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高校辅导员“价值不自信”的现实审视及其强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06 共4517字
论文摘要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勾勒出未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愿景。十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得到一定提升。然而,辅导员队伍中还存在一种现象:

  由于缺乏价值自信,辅导员对自身的工作信心不足,不能进行科学的目标设定,因此在工作中处于自我疏离状态,无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因此,如何强化辅导员价值自信,保持辅导员职业的良性发展,构建职业化、精细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成为当前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价值自信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实重要性
  
  1.价值自信是辅导员工作认同的基本前提
  “价值自信,是指基于某种思想观念或者政策方针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强烈认同而产生的积极的自我评价。”对于一个健全生活的人来说,生活中的每一项行动都是有目的的,都具有目标评价和行为规划。人们的整个生活模式的选择和行为方式的决定,都是建立在清晰的自省意识之上的。这种内在自省意识,其核心就是价值认同。当辅导员对自身行为具有价值认同的时候,就会身心一致,行为协调连贯,从而产生巨大的创造性和执行力。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价值自信”.当辅导员对自己的行为缺少价值认同,或者说内心中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当性辩护基础的时候,就会陷于“色厉内荏”、“自我欺骗”的内在矛盾中。他们会感到心虚,觉得自己的工作缺少意义和价值,产生价值冲突和动力矛盾,进而催生其他种种问题。甚至因为工作上的无价值感产生很强的疏离感,感到自己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地方,自怨自艾,出现工作久久无法适应的情况。这种内在冲突的矛盾和问题的根由就在于价值自信的缺位和模糊。

  2.价值自信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价值自信”是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对自身行为选择的价值正当性态度和自我肯定性评价。假如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价值没有清晰的了解和积极的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职业上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那么就会觉得工作无聊或倦怠,缺少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的愿望,在潜意识里甚至将工作视为畏途,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自身价值的认同与疏离,常常是辅导员事业成功与失败的分野。对辅导员身份的积极认同,对辅导员身份的自豪感和价值感培育,其核心内质就是价值自信。有学者指出:“价值自信是一种精神动力。没有价值自信,创新发展缺乏强大的内在动力。”因此,建立并强化价值自信,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辅导员“价值不自信”的现实审视
  
  高校辅导员价值不自信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对辅导员的职业身份、工作价值等表现出的怀疑和迷茫,或者指辅导员自身价值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好地实现。分析高校辅导员价值不自信的表现,有助于我们强化价值自信,有效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

  总体来说,辅导员在入职后都经历激情高昂---逐渐失望---迷茫彷徨三个思想变化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不足或价值缺失,诸如:现实社会的认可与回报不足;学校环境支持的缺乏与困扰和个人认识的偏差与职业选择的非自愿性等。

  1.职业选择中的“不自信”
  居于现实性因素的权衡,许多在求职初程向往留在高校这个象牙塔工作的人,由于学历和机遇等原因,若不能谋得专任教师的岗位,又不喜欢入职行政性的岗位,高校辅导员就自然成为过渡性选择的重要对象。毕竟高校的职业环境是诸多择业者眼中的“香饽饽”,其特有的人文教育环境和气息,更是让很多人向往不已。

  与此同时,也有人把辅导员当做是退而求其次的跳板,当做缓解就业压力的选择。这些人从入职辅导员岗位之初便开始积极寻找更好的出路,或者攻读博士,或者争取转岗,这就导致高校辅导员素质参差不齐,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发展和职业规划也受到很大限制。有学者指出,许多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缺少认同感,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甚至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岗位,这必然严重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驱动力。

  2.职业评价中的“不自信”
  任何社会模式都建立在某种健全稳定的道德态度基础上,价值上的正当性态度是工作主动性的必要条件,价值自信或者价值盲目直接影响行为性质和效果,价值自觉能够促进良性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辅导员工作的消极现状,其原因就是辅导员不仅在高校中处于类似“打杂”现状和边缘化的地位,更在于辅导员缺少价值上的自我确认和自信。

  “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大部分的高校对此都停留在喊口号、造声势的层面,未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教学岗位上的教师,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因为他们是知识的象征,是坐而论道的“士”,代表社会知识和道德拱卫的核心力量,有人很形象地把知识分子比喻为社会的良心。而辅导员却被视作高校中事务性的“帮手”,当作“打杂总司令”,当作学生生活的“保姆”,辅导员很难成为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担者,因此其工作被给予较为保守的评价。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伤害辅导员的工作自信和自我认同。

