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黄石公三略》“守柔思想”的内涵、渊源及启示

来源:长江丛刊 作者:顾文瑾
发布于:2020-12-19 共3351字

  摘    要: 《黄石公三略》是秦汉时期唯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兵学着作,其兵学思想特点显着,可以概括为“守柔”的兵学思想,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柔弱胜刚强、刚柔相济、慎兵重守等;“守柔”思想的来源是吸取了《老子》道家的“守柔”思想,将其运用在兵学理论上。《三略》的“守柔”思想也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对当今的社会有重大的时代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三略; 守柔; 兵学;

  《黄石公三略》,亦称《三略》,是古代一部着名的兵学经典,为《武经七书》之一。它以儒家的仁、义、礼和道家的贵柔、守弱思想为基础,并且糅合了墨家的尚贤,法家的法、术、势和阴阳家等思想,形成了深刻、系统的战争指导理论体系。从总体上看,可以概括为“守柔”的军事思想。

  一、《三略》“守柔”军事思想的内涵

  第一,柔弱胜刚强。

  《三略》主张在军事斗争中要守柔,不要持攻击性强的态度。《上略》篇:“《军谶》曰:‘柔能胜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人之所攻。”这段话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的,因为人们在心理上往往更加同情弱者,这是人之本性。《孟子·公孙丑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1]正因为人有恻隐之心,表现出来就是同情,所以“弱者,人之所助”。与此相反,“强者,人之所攻”。从人性的意义上看,柔能胜刚,弱能制强,所以在战争中不要逞强,而要守弱。
 

《黄石公三略》“守柔思想”的内涵、渊源及启示
 

  不过,《三略》的“守柔”不是主张实力不济,而是不主动攻击。只有在实力达到能够战胜敌人的基础上,柔才能胜刚,弱才能胜强。为什么这么说呢?《三略》认为柔主要能产生德,而有德者能得到士兵拥护,战斗力则强。战斗力强,则在战场上就能取胜。所以说“柔者,德也”。这就要求将军要能爱护士兵。《上略》:“《军谶》曰:‘良将之统军也,恕己而殆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战如风发,攻如河决。’”将军爱护士兵,对下属怀柔关心,对外敌不逞强斗狠,就是“守柔”的表现。

  第二,刚柔相济。

  《三略》“守柔”思想并不排斥阳刚,因为战争无论如何也是属于阳刚性质的事件。为了让作战取胜,一味守柔示弱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注重利用阳刚的作用。《上略》篇:“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主张刚柔相济。刘寅《三略直解》注引历史事例说:“如文王囚于羑里之库,其臣南宫适、散宜生囚美女、善马献纣而出之,是能柔也;伐崇、伐密,一怒而安天下,是能刚也。”[2]周文王被囚在羑里时,其手下南宫适、散宜生给商纣王送美女和宝马来示弱,结果周文王被释放。周文王后来伐崇、伐密时则是丝毫不示柔示弱了。《上略》又说:“《军谶》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就战争来说,“纯柔纯弱,其国必削”,“守柔”一定要与“使刚”并用。

  第三,慎兵重守。

  《三略》“守柔”思想表现在具体的攻防战术上,就是注重防守。《上略》说:“获固守之,获厄塞之,获难屯之,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刘寅《三略直解》注说:“得坚固之处,则守之;得险厄之处,则塞之;得艰危之处,则屯之。”[2]《三略》重视防守,要求在险隘之处加固防守,在防守困难的地方,屯兵而守。《上略》又说:“敌动伺之,敌近备之,敌强下之,敌佚去之,敌陵待之。”刘寅《三略直解》注说:“敌人将动,吾则伺其便;敌人相持地近,吾当修其备;敌人势力盛强,吾当以卑下骄之;敌人之力闲佚,吾当远而去之;敌人之势凭陵,吾当待其衰。”[2]在具体战术上,都采取的是守势。与敌人相距比较近,就修战备以防御;敌人势力盛强,我就示以柔弱与卑下;敌人之力有余,我就避之远去;敌人有险可守,有山可依,我就慢慢等其气衰。总之,不采取主动进攻的战术,一切待敌而动。可以说《三略》是一部侧重论述防御的军事着作,这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是不多见的。

