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影响学生对运动人体学科学习态度的因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5-16 共4022字
论文摘要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课程,在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体育师资、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保健与康复师、运动健身教练、运动医务监督工作者等专门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期为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南通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研究对象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05 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75 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30 名。

  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 1 研究方法

  2. 1. 1 问卷调查法
  依据相关理论和相关研究,学习态度影响因素问卷包括家庭因素、教师因素、教学过程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部分,编制了一套学习态度影响因素问卷( 量表) ,每部分9 道题,共36 道题。采用五级评分,根据项目的陈述,回答“非常同意”、“部分同意”、“不能确定”“部分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记 5 ~1 分。问卷中得分越高表示学生的学习态度受此因素的影响越大。所有题目打乱顺序后随机排列,让受试者根据项目的陈述,选择一个合适答案。
  2. 1. 2 专家咨询法
  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请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师和教科院心理学老师对问卷设置的条目进行逐个条目的审查、修改,最终确定问卷项目,保证了问卷的效度。
  2. 1. 3 数理统计法
  采用 SPSS 11.5 统计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以 p <0.05 表示具有显着性差异,p <0. 01 表示极具有显着性差异。
  2. 1. 4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查阅我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设置方面的资料。

  2. 2 研究工具

  通过资料的查阅,自编学习态度影响因素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符合心理测量标准。

  2. 2. 1 影响学习态度因素问卷信度的检验

  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验可靠程度。查阅相关资料,编制影响学习态度的因素调查问卷的初稿,共设计 40 个条目。请有关专业人士对测试条目进行审查、修改。在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中选出30 名学生进行问卷预测,并对题目进行项目分析,删除相关性较低的题目,符合心理测量标准的试题。最终构成学习态度影响因素问卷 36 题。同时,本研究采用重测信度( 抽取30 名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作时隔 1 个月的重测检验) 和克伦巴赫 a 系数对问卷做了信度检验。

  学习态度影响因素问卷信度检验结果表
 
  2. 2. 2 学习态度影响因素问卷效度的检验

  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验在测量某项指标时所具有的有效程度,包括内容效度、实证效度和构想效度,其中最重要的是构想效度。一般构想效度是从逐步积累的资料中得到检验的。本文从内容效度、内部一致性、因子分析三方面检验问卷的构想效度。内容效度可以从研究方法中对专家的访谈得到证明。
  内部一致性可以从表 2 中得出检验结果。表 3 中的检验结果表明适合作进一步的因子分析。
  学习态度影响因素问卷内部一致性分析表
  本研究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进行了检验,r 为抽取30 名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每一个项目上的所得分与30 名学生在每一个成分( 或因素) 上的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表1 和表2)
  学习态度问卷 KMO 和 Bartlett 检验结果表
  表3 表示对影响学习态度因素问卷作了 KMO 和 Bartlett检验,检验结果 r 值分别为 0. 678( p < 0. 05) 和 0. 628( p < 0.05) ,提示本问卷适合作进一步的因子分析。
  学习态度影响因素问卷因子分析表
  用主成分分析法把原始的 30 个因子( 或 40 个因子) 提取出3 个( 或4 个) 公因子,利用 SPSS 11. 5 统计软件包,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经过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后得出结果,结果见表 4。在表 4 中家庭因子、教师因子、教学过程因子、社会环境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7.48% 。

  3 结果

  3. 1 我院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设置
  我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设置一览表
  从表5 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比社会体育专业多开设了运动生物化学、健康教育学课程,社会体育专业比体育教育专业多开设了运动营养学。

  3. 2 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态度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习态度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表
  从表6 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受教师和教学过程因素影响的相关程度较高,其中受教师因素的影响最大,r 值为0.438,p 值为 0. 012( p <0. 05) ;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受教师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较高,都具有显着性的相关,其中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大,r 值为 0. 458,P值为0.016( p <0.05) 。

  4 分析与讨论

  4. 1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在体育科学中的作用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是揭示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规律及其适应机制,阐述体育保健康复知识和技能的自然科学类课程。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体育运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在体育科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主动适应21 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初中体育教师。能胜任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社会体育专业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健身、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经营和体育指导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因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同,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设置也有所不同。体育教育设有运动生物化学、健康教育学这些课程,而社会体育没有这些课程,社会体育有运动营养学,而体育教育没有,说明我院不同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但是在访谈过程中的一些学生反映,“我们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当老师,学这些课程没用。”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运动技术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身体锻炼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不仅要懂得体育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还要具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适宜作学校的体育教师,又可做健康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

  4. 2 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

  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概括为家庭、教师、教学过程、社会环境4 个因素。从表6 中可以看出,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习态度的因素中,教师和教学过程这两个因素与学习态度的相关性较高,r 值分别为 0. 438、0. 402,p 值分别为 0. 012、0. 023( p < 0. 05) ,因此具有显着性差异。家庭和社会环境这两个因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没有显着性差异。
  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习态度的因素中,教师和社会环境这两个因素与学习态度的相关性较高,r 值分别为0.396( p <0.05) 和0.458( p <0.05) 。因此,教师和社会环境这两个因素是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主要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学习态度的最主要因素。现在健身行业在南通盛行起来,健身俱乐部需要更多的健身教练,我们学校有许多毕业生从事健身教练这个职业,而作为健身教练首先要懂得运动人体科学类知识,因此,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知识。

  5 结论与建议

  5. 1 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受教师和教学过程因素影响的相关程度较高,其中受教师因素的影响最大,r 值为 0.438,p 值为 0. 012( p < 0. 05) ;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受教师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较高,都具有显着性的相关,其中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大,r 值为 0. 458,P 值为 0. 016( p <0.05) 。

  5. 2 建议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要加强对此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学习此类课程,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注重加强人体科学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这些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手欲望,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我们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就能拓宽就业渠道,我们不仅能做中学、小学的体育教师,而且可以在高级宾馆、健身俱乐部以及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从事健身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8 - 1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滕青. 医学院校培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探析[J]. 理论界,2007,4: 115 - 116.
  [4] 姚鸿恩,李宗珊,周军,等. 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 4) :1 -5.
  [5] 韩丹. 中国群众体育路向何方[J]. 体育与科学,2004,( 2) : 166- 168.
  [6] 任园春. 轻松健身尽在掌握—社区健身器械的使用[J]. 中老年保健,2003,( 12) :22 -23.
  [7] 杨丹. 对中国城市居民社区体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 :19 -27.
  [8] 陶勇,赵玉巧. 对武汉市小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分析[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 2) :23 -24.
  [9] 宋小荣,邱雪.“人文奥运”与北京市全民健身[J]. 体育文化导刊,2004,( 1) :23 -24.
  [10] 黄汉升、林顺英,季克异,等. 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 关于设置《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论证报告[R].1989.10.
  [12] 季克异. 全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研讨会开幕词[R].2002. 12.
  [13] 邓树勋. 全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研讨会总结发言[R].2002. 12.
  [14] 王健. 新中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变迁与启示[J]. 上海体育学校学报,1999,( 4) :12.
  [15] 张建华,周之华. 从当代美日两国体育院系发展看我国体育专业教育改革[J]. 体育学刊,1999,( 3) :57 -6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