度进行比对,尝试寻找普遍和特殊规律的方法。文中选取了欧洲的法国和亚洲的韩国进行比较研究,以我国宏观的教育政策和实际学情为出发点的原则,寻找国内外研究的共性与个性,摸索出一套适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案。另外,本文在总结不同教学法时,结合不同国家不同教育环境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分析不同教学法产生的的利与弊。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的特色创新之处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研究英语教学的本质及其与英语高考制度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现有的英语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借新一轮改革契机,立足于英语教学本质视野,结合外因和内因,提出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希望对完善和推进英语高考制度改革有所贡献。
1.4.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通过资料查找、文献搜集后发现,国内对外语教学法的研究较多,对于外语教学本质即交际性和人文性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人文性的研究还只停留在表层。有的专家推崇在英语教学改革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但仅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争议由来已久,但更多只停留在制度管理层面,对可持续发展层面的研究较少。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将着眼于:将外语教学本质真实地还原到基础英语教育中,从回顾英语高考历程着手,用辩证唯物主义看待新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结合国情,寻找建立一种更为完善的英语高考制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