  3.职业发展中的“不自信”
  从职业发展上来看,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有两条发展路径:一是选择坚持留在辅导员岗位,在教师系列中求得发展,在职称评定上走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一是选择转岗到行政管理岗位,在职务上求得发展。但是当前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难度加大,行政人员编制处于饱和状态,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得不到实际保障,这必然导致辅导员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前景缺乏信心。同时,高校的人文气息虽然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个良好资源。但是,这种人文气息也助长很多人包括学生对于既不是专任教师,又不是行政管理人员的辅导员有着一种的傲慢与偏见。这种行政性、事务性的工作特质所受到的尊敬也往往是象征性的、礼貌性的。这些外在影响势必影响到辅导员对于自身的定位,势必弱化辅导员个人对于辅导员工作的价值认知,从而“受迫性”地认为自己的职业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因此,不管是从改善和提高辅导员的待遇或地位来说,还是从提高辅导员自我认可或工作效果来说,强化辅导员的价值自信都是重中之重,是辅导员精神建构、动力支持的肯綮之所在。推进辅导员持续良性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找到这种价值制高点。找到这种价值制高点,辅导员就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高屋建瓴、以一控万,就能够实现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相一致、价值自信与工作绩效相统一。

  三、强化价值自信,推进高校辅导员持续发展
  
  辅导员的价值自信,主要指对自己工作身份的忠实确认和工作意义的高度认同,对自己的行为价值和工作价值乃至人生意义的自信。但是,这种价值自信并不是一种主观的信念,而是一种实践中个体一贯信仰并坚持的素质,是一种行为的自觉。因此,这种价值自信不仅要从辅导员工作的社会功能角度来建立,更要从辅导员工作实践中的客观效果和目标来构建。

  1.完善知识结构,增强文化自信
  从学习认知的角度看,知识能力不仅是一种信息资源储备,而且是一种文化资本。有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行政性的、事务性的,是纯属于“做事”的范畴,而不是学习、读书的范畴,与学术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他们不仅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而且在其自身原来的专业范围,都完全成为一个陌生人,不再有学术的热情,不再有知识分子的关怀与气质。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不再把辅导员作为一个知识人,一个知识分子,甚至不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是一个只会进行工具性操作和机械性事物处理的人。

  有鉴于此,辅导员应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积极提升和学习,升华自己的知识品味,这样才能够改变学生对于辅导员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另一方面,还有辅导员因为对相关学科确实一知半解,有时在学生面前“强作解人”,甚至表现出对知识的傲慢和自负,这样不仅不能够挽回学生对于辅导员学术的认可,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感,认为辅导员在亵渎自己的学科。因此,辅导员既要保持学习的自我良好状态,另一方面又要做到谦卑和慎言慎行。

  2.树立角色意识,强化功能自信
  从角色定位的角度看,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业务实践中,辅导员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宏观上,辅导员既属于高校教师队伍,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者。微观上,辅导员是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陪护者,是学生管理事务执行者。角色的多重性决定辅导员功能的特殊性,由此可见,辅导员的工作在高校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教学的教师因为“体道”而受到特别的尊重。角色的多重性特点,导致辅导员事务繁杂,在工作中,容易产生“器使”(被当做工具利用)的感觉,进而怀疑自己工作的功能和重要性。高校应该引导辅导员摆正心态,树立起科学的角色意识,通过努力工作,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各项功能。辅导员自身的角色意识和身份自觉,能够赢得高校其他教师和学生的尊重,有助于辅导员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功能自信和健康的自我期待。

  3.培养学术素养,提升职业自信
  从能力延伸的角度看,学术素养是提升辅导员业务能力,增强自我认同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持。学校应该鼓励辅导员承担相关课题研究,或者进行学术深造,提高业务科研能力,从而培养专家型辅导员。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分为:人文素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就业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公寓管理等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选派一些专家作为导师,根据研究专长,把辅导员分为几个团队,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学习交流讨论。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促使辅导员不断调整并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努力实现由“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会”的“普工型”辅导员,向“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型”辅导员的发展。

  专家型辅导员的发展目标,不仅为辅导员自身长远的职业规划和更高的自我价值感设立一个重要愿景,而且能够提高学校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使其朝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不断发展。只有制定长期的、科学的、良好的职业规划,才能够为辅导员提供不竭的动力来源,刺激学习型辅导员不断进步。否则,当前途突感黯淡,或者在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遇到不可逾越的瓶颈之时,辅导员就会陷入情绪低谷和消极的工作状态,损伤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质量与良性发展。

  当前,80后辅导员在辅导员队伍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其价值取向和心理特点也呈现很多时代特征和现实特点。高校一方面要着力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和地位,使其能够在辅导员的岗位上更加有效和顺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自我期待,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辅导员自身能力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关怀与培养,使其工作能力和价值自信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辽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信[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3-6.
  [2]邹国振。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培养的路径选择[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5):8-9.
  [3]陈清华。构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策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88-90.
  [4]徐磊,曹烨。职业生涯管理视角下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J],高校论坛,2012(7):194-196.
  [5]陈树文,侯菲菲。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信[J].思想教育研究,2012(8):12-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