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手机媒体对大学思政课的干扰及其对策(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24 共6742字

  三、高校思政课堂手机媒体管理策略再思考

  上述三种应对策略差异甚大。第一种与第二、第三种的区别在于 “要不要管”,即在要不要对教学课堂上手机媒体进行管理的态度上有分歧; 第二种与第三种的区别在于 “怎么管”,即在如何对手机媒体进行更有效管理的方法上有分歧。面对手机媒体对思政课教学课堂的严重干扰,但凡有责任心的教师不会无动于衷, “无为而治”实属下下之策。在管理手机媒体方面,“禁”与 “堵”、“疏”与 “导”都是手段,其目的都是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倘若教学目的难以实现,运用哪一种管理手段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事实上,发生在思政课堂上的手机媒体管理问题,并不简单,且牵涉甚广。只有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多方协作、多管齐下,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 一) 高校思政课堂上学生 “滥用”手机媒体原因分析

  学生在课堂高频率地使用手机媒体,的确给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但学生为何如此高频率地在思政课堂上使用手机媒体,恐怕仅从学生角度查寻原因还远远不够,更不能把造成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全部归咎于学生的不自觉、不负责和不配合。纵观时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着实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

  一是教师层面的问题。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照本宣科,未能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和讲解理论,使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容产生距离感。一些教师忽视对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创新,固守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或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弱化了对课堂组织技巧和所授知识点的 “雕琢”.在这样枯燥和乏味的课堂中,学生转向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活动也不足为奇。此外,教师作为课堂节奏的掌控者,维持课堂纪律是其应尽职责。但是,一些思政课教师面对学生玩手机,听之任之,不思管理,甚至有个别教师不但没有以身作则,而且在上课期间接听电话,给学生起了不良的示范作用。

  二是学生层面的问题。有些大学生在生活中十分依赖和沉溺于手机媒体,在课堂上依然不能抵制手机媒体的 “诱惑”; 有些自制力偏差的学生,看到有其他同学 “玩手机”,也跟风效仿; 有些学生抱着功利的学习观念,没能充分意识到思政课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认为思政课学习与将来就业的关系不大,迫于考勤的压力才来上课,只得靠“玩手机”“打发”上课时间。

  三是学校层面的问题。尽管越来越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手机媒体对课堂的干扰,但解决方案多是寄希望于教师的课堂管理,少有高校出台明确的规定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媒体的行为加以管束,即使有了相关规定,往往也是 “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落实的高校并不多。除了缺乏严厉的纪律管束,思政课大班授课的特点也促使 “玩手机”现象蔓延。

  一方面,大班授课使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难免顾此失彼,促使一些学生因难以融入课堂而与手机媒体 “互动”; 另一方面,大班授课加大了教师对课堂管理的难度,使教师难以有效约束学生 “玩手机”的行为。

  四是考核层面的问题。有些高校沿袭传统的“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考卷只能考查学生对有限知识的掌握情况,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并非让学生将答案 “背会” “写出”,而是学生的“思”与 “行”,这些很难通过一张试卷的考查体现。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容易误导学生,造成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不重视平时学习和课堂表现,从而导致 “考前突击背书,考后全部忘记”的现象。可以说,“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是对学生不良课堂行为的默许,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学生玩手机的行为。

  ( 二) 高校思政课堂手机媒体管理策略

  从上述的分析可知,造成思政课教学课堂学生高频率使用手机媒体的原因非常复杂,高校的有关部门、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都难辞其咎。如何有效地对思政课堂上学生的手机媒体进行管理呢? 问题的关键取决于学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紧密配合和协作。

  一是思政课教师方面。首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阐释与思想政治教育,避免假、大、空的说教。其次,要变革思政课的教学与考核模式。思政课教师要敢于打破原有的 “满堂灌”授课模式,积极探索和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专题化教学、情景剧教学以及舞台化教学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方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平时的表现,如上课出勤、课堂回答问题、主题讨论、社会调研等,避免学生平时上课不听讲,考试前突击背书,也能考试及格的现象。

