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刘华清海洋战略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27 共732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刘华清海洋战略观念探析 
【绪论】刘华清海军建设思想研究绪论
【第一章】刘华清海洋战略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海军人才培养体系与建设措施
【第三章】中国海上力量建设思想 
【第四章】刘华清“近海防御”战略思想 
【结语/参考文献】刘华清海洋军事发展战略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刘华清海洋战略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海洋战略是指导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保障国家海洋利益安全的总体方略,是国家战略在海洋事务中的具体运用和根本体现。刘华清作为中国现代海军的主要缔造者,其海洋战略思想核心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方面。

  1985 年,刘华清发表题为《应加强海军战略问题的研究》报告,提出了“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思想。“近海防御”战略作为刘华清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它的提出标志着刘华清海洋战略思想的正式形成。在对刘华清海洋战略思想进行深入之前,首先要理清刘华清海洋战略思想产生时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国外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世界局势有所缓和,使得中国的海上安全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中国所面临的海洋政治形势仍然严峻。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美国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海洋遏制政策,三级岛链的部署将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牢牢的封锁在近海海域内。与此同时,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颁布,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争夺海洋利益的浪潮,周边国家对中国海洋权益的侵害活动越加频繁。最后,以美、苏为首的海洋大国,为了在新一轮海洋势力的划分中取得先机,纷纷提高海军实力并在本国海洋战略的指导下进行海洋扩张活动。

  一、制海权与国家安全

  (一)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的海洋战略理论

  近代海权思潮的兴起,为系统的海权理论产生提供了可能。1890 年马汉出版了名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的海军理论着作,标志着海权论的正式创立。马汉“海权论”认为制海权对一国力量最为重要,控制海洋是决定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海洋既可以为一国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同时作为国家的战略屏障,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作战。海权论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战略理论,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全新的海洋观念与战略视角,极大的推动了世界各国对海洋的重视,西方各国开始积极研究、论述本国的海洋战略思想,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海洋时代。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形成了以莱曼为代表的“海上优势论”战略而苏联则形成了以戈尔什科夫为代表的“国家海上威力论”战略。他们所提出和建立的海洋战略理论是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海洋行动实施的理论依据,他们的海洋战略思想对刘华清海洋战略思想的产生有着一定影响。

  1.约翰·莱曼:“海上优势论”

  约翰·莱曼,美国第 65 任海军部长,在他上任之前,美国在与苏联争夺全球霸权的过程中,处于全面防守状态,美国海军在他眼中“衰弱到了极点”,丧失了在全球的海洋优势。为确保美国的海洋霸主地位,达到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目的,莱曼在他的就职演说中阐述了他的海洋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握有确信无疑的海上优势”.我们必须拥有这样一支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即能从军事上挫败那些阻挠我们达到这些目标的任何战争企图。在今后的年月里,我们将遵循这一条简单扼要的原则:“建立海上优势”!①海上优势论就此提出并受到里根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海洋战略的指导性理论。

  莱曼的“海上优势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美国如何重新建立在世界范围内的海上优势。(1)美国要建立明确的海洋战略,以保证美国海军能够成功的完成国家所赋予海军的海上任务,维护美国的战略安全。莱曼提出了海上战略的 8项原则,包括:海上战略来源于而且从属于总统所规定的国家安全总战略;国家战略规定海军的基本任务;海军基本任务的完成需要确立海上优势;确保海上优势需要重新确立一个严谨的海洋战略;制定海上战略必须以对现实的估计为基础;海上战略必须是一种全球性理论;海上战略必须把美国和自由世界各国的兵力完全结合成一个整体;海上战略必须是前沿战略。(2)确保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海上优势,莱曼认为在美苏冷战、世界范围内核力量出现均衡的背景下,美国必须确立其海上优势。因为海上力量均势所带来的相持局面,会使美国丧失介入世界各地区的能力,海上优势能够保证美国控制全球最有战略的 16 个海上航道①,以此为基础实现全球性海洋战略。(3)美国需要掌握制海权,以保证在战争中能将敌人摧毁或逐出海面,由己方控制海上重要航道。他直接援引马汉的制海权理论以证明自己的观点:“称雄海上的强国不是使敌人的旗帜从海上消失,就是只允许他作为一个逃亡者出现”.“海军的强大不但表现在能够阻挡敌人的进攻,而且要有能力把敌人打倒”.②为了达到美国掌握制海权的目的,约翰·莱曼确立了建设一支包括 15 个航母战斗群的 600 艘舰艇的海军战略计划。

  在约翰·莱曼担任美国海军部长期间(1981 年-1987 年),美国海军重新建立了在世界范围内的海上优势,他提出的 600 艘舰艇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美国海军实力达到二战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正式完成了以“前沿部署”、“海上威慑” 、“联合作战”,为支柱的全球性海洋战略。

  2.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论”

  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担任苏联海军总司令长达近 30 年之久。被誉为“苏联现代海军之父”.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苏联海军在 20 年内便从一支辅助陆军的“黄水海军”,发展成为一支可以在世界各大洋上与美国海军正面抗衡的全球性海上力量。他于 1976 年出版的着作《国家的海上威力》系统的阐述了他的海权思想,第一次对苏联海上力量整体定位和发展战略作出科学而系统的论述。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认为,所有现代强国都是海洋国家,世界性强国地位的保持,须依赖一支强大的海军。发展国家海上威力需要“制海权”,但是国家海上威力与海上霸权是两个区别的概念,“制海权”应予以肯定而海上霸权应该否定。