  二、《三略》“守柔”思想的渊源

  《三略》的“守柔”思想在中国军事理论上是非常独特的,主要原因是其注重吸收《老子》的思想,而将其运用到军事理论之中。

  第一,吸收《老子》“守柔”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兵学理论中。

  “守柔”是《老子》哲学非常重要的特点。《老子》第五十二章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3]第七十六章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3]因为水是柔的,故《老子》常用“水”来论守柔,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3]《老子》尚柔,是因为他认为柔能克刚。《老子》第三十六章说:“柔弱胜刚强。”[3]第四十三章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3]正因为尚柔,所以《老子》不主张用兵。《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3]

  通过与《老子》思想比较,《三略》继承《老子》思想是很显然的。《下略》篇说:“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道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常惧而不敢失道。”《三略》认为用兵为不祥之事,认为的“天道”,实际上也是把《老子》的“道”推为“天道”,不难看出其对《老子》思想的吸收与继承。

  第二,吸收了黄老学无争无为思想的合理成分。

  《三略》“守柔”思想还吸收了黄老学不争的思想。马王堆帛书《十大经·五政》说:“(阉冉曰)今天下大争,时至矣,后能慎勿争乎?黄帝曰:‘勿争若何?’对曰:‘怒者血气也,争者外脂肤也。怒若不发浸廪是为痈疽。后能去四者,枯骨何能争矣。’”[4]这一段黄帝与阉冉的对话体现了黄老学的一个主张,就是“勿争”。“勿争”就是守柔。黄老学的“勿争”,就是不乱争。《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讲到曹参见当时黄老学的盖公,盖公告诉他:“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5]治国清净无为,就是慎战,不轻战端,而与民休息。《三略》重视国家治理,主张慎战守柔。《中略》篇说:“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这旨在告诉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应该通过施行仁政、修明政治,来使天下归心、四海会同,从而实现不战而胜。

  第三,是对战争实践中“守柔”取得成功经验的总结。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战争就一直存在。前人在战争中也有以弱胜强的战例。施子美《三略讲义》在注“柔能胜刚,弱能制强”时就举例说:“武王之师渡孟津,若甚弱也,而熊罴之士,奋于商郊。”[6]刘寅《三略直解》也举例说:“如齐威王使孙膑、田忌救赵,膑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是能弱也。候至马陵,万弩齐发,是能强也。”[2]正是因为在以前的战争中,守柔示弱能取得胜利,因此《三略》能够将其进行理论概括。

  三、《三略》“守柔思想”的当代启示

  《三略》的“守柔”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世价值。

  首先,在国家的军事战略上,要守柔示弱。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与所有国家都力求和睦相处,对落后的国家积极伸出援手,以求共同发展。哪怕即使是与政治道路和目的并不相同的国家相处,也不能轻易挑起争斗。如果示强,则周边小国会感到不安。正如《三略·上略》篇所说的“纯刚纯强,其国必亡。”因此,在战略层面来说,正如邓小平所说“韬光养晦”,“不当头”[7],这是中国古代以来相传下来的智慧。在战略上示弱,也便于赢得更多国家的同情与支持。

  其次,在国家的军事战术上,要做到刚强。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一些国家总是抱着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在中国周边不断骚扰生事。如果我们一味示弱,则他国就会得寸进尺,就如《三略·上略》所说:“纯柔纯弱,其国必削。”如果不反击,那么就会使我们国家的利益受到挑战甚至损失。因此在具体上战术运用上,该给予反击的,就坚决予以反击。战略与战术要相互配合,做到刚柔相济。

  最后,在国家总体的军事政策上,还是要慎战。《司马法·仁本》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8]《三略》“守柔”思想也主张慎战,《上略》说:“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守微,即谦下,不主动进攻。《下略》篇说:“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灭之政,累世受患。”不要广地,不要贪人之有,不以发动战争去夺取,都是慎战思想。这些对当今社会都有启发。

  总之,《三略》的“守柔”思想影响了千年,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维护了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值得当今的人民认真吸取。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刘寅.武经七书直解[M].长沙:岳麓书社,1992.
  [3]冯达甫.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 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7]门洪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外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85.
  [8]王震.司马法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8.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顾文瑾.《黄石公三略》“守柔”军事思想及其渊源[J].长江丛刊,2020(23):18-1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