  再次,教师要担负课堂组织和管理的责任。教师在高处讲、学生在座位上听的传统教室空间分布,无法提供 “全体参与”的空间架构,[9]使得高校思政课堂上总有学生无法融入。教师应有意识地改造这种空间格局,进行 “围桌型”的空间排布,或经常地走到学生中。这既是对课堂 “玩手机”学生的监督和提醒,也可以 “挑起”话题,“强迫”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进行思想交流,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最后,要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和利用手机媒体。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和较高的信息素质,充分利用手机媒体辅助和改进思政课教学。譬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工具制作便于在手机上阅读的电子学案,以解决思政课上教学信息量不足的问题; 也可利用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开辟第二课堂学习,促进师生深度交流。

  二是学生方面。首先,要改变功利的学习观念。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个人成长、成才中的巨大作用,改变只重视专业课学习,忽视思政课学习的功利主义学习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大学生出现意志薄弱、自制能力差等现象,与其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不无关系。其次,要树立科学的手机媒体使用观。从目前的情况看,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成长具有双刃剑效应,使用得当则对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大有裨益,反之则会导致大学生沉溺其中,严重影响正常学习与生活。因此,大学生不能将自己在思政课堂上 “玩手机”的责任完全推卸给他人,而要主动地定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手机媒体使用习惯。

  三是学校管理方面。首先,要规范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行为。在探索出更为有效的疏导策略前,明确的约束性纪律仍是正常秩序的最有力保障。在大多数高校,大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并不违反学生手册和教学管理规定。鉴于部分大学生自制能力差以及 “玩手机”现象的传染性,也为了思政课教师更好地维持课堂秩序,高校有关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修订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增补关于“课堂手机管理”的规定,并明确违反规定的处理办法,以此规范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行为。需要强调的是,相关的管理规定重在执行,否则将是一纸空文,无法形成约束力。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伦理观教育。大学生自主树立的手机媒体使用观难免有所偏差。因此,学校可通过讲座、座谈会以及个别谈话等形式,增强大学生手机使用的道德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理性的手机媒体使用观,自觉约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对一些过度依赖和沉溺于手机的学生,校方要做好心理辅导和教育,帮助其尽早摆脱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再次,要加大对思政课的支持力度。学校应对思政课的改革和探索做好顶层设计,如稳定和充实思政课的教师队伍,支持校际的思政课教师交流和互访,保障充分的教学资源,适当缩减思政课班级学生规模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对思政课的课堂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效益。最后,要加大思政课手机媒体教学软件的研发力度。手机媒体的出现,是当代世界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大势所趋,将对人类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手机媒体进行 “禁”与 “堵”,终究只是权宜之计,顺应、利用才是长久之策。因此,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应组织相关的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在遵循教育规律、课堂教学规律和网络规律前提下,结合思政课特色,研发融思政课教学与手机媒体应用于一体的教学软件,将其作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辅助工具。

  四、结语

  手机媒体已经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堂造成了不小的干扰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亟待变革。然而,不论是治理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政课的干扰,抑或是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这种尝试和探索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邵明英,胡昌旭 .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 9) :106.

  [3][9]吴国盛 . 技术哲学讲演录[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前言Ⅱ - Ⅲ、25 -26.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 .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6.

  [5]李晗 . “如果你们一个月联系不上我,一定是因为我上课玩手机了! ”---华科大严管课堂“低头一族”[N].武汉晚报,2014 -3 -19( 12) .

  [6]陈睿莹,刘北洋 . 扬大学子自制“手机信号屏蔽器”助力学风建设[EB/OL].

  [7]黎禹君,文有东 . “人机分离”难实现学校致力打造“无手机课堂”[EB/OL].

  [8]胡晓斌 . 对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的思考[J]. 教育观察,2014( 3) :3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