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被解除武装,仅保留小规模国境内防御部队.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联邦国防军于 1955 年 11 月 12 日成立,并于同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成为集体安全体系的会员国[1].
1957 年, 米特尔施泰特少校提出发展国防军"心理战处"的构想.1959 年,国防部长施特劳斯决定成立心理战部队, 即 935、981、982、999 等 4 个"喊话和传单连"[2]. 同年 11 月 4 日,又成立 993 广播连[3].
1970 年,国防军将各心理"作战"营、连番号中的"作战"统一更名为"防御". 国防军心理防御第一营成立于 1971 年,显示德国国防军心理战部队属性及任务从攻击性转为防御性[4]. 1972 年 12 月21 日,东、西德签署《两德基础关系条约》,此为两德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互承认主权存在的事实. 依据条约精神,两德终止在边界地区进行心理战广播及传单散发行动. 而西德的广播支援同年在慕尼黑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大会, 得以与民间的"东南德广播电台"密切合作,两者相互提供器材与训练的军民经验交流[5].
1990 年东、西德统一后,国防军心理战部队名称又再度更名,由心理防御改称心理作战. 同年国防军运用喊话营支援美军及国防军执行 "钢盒行动".
1990 年 8 月至 1991 年 9 月,广播连配合海军扫雷舰在波斯湾南侧执行扫雷任务, 该连运用广播发射的频道鼓舞该国海军士气[6]. 自此,国防军心理战部队除了更名之外, 其任务配合海外遂行作战任务,并不局限于德国国境范围内.
1998 年, 心理战营自通信兵团辖下移编成为独立单位,番号更名为"心理战 950 营",其驻地为马延(Mayen)[7],"心理战中心 "与 2002 年 10 月 1日在马延成立, 成为心理战 950 营的上级指挥机构,心理战 950 营驻地移至科布伦兹(Koblenz)[8],目前心理战中心是隶属于联邦国防军联合支援指挥部, 由联邦国防军副总监暨联合支援部总监指挥[9].
据 2011 年资料显示,德国联邦国防军心理战中心及心理战 950 营约有 1200 名官兵[10]. 心理战中心是联邦国防军有关心理战战略主导机关,指挥官为上校,"赢得他人的信服" 是该中心与所有心理战部队的箴言. 心理战中心设有参谋群负责制订国防心理战目标, 研析战略情势结合新形态的传播科技,取法各国心理战部队优点,发展联邦国防军心理战能力. 心理战中心也是心理战 950营官兵的培训基地,提供多媒体的影、音、图像制作与战地新闻采访技能, 其所属的广播电台可使部署于全球的联邦国防军官兵听到来自德国的信息[11].心理战中心及心理战 950 营编制及执行任务特点分述如下.
一、部队编组
(一)心理战中心的职能
1.计划处:负责心理战训练流程规划及心理战训练, 并负责与其他联合作战参谋协调心理战执行事宜[12].
2.目标受众分析处:了解、分析接受心理战信息的目标受众的特性, 提供执行心理战部队建议与指导方案, 开展心理战内容说服、 影响目标受众,提升心理战成效[13]. 目标受众包括敌国武装部队、安全单位或是交战地区的民众. 原则上,联邦国防军的心理战目标受众并不针对大众媒体、德国国内及友国民众、 国际组织与国防军本身进行心理作战活动. 国防军近年来配合北约执行维和任务, 心理战中心的目标受众分析处即成为维和任务的"大脑",在执行任务前负责对地主国当地媒体、记者及意见领袖进行分析,从这些目标受众中找出影响因素与敌人弱点. 特别是对于作战地区内的种族、文化和社会群体关系,以民族志描述与结合信息概念处进行科学分析方式, 寻找出最适合进行的心理战以影响、改变受众行为的方法.
3.信息概念处:跨学科整合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心理学相关学理与实务知识, 并与目标受众分析处协调合作,创新心理战内容与战法[14].
