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社会教育环境透视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17 共372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亲子类电视节目的教育功能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社会教育与亲子类节目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第三章】社会教育环境透视
  【第四章】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第五章】对亲子类节目的内容分析
  【第六章】亲子类电视节目中体现教育功能的设计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亲子类节目的社会教育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社会教育环境透视

  3.1 社会教育的概念界定

  社会教育的概念从最简单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社会和教育两个词相结合。社会和教育的连用,最早出现在德国。据现有文献记载,1835 年德国的教学者狄斯特威格在其《德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教育"一词。[13]

  对于社会教育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但是有不同提法,对其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认为广义的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社会教育"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2]比较这两个概念,可以看出,从广义的教育意义上来看,"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含义是等同的。[14]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 ; 从狭义的意义上来看,"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形式。通过对文献的查阅与解读,笔者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对社会教育的定义与研究,正是因为如此,社会教育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所有学校教育以外的任何教育形式。它并不是具体的,而是互通的概念。笔者对社会教育的定义为: 社会教育是指除去学校教育之外的一切教育形式。

  3.2 社会教育的特征

  1. 社会教育是以广阔群体为对象的基础教育模式。

  社会教育的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各种社会活动的参与主体在社会中对社会成员产生影响的都可以作为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例如政府,团体或个人,都是社会教育的主体。这类主体具有广泛性,可以按社会对象划分为社会各界人士,社会成员,社会全体或者按年龄阶段划分为成人,青少年或儿童。社会教育服务的对象已远远超出青少年,而是拓展到全体社会群众中。社会教育以发展全名教育以及终身教育为宗旨,以广阔群体为对象,对各行各业各界人士都有重要意义,社会教育的妥善实施离不开各个主体的配合与协调。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教育是构成现代社会完整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社会教育是形式方法多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

  由于不受年龄、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局限,社会教育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社会教育打破了封闭式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生产生活,娱乐休闲相挂钩,极具多样性与不稳定性。由于现代社会教育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文化科学知识、政治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与文学等等,内容涵盖之广,使社会教育的内容无法准确定位。

  社会教育的场所包括电影院,博物馆,图书馆等等。在社会交往中,社会教育可以同步进行,并且是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更加强调:"教育乃是社会的延续"之意。可见,社会教育侧重于透过社会学习,培养和发展个人的社会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自我认识,与人沟通能力的发展以及互动能力的提升等等,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说,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社会教育的出发点是基于以上需求的,并对于加速人的社会化,满足人类的不同需求,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社会教育是对其他教育方式的有利补充。

  笔者认为,社会教育是对其他教育方式的有利补充,它并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属,用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而是具有其独立的教化功能。随着社会教育体系的完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继续再教育等观念逐步为人们所接受,社会教育不仅可以弥补因为各种原因弥留的不能进行在校教育的缺口,也可以满足不断学习与不断发展的各个层次的需求。正如上文提到的马斯洛需求,由此可见它具有主动性,自发性,而不是硬性教育与规定。针对这样的补充教育,需要打破刻板教育的传统印象,跨出应试教育的围栏,用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3.3 社会教育化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压力日渐增大,由此引发的负面现象随之而来。很多人不能明确并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尤其是针对家庭。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人类的"社会性"使我们没有一人可以离开社会独立生存。在正统的教育学领域,心理变态,青少年犯罪,抑郁症所引发的自杀等社会热点问题与教育学是划清界限的。但是许多社会问题的发生,对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了严重的警示。

