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弗洛伊德对战争根源的解析及其评价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5 共8594字
摘要

  人类历史是伴随着战争的历史,从部族战争到世界大战,从原始战争到现代战争,战争从未离开过。故此,探索、追寻战争的根源成为人类社会经久不衰的话题。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者对战争根源的解读有着不同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战争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政治取决于经济,私有制与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战争;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把人类社会理解成与达尔文所描述的自然界一样,一切生命体都按照自然选择的规律运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基督教再生论者则指出人性是战争的根源。人性有着恶的一面,好斗是人类的本性。着名军事战略家克劳塞维茨在其《战争论》中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论断,认为政治是战争的母体;结构现实主义代表人肯尼思·华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一书中,介绍战争根源的综合因素指出,人的本性和行为(人性本恶)、国家制度的不健全、世界无政府状态的存在,是导致各种类型战争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因素;而弗洛伊德从本能学说出发解析战争,认为“死的本能”是才是战争的根源。

  一、弗洛伊德战争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弗洛伊德战争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根植于特殊的国际背景,受制于独特的国内环境。

    1.国际背景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战后出现许多精神病人。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历时4年3个月,涉及31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人口的3/4.战争死亡人数达1000万,相当于此前欧洲1000年间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成为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惨剧。残酷的战争所引起的饥饿灾难,仅据12个交战国的统计,就夺去了2000余万人的生命。一战带来的灾难使精神病患者的人数急剧增加,出现很多精神病人,包括一些战争狂人。人们迫切需要有更多的心理医生来帮助他们。对于战场神经病的观察,终于打开医学界的眼界,他们看到了心理因素在精神病中的重要地位。从此,精神分析深入人心,并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渗透到了一切与人类的精神生活有关的科学领域。一战对弗洛伊德战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其生死本能的划分理论是在一战之后确立的。他目睹了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威胁、恐惧、屠杀和破坏等现象。战争使弗洛伊德开始思考人类对待死亡的态度:“战争前人们总是假装死亡不存在,战争迫使人们去相信死亡存在,人类回归到原始的状态,每日与死亡的斗争是生活的一部分,相互间无所顾忌地残杀。”战争创伤及战争疲劳症对他发展死的本能理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大萧条”,孕育着新的世界大战。 1929年,华尔街股价暴跌引起信用恐慌和金融危机,导致美国金融市场崩溃,国家经济持续萧条。以此为起点,开始了资本主义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经济大萧条。它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破坏力最大,袭击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且在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尚未达到繁荣前又进入了长期萧条状态,不仅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波及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经济危机造成的世界性动荡严重冲击战后秩序,各国为了摆脱危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民主传统较浓厚的国家,如英国和法国,坚持在民主体制下缓解危机。在美国,罗斯福新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尽管它存在不少弊端,但保住了美国对民主制度的信心。较为脆弱的民主国家,如魏玛(wei-mar)德国,西班牙及罗马尼亚,纷纷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早在1922年就建立法西斯党的墨索里尼意大利已完成了对国家政体的全部重构。亚洲的日本,军部法西斯也控制了政权。德日法西斯势力借经济危机造成的动荡局面上台执政,威胁世界安全的欧亚战争策源地正在形成。第三,国际联盟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尝试接近破产。一战带来的冲击影响着整个欧洲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系统。全球反战争浪潮升温,人们将一战形容为“停止所有战争的战争”(the war to end all wars)。

  大战期间,美国的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美国总统威尔逊极力赞成该主张,并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力主建立国际联盟这样一个组织。在此背景下,国际联盟于1920年1月应用而生。其宗旨是“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基本任务是解决国际争端,维持世界和平。由于一战的残酷,当时社会弥漫着和平主义思潮,然而面对德意日的步步紧逼,和平主义似乎无力带来和平。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出兵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驻国联代表施肇基向国联理事会提出申诉,要求国联采取行动。英法两国不想得罪日本,便对日本侵略采取妥协退让政策。 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上海发动进攻,并于1932年3月宣布退出国联。弗洛伊德发现,“如果人类各个团体将裁决所有利益冲突的权力交给一个中央权力机构,那么战争就可以避免。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建立一个最高权力机构,并赋予它必要的权力。国际联盟就是作为这种权力机构建立起来的。但这个条件如果没有另一个条件作为补充,就不能成立。第二个条件是,国际联盟本身并没有权力,只有在这个新团体的成员国即各个国家都打算服从它时,它才能获得权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前景十分渺茫。”2.国内背景弗洛伊德的出生地摩拉维亚沦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弗洛伊德是出生在摩拉维亚的犹太人。摩拉维亚当时属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管辖,经济发达较早走上工业化道路,民族矛盾尖锐,17世纪20年代丧失独立沦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捷克这个民族的一切独特的东西被扼杀,犹太人处在这种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最底层。弗洛伊德主要的生活和工作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它既是欧洲最着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又是欧洲资本帝国社会的重要橱窗之一。奥匈帝国受内外多重压迫,各类矛盾突出,人们精神状态极差。 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奥匈帝国受内外多重压迫,各类矛盾突出,人们精神状态极差。经济上,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剥削加剧。政治上,民族压迫和社会矛盾相交织,广大民众受三重压制,即封建的、资本的、民族的压迫。特别是在维也纳,贫富分化现象十分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们整日处于焦虑和恐惧之中,精神压力很大,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一战后,奥地利虽然获得独立地位,但其国家处于无根状态。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四分五裂,1918年奥地利获得独立地位。然而,独立后的奥地利在外成为战胜国牺牲品,在内政治上被合并问题所困扰,经济上失去帝国时期的经济来源,文化上犹太现代文化与奥地利保守文化之间的冲突因战争和战后的危机而更为加重,使整个国家处于无根状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奥地利被希特勒德国吞并。弗洛伊德企图通过对战争问题进行讨论解决资本社会病态现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