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探讨老子军事思想“以奇用兵”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鲍新山
发布于:2018-10-18 共8398字

  摘要:反对战争是老子军事思想的核心, “以奇用兵”是老子军事思想的最重要、最突出的特色。“以奇用兵”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以诡诈之术用兵, 而是老子首次提出的新的军事思想, 是当时连兵家都不曾想到、不曾使用的新的军事思维和军事策略。这种新的军事思想是符合道的根本原则的, 是与其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相辅相成的。在老子看来,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达到“以无事取天下”的目的。

  关键词:老子; 军事思想; 清静无为;

军事思想

  A Brief Analysis of Lao Zi's Military Thought

  BAO Xin-shan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Abstract:

  Anti war is the core of Lao Zi's military thought.Lao Zi doesn't proposal to adopt treacherous ways in the military affairs as people imagine.In fact, he proposal quiet and inaction in the military affairs.It's a completely niew military thinking and military strategy even the military strategists have not thought of and have not used.This completely new military thought accords with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ao and inseparably interconnected with the Lao Zi's political thought of quiet and inaction.

  Keyword:Lao zi; military thought; quiet and inaction;

  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生活在大国争霸、大夫兼并的战争年代, 老子自然会思考军事问题并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并且形成了老子和道家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反对战争是老子军事思想的核心

  老子是一个坚定的反战者。这在《老子》一书中随处可见。他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1](P.123)意思是说, 武器是不吉祥的东西, 谁都厌恶它, 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使用武器, 发动战争的。老子为什么反对战争?因为老子珍视生命。老子认为宇宙间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所化生,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1](P.174)《老子》第25章说宇宙中有四样事物最重要, 这就是道、天、地、人。“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可以与天、地、道并列, 可见老子对人的尊重。东汉道教创始人张凌《老子想尔注》把《老子》中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改为“道大、天大、地大、生大”, 即是说宇宙间, 除了天地, 最高贵的就是人的生命, “生, 道之别体也”[2](P.33), 把生命同“道”相提并论, 意在强调指出, 生命离不开“道”, 生命是“道”之存在的最高体现。珍视生命也是尊道贵德的体现。老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爱护自己的生命, 爱护自己的身体, 把身体受到损害当作最大的忧患。他说:“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我所以有大患, 乃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 如果没有这个身体, 我会有什么大患?把保护身体, 保护生命看到高于一切外在的东西, 如财富、名利、荣辱等。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1](P.179)明确指出, 人的生命比起名利、财富都更为重要, 因此丧失生命就比丧失名利、财富更为有害。

  老子重视生命的思想为历代道家、道教徒所继承并发扬光大。《太平经》说:“天地之性, 万二千物, 人命最重”[3](P.34), “要当重生, 生为第一”[3](P.613)。“万物之中, 人最为贵”[4](P.9)。南朝道士陶弘景也说:“夫禀气含灵, 惟人为贵。人所贵者, 盖贵于生”[4](P.178)。东晋道士葛洪说:“有生最灵, 莫过乎人”[5](P.14),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之于我, 利亦大焉。论其贵贱, 虽爵为帝王, 不足以此法比焉。论其轻重, 虽富有天下, 不足以此术易焉。故有死王乐为生鼠之喻也”[5](P.14)。虽为帝王, 死不及生鼠, 因为做一只微不足道且令人生厌、人人喊打的“生鼠”也比做一个“死王”快乐, 说明道家、道教对生命的高度尊重。

  正是由于对生命的珍视, 老子反对战争, 因为战争会让人失去生命, 战争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 荆棘生。”[1](P.188)。战争不仅会遭到对方的报复, 还会导致人员伤亡, 农事废弃, 田园荒芜, 荆棘丛生。战争不仅使人民遭受痛苦, 甚至连牲畜也会跟着遭殃。“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1](P.185)。天下有道就不会有战争, 马会用来耕田种地, 一旦战争发生, 马就要背负士兵上战场, 公马不够用, 怀孕的母马也要被用于战场, 以致于在战场上产仔。

  老子对战争深恶痛绝, 他所向往的是没有战争、没有纠纷, 大家和睦相处, 互不冲突甚至没有交往的原始社会的生活:“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美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P.309)这是老子设想的和平、安宁、完美的人类社会图景。

  二、“以奇用兵”是老子军事思想的最重要、最突出的特色

  老子说:“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1](P.230)这三句可以说是老子治国安邦和处理军事问题的核心精髓。对第一句话“以正治国”, 大多数人都没有异议, 认为“正”就是老子所说的清净无为之道。如高明先生所说:“‘正’是老子的惯用语, 指清静无为, 书中多见。如第八章‘正善治’乃谓清静无为是治国之良策。第四十五章‘清净为天下正’, 就是说清静无为是治理国家之良策。”[6](P.102)这一解释应该说是正确的。

