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我军使命任务的拓展,军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是抢险救援任务的主要力量。在地震灾害救援、抗洪抢险等应急救援任务中,随处可见救援官兵的身影。官兵战斗在抢险救援一线,担负着抢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要任务。面对抢险救援任务和现场高压环境,官兵极容易产生较大心理压力,给官兵个人身心健康和完成任务带来不利影响。部队应当积极关注官兵在执行任务中产生的心理压力,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及时帮助官兵排解心理压力。
1. 抢险救援官兵的压力源
抢险救援任务中官兵的心理压力是指官兵在执行抢险救援任务时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抢险救援现场环境的要求与官兵自身应对能力的不平衡,这种紧张状态会通过心理和生理外在反应表现出来。官兵的压力源包括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和社会性压力源。官兵在执行繁重紧迫任务的同时,还要面对来自现场环境和社会、上级和家人的压力。
1.1 情境诱发体验
人处于高压的环境中,产生心理压力的几率大大增加。在抢险救援现场,灾害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产生的压力环境和紧张气氛是造成官兵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在抢险救援现场,官兵面对群众伤亡、亲友离散,目睹家园被毁、满目疮痍。在灾害面前,当地官兵面对亲友和同志失去生命的同时需要立刻投入到抢险救援任务中。灾害面前人类是渺小的,灾害产生的影响形成了无形的压力,身处灾害之中的人们最能感受这种无助、痛苦和压力。[1]
高度紧张的工作和无法预知的风险增加了官兵的压力体验。经历这种情景的官兵,极易产生身体、心理上的不适应,即使是富有抢险救援经验的资深官兵也不例外。这种不适应累积到一定水平,便形成了心理压力。一方面,官兵同情群众在灾害面前的不幸遭遇,他们了解群众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内心的感受,把群众的体验加在了自己身上。另一方面,官兵感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希望尽自己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减轻群众的损失,责任重大和自身能力的矛盾加剧了这种体验。
1.2 个人心理水平
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活动稳定性影响任务中个人应对压力的能力。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决定了在高压环境中的压力承受能力,具有稳定心理水平的官兵往往能平稳过渡而不产生较大负性压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官兵往往承受不了抢险救援现场的环境,负性压力水平显著上升。官兵的心理水平和稳定性往往与自身的经历和经验有关,需要一个不断调整和改进的过程。在体验诸多情境后,如果调整得当,心理水平能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多次参加抢险救援任务的官兵,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逐渐形成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再次面对抢险救援现场不会形成较大心理落差,产生的压力随之减小,也容易排解。缺乏抢险救援经历的官兵由于初次面对这样的特殊环境,适应和调适能力不足,容易产生较大心理压力。同时,官兵给自己施压,要求自己表现得更加优秀,出色完成任务,得到社会的肯定。在行动中,官兵受领急难险重任务,勇往直前,这也容易打破自身的心理平衡状态。
1.3 外界高度关注
抢险救援任务历来受到各界高度关注,作为执行任务主体的官兵自然是外界关注的对象。外界的关注是增加官兵心理压力的社会因素,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上级和家人。
1.3.1社会上高度关注
对于抢险救援任务,社会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社会各界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关注抢险救援进展情况,也关注官兵在任务中的表现。社会给予官兵很高的期望,对官兵在任务中的表现积极做出评价。这种关注和评价官兵感受最深,这也增加了官兵的心理压力。
因为任务完成的质量关系到官兵的使命、责任和承诺的实现,也关系到官兵在社会上的形象。基于此,官兵给自己施加压力,暗示自己要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争取在任务中取得出色表现。
1.3.2上级高度重视
抢险救援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社会关注度高,各级部队高度重视,积极关注抢险救援任务的进展。一方面,官兵作为任务的执行者,时刻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在任务开始之前、进行当中和结束之后,都能感受到上级的高度关注。上级部门和领导的重视体现在文件、讲话和行动中。身处现场的官兵对这种重视感受更为深刻,在执行任务的情况下,也更容易把这种重视内化,形成动力和压力共存的状态。上级的高度重视与自身的思想认识的碰撞,应激水平相应提高,紧张状态增强,压力便在此过程中随之增大,超过动力占据主要位置。