4.编辑和制作处:负责心理战官兵技能培训单位,除训练官兵设计、制作传统印刷媒体(报纸、杂志、海报、传单)外,也强化新媒体如网页设计、短信服务、多媒体短信服务课程. 该处设有摄影演播室、3 个电台录播室, 由专业工程师及多媒体制作师协助官兵将创新想法落实于心理战实际需求中[15].
5.跨文化咨询处:成立于 2009 年,任务是针对作战地区地主国的文化、 风俗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其专家除向心理战部队提出建议外,也是军事指挥官在地主国执行任务中有关当地历史、 宗教与社会文化结构等不可或缺的顾问[16].
6.阿富汗地区心理战组:于 2010 年 7 月成立,该组为特别针对阿富汗地区专设心理战分析组织,以有效支援北约在阿富汗心理战效能[17].自 2001 年起,心理战中心成立 7 个以影像编辑与传输为主的"战斗摄影组",运用移动式的卫星传输设备, 派驻于海外的战斗摄影队将拍摄完成的图像及影片即时、准确地传输给国防军、政治首长及作战区指挥官,便于了解、掌握第一线部队状况.
(二)心理战 950 营的作业能力
心理战 950 营营长编阶为中校, 下辖 5 个心理战连,连长编阶为少校,各连军官约 100 名,依心理战中心指导,各连运用机动化机具、装备,具有战地新闻采访、编辑、电视、广播节目制播,报纸、杂志、海报、传单印制,以及执行心理战喊话、网际网络、 移动电话传递资讯与空飘气球等作战能力[18].
二、执行任务特点
德军心理战部队自 1991 年起配合作战部队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维和任务, 参与国家包含索马利亚、波斯尼亚及阿富汗. 德军心理战部队历经多次实战,获取宝贵经验,从中不断精进心理战能力,其特点分述如下:
(一)索马利亚
1991 年索马利亚总统巴雷遭反政府势力 "索马利联合国会"推翻,国内军阀及派系互相攻伐陷入无政府状态. 联合国安理会于 1992 年 12 月 3日通过第 794 号决议案, 批准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索马里维和部队", 军阀艾迪德将军在首都摩加迪休挑起种族战争,情势日益恶化. 德国联邦国防军遵照联合国决议, 于 1993 年 8 月 28 日起陆续派遣陆军 1700 名、 海军陆战队 600 名及120 名空军官兵,执行至少 30 项人道援助项目.
通信兵团心理战营派遣心理战分遣队执行传单、报纸及海报等宣传品印制、心理战喊话及广播扩音(因首都摩加迪休缺乏电信基础设施)作业至1994 年 3 月 23 日止.该项任务亦是联邦国防军第一次参与联合国派遣海外军事行动.
派驻于索马里的心理战分遣队由 29 名官兵组成,分成 3 个小组.
1.分遣队指挥小组:官兵 4 名 ,负责心理战任务指挥、协调.
2.印刷品制作小组:官兵 12 名 ,负责传单、海报、报纸编辑、设计及印刷. 每周印制《和平之门》报纸约 1 万 6 千份、传单 8 万 7 千份及海报 4 千 5百份. 传单及海报内容多为提醒民众及小孩注意地雷危险的相关信息.
3.心理战喊话小组:官兵 4 名 ,负责心理战喊话事宜,配备 4 辆心理战喊话车. 除配合德军执行维和任务时向索马里民众进行心理战喊话安定民心外, 也提供每周 118 小时的广播节目提振德军官兵士气[19].
心理战分遣队在索马里还扮演侦察的角色,执行以下任务:
1. 告知索马里民众德军在联合国维和部队中执行的任务内容.
2.支援非武力手段的冲突解决方案.
3.提供作战区德军官兵的邮件服务,及中继国内广播电台对驻索马里德军官兵收听服务.
4. 制播官兵及喊话节目对索马里民众说明联合国维和任务的内容.