  对“以奇用兵”的解释则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一些学者把“以正治国”的“正”解释为“正常”的方法, 把“奇”解释为“非正常”的方法, 也就是出奇制胜的奇巧、诡秘、诡诈的方法。认为老子主张用清静无为作为正常的、常态的方法处理政事, 而在战争发生时偶尔用非正常的、诡诈的诈术来处理军事, 甚至由此把老子奉为为擅长计谋、诡诈的兵家之祖。这种解释从字面上看好像是对的, 但是在逻辑上却是无法说得通的。一个崇尚无为而治的思想家会崇尚阴谋诡诈的用兵之术吗?如果说兵家崇尚用战争解决问题, 确实擅长奇谋诡诈之术, 而老子恰恰是反对战争的, 怎么可能鼓动君主在军事上使用奇谋诡诈之术呢?天天喊着要在军事上使用阴谋诡诈之术, 怎么可能清静无为呢?怎么可能做到“以无事取天下”呢?所以, 笔者以为老子这里所说的“奇”应该是新奇的奇。《说文解字》解释“奇”字, “奇, 异也, 不群之谓。”奇, 最初的含义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跟以前的不一样的意思, 就是新奇的意思。笔者以为“以奇用兵”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以诡诈之术用于军事, 诡诈之术在老子的时代一点也不新奇。“以奇用兵”是老子首次提出的新的军事思想, 是当时连兵家都不曾想到、不曾使用的新的军事思维和军事策略。这种新的军事思想是符合道的根本原则的, 是与其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相辅相成的, 甚至是一模一样的, 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在军事上也实行清静无为的政策,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达到“以无事取天下”的目的。因为“以奇用兵”就是以“清静无为”用兵, 所以有的版本如易玄本直接改成“以正治国, 以其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6](P.101)。这里的“其”就是清静无为。军事领域也实行清静无为当然是一种“奇谋”。

  老子的“奇谋”到底有哪些内容呢?笔者以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不以兵强天下”。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军事设施, 没有军事力量, 否则不能抵抗外来的侵略, 没有办法生存。但是也不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发展军事, 不能够穷兵黩武。穷兵黩武必然会引起各方的不安, 也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导致国家的衰落和混乱。所以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1](P.231)这里的“忌讳”既指因军事活动而实施的各种禁止老百姓从事生产、生活的禁令、禁忌、教训, 也应包括各种用于战争的禁止老百姓接触或进入的防备设施, 而“利器”无疑就是武器。老子深知要打仗必然会有很多防禁, 有很多限制, 老百姓不能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 必然会越来越贫穷。要打仗就必然要制造很多兵器, 民间兵器越多, 越容易产生械斗和内乱, 国家就会越来越混乱。所以老子主张有限地发展军事力量, 进行有限的军事行动, 军事活动要在老百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不让各方感到威胁。一个国家军事力量过于强大, 必然会导致邻国的紧张和害怕, 这就是以兵强天下。

  其次是忍辱不争。要减少战争的发生, 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忍辱不争。老子从辩证法的角度, 反复强调忍辱不争的重要性。只有忍辱不争, 才能够以诚心感动敌人, 才能化敌为友, 才能“消灭”敌人, 取得胜利, 这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老子说:“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1](P.93)意思是说, 委曲反而会保全, 弯曲反而会直伸;低洼反而会充盈, 陈旧反而会更新;少取反而会获得, 贪多反而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都坚守这一原则, 把它作为治国理政包括用兵的基本范式……正因为不与人争, 所以普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反而会保全”的话, 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做到的。

  老子以江海为例说明谦虚忍辱, 不争不夺, 委曲求全的种种好处:“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P.269)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 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 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夫唯不争, 故无尤。”[1](P.32)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 所以不会有过失。

  这种不争的原则用在军事上也绝对是屡试不爽的。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1](P.275)善于带兵的将帅, 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 不轻易发怒;善于胜敌的人, 不与敌人直接发生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 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 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 这才是真正符合天道自然无为的道理。