1.3.3家人的担忧
由于抢险救援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风险性,执行任务的官兵家属高度关注官兵个人及任务进展。家属的关注通过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而这些言语和行动往往是在一定压力下发出的,这些外在信息传达着压力信号,官兵最容易感受到。家属不仅关注官兵的安全健康,还关心官兵在任务中的表现。官兵在与家人沟通的过程中,考虑到家人的感受,总是报喜不报忧,导致内心的压力无法诉说。给家人报喜与自身面对的情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家人的关注、期盼,在不经意间让官兵在感受情亲温暖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2. 抢险救援中负性压力的影响
在抢险救援任务中,官兵保持一定的压力水平有利于形成正性压力,给执行任务带来积极能动作用;反之,如果压力超过了正常水平,便会形成负性压力,损害官兵身心的健康,不利于队伍的稳定和任务的完成。
2.1 损害官兵身心健康
面对毁坏的家园、伤亡的群众,官兵在情绪上高度唤起,工作上高度紧张,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中奋战,若果不及时释放压力,很容易损害个人的身心健康。心理压力能够损坏人的免疫系统。在压力下执行任务,官兵容易出现心跳过速,手心冰冷或出汗、呼吸短促、失眠、噩梦、厌食、思维混乱和脾气暴躁等情况。
抢险救援任务需要大量体力消耗和精神投入,如果不及时恢复体力、养足精神,直接影响身体健康。长期面对高压,个人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还极易引发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例如一般心理问题、抑郁、焦虑等,给官兵和家人造成痛苦。[2]
2.2 影响队伍的稳定
在抢险救援任务中,官兵集体行动,这需要保持队伍的高度稳定团结。官兵个人的压力很容易通过身体语言、精神面貌和战斗力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压力信号很快传给身边的同志。身边同志一方面埋怨有压力的同志,却在不经意间受到这种压力的影响。压力在群体中扩散开来,甚至成为群体中的主流情绪。压力一旦在队伍中占据主流地位,队伍的精神面貌和凝聚力便会急剧下降。压力还造成官兵之间个人关系紧张,损坏官兵之间的信任关系,给队伍埋下不和谐、不稳定隐患,队伍的安全、稳定、团结得不到保障。
2.3 不利于完成任务
抢险救援任务事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要求参与抢险救援的官兵除了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完成任务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会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变得弱小。官兵处于较大的压力状态下,身体健康受损,情绪不稳定,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任务之中。队伍凝聚力不强、士气低落,直接导致战斗力下降,很难担当起抢险救援的重任。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可能因为个人不稳定的心理状态,给身边的同志和群众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3. 抢险救援官兵压力的应对方法
科学应对任务中产生的压力,要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部队注重预防、处理和善后,在任务开始前、进行中和结束后应采取科学的措施预防和处理心理压力。
3.1 任务开始前
参与抢险救援任务,时间就是生命,部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到任务中去。在短暂的开进过程当中,帮助官兵打好心理预防针。
在开进过程中,应该让官兵更多地了解此次任务的情况。一是要讲清现场的人文地理环境、受灾情况,告知可能面对的危险和突发情况。了解得越多越有助于增强官兵对任务的把握,消除官兵的各种揣测,减轻官兵的担忧和心理负担。二是要讲清担负的主要任务,行动的依据,任务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处置突发情况的策略。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官兵对任务形成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此次任务的重要性,有助于官兵在内心形成正确的评估,纠正错误的认识,理清自己的思路,解决困惑使官兵能真正带着一颗平常心参加任务。防止给官兵一些模糊、难以理解的认识,增加官兵的心理负担。
3.2 任务进行中
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官兵要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组织等方面的压力,此时的压力是最大的,也最容易引发不良反映,应对措施的及时性、科学性尤为重要。