  教育不单单指学校教育,还有作为"失学者"的广大民众。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有心理问题,虽然有心理医生,戒毒所等社会机构对存在问题的人进行教育疏导干预,但是这只能解决部分需求,并不是问题的最终极解决方式。社会教育是终身并持续的,它需要改革,教育活动和教育措施应该广泛深入日常生活各个领域,各个领域有义务辅助教育的广泛进行,例如,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一系列媒体都需要借助其传播优势,开展社会教育,以期提高校外民众的综合素质。由上述理论可知,社会教育的定位迫在眉睫,研究社会教育理论,方法,以及制度都需要得到重视。由于我国政治与教化是合一的这一特殊性,政府有义务促成社会教育的转变。教育问题一直是传播学界,教育界,政府,乃至各种社会团体与组织所经常涉及的议题。如何建立有效,规范的社会教育化体系,如何突出和完善各种社会教育事业,如何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教育政策与法规,都是刻不容缓需要做的。笔者以为,在规范社会教育化体系上,可以由政府出面,召集学者与相关人员一同完善社会教育化体系,在方针政策的制定上,参考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以其为蓝本,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的行政制度与方针政策,为大众谋福利。在完善社会教育事业的基础上,可以突出其教育职能,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类可以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场所有效利用,辅助社会公共教育,为学校教育进行补充,弥补学校教育的不全面,将社会教育全方位渗透下去。

  3.4 社会教育中的电视教育

  "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电视是一种全息媒介,它可以全方位地调动人体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进行信息接收。"[15]电视教育顾名思义,是利用电视媒介的传播进行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方式。电视教育的特征进行归类如下:

  1.被教育者的广泛性。

  电视教育的接受对象是大众,电视之所以是大众媒介,最根本的是因为拥有极其广泛的接受对象。电子传播技术发挥其独特魅力,形成一个覆盖面极广的波及范围,地球上每个角落的人同时进行电视节目的教育已经屡见不鲜。通过电视这一媒介途径,可以对不同种族,国家,地区,年龄,职业的观众进行教育,教育形式不限,或休闲调剂,精神放松,或关注社会时事,维护社会规范,都能通过电视信号的输出起到电视教育的作用,不受区域分布的广阔性和广泛的社会来源影响。

  2.接受的主动性与信息的选择性。

  观众处于电视传播的终端,是教育的接受主体。尽管电视的线性传播方式具有很高的强制性,但是由于每一个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对于信息的接受呈现高度自主性。电视教育摆脱了传统教育被动,消极和单一的局面,呈现出主动,积极,多元的特性。

  由此可见,电视教育符合了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在社会教育中是一种优秀的传播媒介。国内亲子类电视节目利用电视媒体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如何最大限度地扮演好特殊而又至关重要的角色,将节目中的教育理念有效输出传达,辅助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对接,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接下来将说明为何电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主导力量。

  3.电视教育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在 1987 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多快好省",表明电视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多"是指电视内容的多样化。电视除了传播教育与教学内容之外,还可以传播农业,法律,医药等各门类的知识,满足不同人的多元化需求。从文化层次上分析,报纸杂志等文字材料的对象是识字人群,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文盲、半文盲一般无法阅读或者无法读懂。电视教育很少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从学龄前儿童到古稀老人,从文盲到专家学者,都可以成为电视教育的对象,这一点是网络也无法企及的。"快"是指传播速度快。信息的传播超越时间的限制,新技术,新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利于使科学技术通过受传者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除此之外,电视节目还通过声像出版社、政府科研单位和各级院校的电教中心、电视大学等渠道向广大受众进行教育传播。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无疑,电视忠实地履行着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这一基本要义。"好"是指电视教育效果好。它透过画面、文字、声音,形象直观地展现给观众。由于电视具有通俗性、趣味性的特点,其教育目的在受众参与和接受电视时,对其所内含的文化知识、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也就不自觉地接受了。

  "省"是指成本低,省事省时间,一次到位,终生受益。通过电视获得文化素质提高对大众而言是低投入高回报的行为。电视所包含的教育知识、信息不断地渗透到受众的观念当中,成为他们的内在精神要素,成为他们认识社会,感知社会的能力。电视教育直接,生动,颇具趣味性,打破传统教育方式,拉近了教育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大众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思想水平。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