(二)波斯尼亚
冷战结束后,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解体引发一系列的战争, 由于地区内多种民族冲突对立,引发的种族净化战争为世人关切. 因为其内部过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因素无法完全解决,使得联合国及北约的介入,以平息冲突.1995 年在美国俄亥俄州达顿市附近的莱特派特森空军基地举行由南斯拉夫内交战的波斯尼亚、 塞尔维亚及克罗埃西亚三方签订停火协议---达顿和平协议,各方同意由 26 个国家(包含北约 18 个国家)派兵在冲突区内执行维和任务, 德国联邦国防军派遣包含心理战分遣队在内约 1350 名官兵执行波斯尼亚境内维和任务, 心理战部队执行的宣传目标依据达顿和平协议精神, 以稳定波斯尼亚地区内秩序,安定民心,重建波斯尼亚经济发展为主轴,及提醒民众注意遍布各地的地雷危险.
心理战分遣队于 1996 年 6 月在波斯尼亚出版《MIRKO》月刊,1997 年秋季该月刊印行量增加到每月 10 万份以上[20]. 使用《MIRKO》为该月刊名称,是因"MIRKO"在波斯尼亚及塞尔维亚地区是男性普遍的名字,其中蕴含的"Mir"一字是"和平"之意[21],彰显了该月刊推动和平的意义.
《MIRKO》月刊预期的受众是 13 至 18 岁的青少年读者,每月四开 16 页,以鲜艳的封面图片及生动的内容吸引青少年、如介绍运动、流行音乐、电脑网络、或者报道热门电影、精彩影集等西方世界相关的信息. 由于《MIRKO》月刊出版多种语系,在 1997 年末期,《MIRKO》月刊的内容被德国心理战部队允许做为波斯尼亚学校学生学习德语或英语的教材. 月刊内容也视为维和任务区内受众出版拉丁文及西里尔文, 使宣传内容符合目标受众使用的语种,扩大宣传效果. 与其他刊物相比较,《MIRKO》月刊的内容较为客观[22].
《MIRKO》不仅仅以印刷品的形式存在,心理战分遣队还将月刊内容与地方电台结合, 每周开辟"MIRKO"广播秀(MIRKO Radio Show)时间讨论热门话题, 将宣传的资讯传递给协助波斯尼亚社工、教师及青年,使波斯尼亚大众了解情势,建立共信共识.
这本由德国联邦国防军心理战分遣队设计发行的杂志是多国部队中唯一针对青年为受众的刊物,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刊载青少年喜爱的运动、流行音乐等软性资讯,可跨越国界藩篱. 例如,当时 美 国 知 名 篮 球 球 星 迈 克 尔·乔 丹 为 封 面 的《MIRKO》月刊,受到青少年的青睐. 这些软性议题象征和平、非暴力与国际化的资讯,使得青少年容易接受刊物内容. 德国心理战部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达顿和平协议"的精神融入于各项报道之中,属于心理战刊物中成功的范例[23].
(三)阿富汗
2001 年发生于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依据联合国安理会 1386 号决议成立"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以及美军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会员国为主力出兵阿富汗. 德国联邦议院 2001 年 12 月 22日同意国防军参与"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心理战部队也成为国防军执行维和任务的一部分[24].
2001 年 12 月,在美军主导下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 德国国防军心理战 950 营初期派遣 15名官兵前往阿富汗, 主要任务是在首都喀布尔地区结合地面部队执行心理战喊话, 向当地民众宣传注意事项及散发快报、传单等宣传品. 该心理战营广播连投入阿富汗战场后,即成立"自由之声广播电台"(Sada-e Azadi), 以帕斯图语及达利语在阿富汗地区发声[25].
为应阿富汗地区多样性的需求,"自由之声广播电台"结合宣传与心理战任务,不仅具有广播电台,也有以"自由之声"[26]为名发行半月刊的杂志,并持续运用新媒体科技, 成立网站提供在线收听广播、阅读电子版的"自由之声"报纸、收看多国联合心理战特遣队制作的影片(多为宣导卫教、提醒民众注意地雷),同时告知阿富汗民众多国部队在阿富汗的原因, 与阿富汗人民唾弃塔利班及盖达组织,团结一致保卫家园的正确观念. 相关媒体内容概述如下.