  国与国相处要忍辱不争。“大国者下流, 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 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 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其所欲, 大者宜为下。”[1](P.251)意思是说,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谦逊、低调, 使天下各小国聚集在它这里, 就像江河顺流而下交汇在低处一样。谦逊、雌柔的一方常以清静无为而胜过雄强的一方, 实行清静无为的国家必然是谦逊、低调、忍辱不争的国家。所以, 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 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 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 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小国的信任与依赖, 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忍耐而见容于大国, 被大国宽容和保护。所以有的时候因大国的谦让使得小国归顺大国, 有的时候因为小国的谦让忍辱而得到大国的宽容、庇护而得以生存下去。大国不过要求领导小国, 接纳吸收小国加入自己的阵营;小国不过被要求顺从大国, 奉承大国, 加入大国的阵营。两方面要想各得其所欲求的, 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大国都能谦下忍让, 小国更会谦下忍让。在老子看来不管大国还是小国都应该忍让、谦下、不争, 只有这样才不会发生冲突, 才不会发生战争, 世界才会太平。

  第三是柔弱胜刚强。柔弱为什么能够胜刚强?这是由道的运动规律决定的。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1](P.165)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变化, 这是道的运动规律, 物极必反正是道的运行规律的表现, 柔弱正是道的作用的结果和表现方式。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1](P.297)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 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 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都是要死亡的, 柔弱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强大即意味着死亡的降临, 而柔弱恰恰彰显出生命的旺盛与活力, 所以与其强大, 不如柔弱。军事强盛就会遭到灭亡, 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 往往意味着处于劣势, 凡是柔弱的, 往往意味着处于优势。

  老子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 柔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 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1](P.302)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 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 柔胜过刚, 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 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受全国的屈辱, 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 承受全国的祸灾, 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能忍受所有屈辱和不祥的人才可称得上最柔弱的人, 最柔弱的人才可以当国君, 才能够实施柔弱胜刚强的策略。

  要想让一个国家灭亡, 不是让它变得弱小, 而是让它变的强大。因为按照道的运行规律, 强大了才会灭亡, 弱小是不会灭亡的。“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将欲取之, 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1](P.145)想要把它收拢, 必先把它张开;想要削弱它, 必先让它强大;想要废除它, 必先兴起它;想要夺取它, 必先给予它。这是世界上最深奥的道理, 也是最聪明的做法。所以柔弱必定战胜刚强。正如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位于低位的池渊, 鱼要跑到高处的陆地必死无疑。国家也要保持谦逊、低调、柔弱的状态, 军事实力不可过于强大, 不可随便向人炫耀, 更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只要保持柔弱的状态就万事大吉了。

  很多人误以为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是指柔弱的一方通过自己的发奋努力, 变得强大, 然后战胜强敌。其实不然。老子的本意应该是自己一直保持柔弱的状态, 而对方用不着自己去消灭, 道的运动规律自然而然会让它消亡。刘向《说苑》卷10《敬慎》篇记载的老子之师常摐与老子的对话或许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老子的老师常摐“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 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 岂非以其刚耶?”常摐曰:“嘻, 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 无以复语子哉。”常摐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答:“在的”。常摐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答:“没有了”。常摐问老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回答:“舌头之所以还存在, 是因为它始终保持柔弱的状态, 牙齿之所以掉光了, 是因为它始终保持刚强的状态。”常摐非常满意自己这个聪明的弟子的回答, 认为老子确实已经掌握了天下事物运行的规律了。常摐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这个弟子讲授的了。这个故事也许真有其事, 也许是后人编造的, 但它确确实实深刻准确地反映了老子和道家的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老子的柔弱胜刚强, 并不是说柔弱者要亲自战胜刚强, 而是说柔弱者胜于刚强者。就像牙齿的掉落并不是舌头的功劳, 并不是舌头把牙齿拔掉了、摧毁了, 而是舌头遵循了道的运行规律所以长久, 而牙齿没有遵循道的运行规律导致脱落的。但客观上, 舌头因比牙齿活得长久, 确实取得了胜利。所以要想取胜, 只需要保持柔弱的状态耐心等待就足够了, 并不需要采取什么积极的强有力的措施。这实际上就是要在军事上也实行清静无为的政策, 达到以无事取天下的目的。所以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争。”[1](P.274)真正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 不逞其勇武;真正善于打仗的人, 不轻易激怒敌人;真正善于胜敌的人, 不与敌人发生正面冲突。只要以柔弱的姿态和耐心等待敌人的衰落、消亡就可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第四是“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的有限防御战。老子主张在军事上示敌以软弱、忍辱、妥协、退让, 尽量避免战争的发生。但战争从来不以人的意志未转移。一旦真的发生了战争, 那该怎么办呢?老子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 攘无臂, 仍无敌, 执无兵。”[1](P.277)。这里的“为主”即主动进攻的意思。“为客”即被动防守的意思。这段话的大意是说, 领兵打仗有这样一句话:“我不敢主动进攻, 而愿意防守, 不敢前进一寸, 而宁愿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 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反抗, 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 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 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目的就是不刺激敌人, 尽量避免战争, 避免战事的扩大。