3.2.1适时开展现场动员
官兵执行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任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增加官兵的信心、士气,无疑是对抗和化解压力的有效途径。现场动员能够有效激发官兵的斗志和毅力,在增加官兵责任感的同时,肩负的使命感能够有效转化官兵出现的压力,化压力为动力,以更饱满的战斗热情投入到任务中。抓住任务间隙,例如吃饭、休息间隙,开展短时、快速的战场动员,为官兵加油鼓气。及时传达上级的表扬与慰问,使官兵感受到上级的关心。
3.2.2帮助官兵进行压力调适
压力发现得越早,越容易消除,产生的负面影响越小。及时发现和消除压力,需要带队领导具备发现和帮助官兵面对压力的能力。带队领导要深入细致地观察官兵,及时捕捉官兵队伍中出现的压力信号,分析压力的性质和大小,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针对有压力的个人,及时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坚持开展思想工作、心理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争取把压力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压力的扩大与传播。
官兵自我心理调试在应对压力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要在官兵中树立压力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及时缓解压力的观念。带队领导要鼓励官兵正视压力,学会管理压力与情绪,开展自我调适。[3]鼓励官兵向身边的战友倾诉内心,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受战友间的关怀。通过自我调适,达到自我放松、调节情绪、释放压力的目的。
3.2.3消除官兵的后方压力
官兵参加抢险救援,无法顾及工作和家庭情况,但他们无不牵挂家人,家里发生的情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压力水平。解决好官兵的大后方至关重要,部队在所属人员参加抢险救援任务时,要组织专门力量,积极帮助参与任务的官兵解决家中的问题,为官兵家人分忧解难,为官兵家庭提供方便,使官兵在任务前线安心、放心、专心,全身心投入到抢险救援任务中。同时要把来自上级和家人的压力最小化。上级部门要尽可能减少会给官兵带来压力的言语和行动,保证官兵能以正常心投入到任务中。要建立官兵家人联系方式,通过部队及时向家人传递信息,努力使家人放心,客观上减轻了家人给予官兵的压力。
3.2.4发挥老官兵的帮带作用
人们往往通过模仿来学习。“老官兵”往往多次参加抢险救援任务,有着丰富的经验,有较为稳定的心理水平,在任务中压力调适较好,其言行更具说服力。学习“老官兵”的优点,看“老官兵”如何对待压力,有助于缺乏经验的官兵正确应对心理压力。同时“老官兵”要主动发挥作用,帮助缺乏经验的官兵面对压力,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自我调适排解压力。
3.3 任务结束后
在抢险救援任务结束后,要针对在任务过程中官兵表现出的心理压力状况采取科学的措施,最大限度消除官兵的心理压力,使官兵早日回到工作岗位。
3.3.1开展心理压力测试
心理服务工作者要主动出击,忌被动等待,要掌握好官兵的压力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应采用相对成熟的压力测试量表,以对官兵个人和队伍的压力水平形成较为客观的认识,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测试应安排在任务结束后的1-2日内进行,此时距离任务结束较近,可以较好地测出任务过程中官兵的心理压力状况。可以采用压力测试量表PSTR等专业量表进行测试。对官兵表现出的压力过大的情况,要通过开展压力释放活动,进行心理疏导等措施帮助官兵缓释压力。通过一系列措施仍然不能解决的情况,要及时采取心理干预,开展心理援助,防止引发其他心理不健康问题。
3.3.2要保证充足的休息
官兵在结束任务中的身体的疲劳、内心的高压后,不应立即投入到工作中,需要为官兵预留足够的休息与恢复时间,这是保证官兵以更好的状态进入下一步工作的重要保证。如果任务结束后,身体疲惫和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则很有可能为身心健康埋下隐患,引发身体、心理问题。充足的休息、良好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温暖的家庭,都能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通过足够时间的自我状态调整,使其从抢险救援的情境中回到现实,并做好回到岗位的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津强,胡文东,马进。抗震救灾中期军人心理压力源调查[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8:1539-1541.
[2]刘庆峰。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症状发生的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7:484-487.
[3]李爽。突发灾害事件救援官兵心理干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