1.广播电台:"自由之声广播电台"是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主要的广播电台,频道调频为 34(FM34)信号可覆盖全阿富汗,调频 88.5(FM88.5)获得阿富汗政府核准执照. 该电台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联合指挥部所辖的多国联合心理战特遣部队所管制. 电台除军职人员外, 还雇用 100 多名作业人员,包含记者 70 人、工程技术人员 10 人,摄影与编辑人员 10 人,其中约半数是阿富汗人[27].为吸引民众收听,Sada-e Azadi 电台节目采取的策略是 "信息娱乐化",70%的节目内容是音乐、电话互动和美食料理[28]节目形式避免流于说教,并能增加阿富汗民众与电台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识字率普遍偏低的阿富汗人民而言, 广播室是联军部队最佳的宣传与心战利器.
2.报纸:以"自由之声"为名,其形式为心理战950 营印制 A3 形式的彩色双周报,内容以帕斯图语、达利语及英语对照,有利于阿富汗民众学习英语[29]. 该报纸每期出刊 20 页,每期发行量将近 50万份,为免费赠阅的报纸[30].
3.网站:"自由之声"网站同样具有帕斯图语、达利语及英语内容, 内容以介绍联军部队在阿富汗协助政府重建及清剿叛乱份子的执行情形为主, 也告知阿富汗民众政府重建的重要性及为何根除鸦片种植的理由. 同时,该网站还提供联军部队官兵有关阿富汗境内伊斯兰教的习俗与禁忌,如斋戒月实施方式、 穆斯林食用依律法屠宰牲畜的方式与规定等,提醒官兵入境问俗,先了解各地区的文化差异及谨言慎行, 勿因违反伊斯兰教文化、习俗而引发穆斯林众怒,增添军事任务的困扰[31].
4.传单:鉴于阿富汗民众的低识字率,为达心理战效果, 德国国防军心理战分遣队在阿富汗南部省份以精美图案制作的传单、布告,吸引阿富汗民众注意. 例如,将罂粟花加上噬人的毒牙,提醒民众鸦片对人体的毒害, 以及运用连环画说明路旁炸弹的危险性[32].
5. 当德国联邦国防军心理战分遣队进入阿富汗后, 发现儿童以简易木材制作的玩具枪做为互相征战的游戏. 前瞻阿富汗儿童的未来,因失去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些儿童很可能成为极端激进组织招募的对象, 那么国家将陷入永远相互攻伐的暴力困境. 因此,德国心理战部队提出"以书籍交换玩具枪"的心理战计划,提供富有教育意义的书籍与文具交换儿童手中的玩具枪, 从而鼓励他们放下玩具枪,而以培养阅读风气取代暴戾之气. 这项心理战计划取得了显着成效, 也为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33].
心理战分遣队另一项成功的案例是从文化与生活习惯角度切入的心理战作为, 以放风筝这个活动为例,曾是阿富汗人民传统的休闲娱乐,但自塔利班组织夺取政权后, 这项休闲娱乐即被严格禁止. 当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联邦国防军心理战分遣队即运用此项文化传统特性, 制作具有阿富汗国旗颜色---黑、红、绿,中央缀有象征和平意义的鸽子图案,周围有"以自由增添生命色彩"字样的风筝,将其命名为"自由风筝",交由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广为分送民众, 是有效且创新的心理战作法.
国防军心理战分遣队除了利用配备的装备与人员在阿富汗执行维和任务, 还配合省重建队协助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系统. 如心理战分遣队在阿富汗中部的 Uruzgan 省协助省政府建立所属的广播电台,对地方政府而言,是执行政令宣导,与民众双向沟通的平台, 也是促进地方发展、 维护安全、提升机会教育的有利工具. 对当地百姓而言,人们也乐于感受到能够收听属于自己社群的声音.