  即使在战场上, 老子还是强调要珍视生命, 既包括自己的生命, 也包括敌人的生命。“祸莫大于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 哀者胜矣。”[1](P.278)这里的轻敌很多人理解为轻视敌人的诡计和阴谋, 其实老子更关注的是生命。打仗的时候最大的祸患是轻视敌人的生命, 是杀红眼了而滥杀无辜。轻视生命, 滥杀无辜就丧失了仁慈的本性。老子有三宝: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三宝就是仁慈、简朴和忍让, 第一是仁慈。打仗也要怀有慈悲之心, 尽量地少杀人。有的版本如敦、遂二本都是将“轻敌”写作“侮敌”[1](P.278), 则其意思是打败了敌人以后不要侮辱敌人, 这也是仁慈的表现。尊重失败者, 不侮辱他们, 才有可能感化他们, 化敌为友。所以, 两军势力相当时, 只有慈悲的一方才会获得最终的胜利。

  老子说:“兵者, 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1](P.195)战争是残酷无情的, 是解决危机和冲突的最后手段, 即使不得已而发动战争, 也要非常克制, 非常慎重, 要淡然处之, 不要抱有喜悦兴奋的心情。“杀人众多, 以悲哀泣之, 战胜, 以丧礼处之。”[1](P.128)因为打仗必然会导致众多人员的伤亡, 所以要以参加丧礼的心情去参战, 要以悲痛的心情来对待战争, 即使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得意于天下矣。”[1](P.127)即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也不要贪心, 要适可而止, 不要美化战争, 不要自鸣得意。胜利了也不要把它当着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把它当着美好的事情就是好杀人的表现。喜欢杀人的人是不可能有好下场的。老子说“善者果而已, 不以取强。果而勿骄,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1](P.122)意思是说, 善于用兵的人, 只求达到救济危难的用兵目的就可以了, 不要用兵力来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 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 达到目的了也不要骄傲, 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 达到目的不要逞强。因为按照道的运行规律, 任何事物强大了就会走向衰亡, 这就说明逞强、逞能不符合于“道”的规律, 不符合于“道”的运行规律的事物, 都会很快死亡。

  三、老子军事思想的评价

  由于时代的久远, 再加上老子留下的文字极为有限且又非常简略和隐晦, 导致人们对老子的军事思想的理解出现极大的分歧。在解读老子的军事思想时很多人不知不觉地受到兵家思想的影响, 用兵家思想来解读老子, 总觉得老子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计谋, 充满了诡诈。全然没有考虑到老子的军事思想其实是产生于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1](P.103)这是老子所有学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道法自然”, 并不是说“自然”在“道”之上, 而是说“道”的本性是“自然”的、“天然的”, 是自本自根、自化而成、自我运行的, 没有任何外界的或超自然的力量的干涉。这种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运行, 不去干涉外在事物、也不受外在事物干涉的行为就是“无为”。道虽然生养了万物, 但却是“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道生养万物并不据为己有, 不自恃己能, 不为主宰, 不干涉万事万物的运行。而“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1](P.203), 万事万物都自觉主动地按照道的原则行事。人既然要法地、法天、法道, 也当然应该法自然, 应该“无为”。所以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清静无为的思想不仅可以用在治国上, 而且也可以用在用兵上。军事上的清静无为简单地说就是尽量少地发展军事实力, 通过柔弱不争尽量避免战争。即使发生战争了, 也要尽量减小战争的规模和力度, 尽量减少杀戮。老子坚信只有治国和用兵都采用清静无为的, 才能够实现以无事取天下的目标。

  老子的军事思想确有很多的独到性和开创性, 如其“不以兵强天下”的思想就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好战必亡, 忘战必危。任何国家都要有适当的军事力量, 用于自卫。但发展军事力量, 必须考虑到国家的经济实力、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还要考虑其国际影响力, 不给别国, 不给世界造成恐慌。如果每个国家都搞军备竞赛, 互相以武力相威胁, 这个世界肯定是不安宁的。再比如为了息战、止战, 老子强调忍辱不争, 期望大国、小国能能和谐相处。国与国之间的很多纠纷并不一定要诉诸战争, 适度的忍耐、妥协、退让未必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敌强我弱, 不能消灭敌人反而有可能被敌人消灭的情况下, 暂时回避和忍辱等待就是最好的方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这个时候强调“柔弱胜刚强”比死打硬拼更有实际意义。老子的军事思想是中国军事思想的宝贵财富, 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2]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3]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4] (宋) 张君房纂辑, 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签[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
  [5]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6]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96.

原文出处:鲍新山.老子军事思想浅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6):30-3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