德国联邦国防军认为, 心理战部队是作战指挥官的代言人,心理战部队运用广播、电视、制作的影片、印刷品、喊话器及新媒介(网络、Facebook、Twitter 等)直接或间接地传达指挥官的意图,对内激励德军官兵士气, 对外协助武装部队了解受支援地区舆情与告知、影响地区政府主要官员、意见领袖及民众,以符合作战需求. 正是由于心理战部队长期与受支援地区民众接触, 才得以深入了解地区民众的想法与诉求, 并且观察与监督民意动向,不仅成为部队指挥官的耳目,其任务进一步遏止地区极端意识形态的散布, 即时研拟心理战作为,导正地区民众的观念.
综观德国心理战部队发展的轨迹, 在第二次大战期间成立的"宣传"部队,编制庞大,为遂行独裁者野心,配合攻势部队向外扩张,宣传部队除配备飞机、火车、汽车及宣传工具外,另培训专精邻国语言专家, 了解其文化内涵, 精心研制广播内容、宣传影片、传单及海报,以武力及宣传并用方式达恫吓令敌人屈服.
冷战结束后, 德国心理战部队兵力已大幅缩减,但仍能结合新传播科技,更重视文化研究,并成立专责机构,延揽具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心理学相关学理与实务知识的专家学者, 为指挥官提供心理咨询. 显见现代化战争形态新旧并陈,且多元化,心理作战具有新式传播媒体仍显不足,重点仍围绕于《孙子兵法》:"知己知彼"之上,了解新的战略环境下所面对敌人的特性,其意向、强点及弱点为何? 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沟通多向传递讯息,更须深思传播媒体所承载、传递的讯息内容能否打动人心,才是心理作战的核心.
三、总结
德国联邦国防军心理战部队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后,朝向量小、精质的目标发展. 冷战结束东、西德统一后,国防军配合北约组织执行索马里、波斯尼亚及阿富汗等国维和任务,持续在多国联盟的军事行动中, 其心理战部队一方面以实务经验精进其作业能力, 另一方面在多国维和任务中汲取他国长处,得以与世界接轨,以传播科技增进其执行效能.
(一)2006 年德国出版的《国防白皮书》指出,德国国家安全面临的许多危机是伴随着全球化与跨国界的危机威胁, 即使距离遥远的非国家行为也会对德国安全产生影响. 尤其是国际恐怖分子运用跨国网络,以新科技及现代通讯手段,遂行其恐怖活动造成伤亡, 尽其所能地在媒体上产生重大影响,以此恫吓民众、动摇国家政权. 因此,国防军心理战部队的主要受众是威胁德国国家安全的敌人. 德国为北约会员国之一,近年来配合联合国执行维和任务及美国主导的反恐任务, 其目标明确. 在盟国资源共享情况下,心理战部队得以与各参与国家并肩作战,获得心理战资讯、执行经验,进一步精进其心理作战技能.
(二)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及传播技术科技化的信息环境下, 德国在战场上面临的敌人也适应新的环境,积极运用新科技进行宣传及心理作战. 德国联邦国防军在北约的体系架构内积极发展 "信息作战",但德军的信息作战并非由单一组织所负责, 其由联邦国防军转型中心负责整合信息作战的计划与执行, 联邦国防军信息管理暨信息科技武装办公室负责提供技术研究及分析方面的支援. 这些支援除军方资源外,还包含商业与学术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的合约商所提供的研究分析报告. 在信息作战的架构下,心理作战成为信息作战的一个重要环节.德军的信息作战与北约其它盟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分析在信息环境下,如何结合军事行动对敌人在心理、 感知及实体层面达到效果,企图改变敌人行为.
(三)依据相关文献指出,德国心理战部队包含心理战中心及心理战 950 营, 兵力大约 1200人. 其中,心理战 950 下辖 5 个连,各连约 100 人,推估心理战中心官兵约占心理战部队一半兵力.
值得注意的是, 心理战中心不仅是心理战策略计划和督导单位,还具有整合及研发功能. 近年来,战争形态逐渐发生改变, 如何争取民心是心理战部队的主要任务. 以阿富汗战争为例,恐怖分子遂行的是一场理念战争, 如何能争取阿富汗民众认同,阻绝民众成为恐怖组织招募的来源,甚至运用心理战作为令恐怖分子及叛乱组织幡然悔悟,是制胜的关键. 因此,惟有体认在多元文化角度下,首先应倾听、了解目标受众特性、喜好、禁忌,才能制作出合宜有效的心理战内容.
德国联邦国防军心理战部队不仅在装备上力求精进,与民间商业与学术单位合作,持续引进新的观念, 同时对于心理战所针对的受众特性分析也不遗余力. 心理战中心编组设有信息概念处、跨文化咨询处及阿富汗地区心理战组等研究单位,结合民间学界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心理学方面专家进行分析,先求知敌,方能克敌,进而获胜.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来, 德国联邦国防军持续执行境外维和行动, 深刻了解争取地主国"民心与民智"的重要性. 如何突破语言和文化的藩篱,争取民众向心尤为重要,故心理战中心 2009年成立"跨文化咨询处"顺应此种作战需求. 相较于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部队, 现代德国联邦国防军心理战部队并非以征服者的姿态去了解他国的文化, 而是对等的实地与当地民众沟通、互动,进一步分析民众特性. 以阿富汗为例,跨文化咨询处派遣专家先行了解德军作战地区的当地种族分类、使用语言、宗教、文化、政治意向、社会结构等影响民众心理的因素, 倾听民众对阿富汗政府的怨言与对多国联军的不满, 设身处地的探索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利心理战议题设定.
跨文化咨询处的成员在阿富汗战场上扮演地区民众与德军作战指挥官之间的中介桥梁, 一方面提供军事指挥官有关作战地区的舆情, 提醒指挥官及作战部队在执行任务时应尊重当地民众习俗的相关事宜, 分析军事行动可能对民众产生的负面反应; 另一方面将指挥官作战意图结合民众意向,以及恐怖组织弱点,转化为心理战议题,争取民心,阻断民众与恐怖组织结合,瓦解恐怖组织士气.
(四)任何心理战作为均无法脱离语言及文字表达的范畴, 要能制作触动人心弦的心理战内容更非一蹴可及, 故培养专精语言人才是心理战工作的重点. 德国联邦国防军心理战部队于境外执行索马里、 波斯尼亚及阿富汗任务时, 发行的报纸、期刊,网站、广播内容多以地主国主要使用语言和英文并用. 比如在波斯尼亚出版的《MIRKO》杂志,已成为地区学校的英文教材.
在阿富汗战场上,能够洞悉民众的习俗好恶,顺应阿富汗人民对传统活动---风筝的喜好,制作具有特色及象征意义的风筝, 更容易凸现在不受塔利班政权桎梏下的人民享有更多的自由与尊严,更好的扩大心理战与宣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OPINFO,1955-Die Bundeswehrwirdaufgestellt,Op-erative Information Website,May,2013.
[2] OPINFO,1957 -Erste GedankenzurPsychologis-chenKampffuehrung,Operative Information Website,May,2013.
[3] OPINFO,1959-Die Truppewirdaufgestellt,Opera-tive Information Website,May,2013.
[4] OPINFO,1970 -Aus PSK wird PSV,OperativeInformation Website,May,2013.
[5] OPINFO,1972 -Ende der Aktionan der in-nerdeutschenGrenze, Operative Information Website,May,2013.
[6] OPINFO,1990-PSV wirdzuOpInfo-Neuer Name,NeuerAuftrag,Operative Information Website,May,2013.
[7] OPINFO,1998-Vorlaeufer des Einsatzameratrupps(EKT)bestehetBewaehrungsprobe, Operative InformationWebsite,May,2013.
[8] OPINFO,2002-Ein zukunftsweisendesJahrfuer dieOpInfo -Truppe,Operative Information Website,May,2013.
[9] Federal Ministry of defence,white paper 2006on German Security Poli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Bun-deswehr(Bonn:Federal Ministry of Defence,2006),p.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