  在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论”的指导下,苏联海军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支能够与美国争夺制海权的海上力量,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海军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向美国发起全面挑战。他做到了当初就任苏联海军总司令时的宣誓:“或迟或早,苏联海军的旗帜将在世界大洋飘扬,那时美国将不得不承认,制海权再也不是它独占的了”.他提出的“海军战略使用”、“积极进攻”、“平衡海军”等军事思想,至今仍是俄罗斯海军军事学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海军界将其与《海权论》的作者马汉相提并论,誉之为“红色马汉”.刘华清在邓小平海洋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批判的借鉴了莱曼和戈尔什科夫的海洋战略理论,提出了中国海洋战略。对于能够为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思想理论如:美国和苏联的先进海军作战理念和海军建设等思想刘华清采取积极吸纳的态度,而对于不符合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理论如:争夺海上霸权、实行海上扩张战略等思想则被刘华清坚决的排除在其海洋战略思想之外。

  (二)制海权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自马汉提出海权论之后,各国在继承海权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相继发展出属于本国的海权理论,作为本国海洋战略的指导思想。但是,在对这些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制海权的重视。制海权理论作为海权理论的核心部分之一,对一个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有着巨大的影响。制海权理论的实质是海军在战争中的任务就是将敌人海军摧毁或逐出海面,由己方控制海上交通线,通过对制海权的控制达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目的,保护本国领土免受来自海上军事力量的入侵,避免直接在本国领土作战。

  在历史中,无数案例已经向我们证明了制海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对世界的大部分殖民活动都是从“大炮外交”开始的。菲律宾在西班牙的坚船利炮下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美国“黑船叩关”打开了日本的国门,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逐渐沦为了列强的半殖民地饱受屈辱。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丧失了制海权会付出多么惨重的代价。不只是近代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在时间上距离我们只有 32 年的“马岛战争”,对我们的启示则更加深刻。1982 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①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马岛位于大西洋南部,总面积 1.58 万平方公里,距阿根廷东南本土仅 510 公里,而距英国本土则有 1.3 万公里之遥。从 4 月 2 日战争爆发过去仅 3 天时间,由两艘航空母舰引领的一支拥有近百艘舰船的超大规模特遣舰队,搭载两万余名海军陆战队员和空降兵的强大海军从英国朴茨茅斯军港出发驶向了马岛。在 4 月 29 日到达马岛后,完成了对马岛周围 200 海里水域海、空封锁部署。阿根廷海军在强大的英国海军面前彻底丧失了对马岛周边水域的控制,6 月 12 日英国占领马岛,历时 74天的马岛战争以英国的胜利、阿根廷的失败而终结。

  科技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海军装备的更新,海洋对一国所起的战略屏障保护变的作用越来越小。世界各国需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要想保护本国的国家安全免受来自海上军事力量的威胁,必须加强对制海权的控制。

  二、周边国家对中国海洋权益的蚕食

  (一)中国海域的丰富资源引起了他国觊觎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大量运用,人类在开放和利用海洋的能力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勘测技术的使用,使得深藏在大海的各类丰富资源被各国所认知,丰富的海洋资源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海底资源的争夺。此时关于海底政治的研究成为了学术热点,学术着作纷纷涌现,如:杰勒德·曼贡的《美国海洋政策》,巴里·布赞的《海底政治》,埃文·卢亚德的《海底控制:一项国际新议题》等,都是对海底问题论述较早、也较为系统的着作。同时,为了处理海底资源划分所产生的问题,联合国开始了对国际海底划界漫长的法理讨论,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在经过漫长的博弈之后,最终于 1982 年 4 月 30 日,在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对世界海洋权益的划分达成了一致协议,通过并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署直接对各沿海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将占世界海洋总面积 35.8%约 1.3 亿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归各沿海国管辖,中国也同各沿海国一样获得了巨大的海洋利益。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的海疆面积为 300 万平方公里,是世界 A 类海洋国家。在中国所属的 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中,蕴藏有巨大的海洋资源,中国大陆架浅海区广泛分布有铜、煤、硫、磷、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在对中国东海、南海等水域的勘探中发现,中国油气储藏量约 40~50 亿吨,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可能使中国成为世界五大石油生产国之一。除了矿物资源之外,中国海域还有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粮食不足的问题。

  但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给中国带来极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些许负面影响。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涉及到了各国海洋领土的划分,各国间由于海洋权益的归属问题所引起的矛盾空前加剧,同时中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引起了周边某些国家觊觎。中国的合法海洋权益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出现了某些国家开始大规模侵占中国合法海洋权益的活动。

  (二)周边某些国家对中国合法海洋权益的侵占

  周边一些国家以各种借口和方式侵占中国岛屿主权,并不断开采属属于中国的海洋资源。更为严重的是,以日本和越南为首的周边一些国家竟开始对中国领土进行非法侵占。钓鱼岛处在日本的控制之下,而且南海也数十座岛礁被越南和菲律宾等国所占领,并以此为由,继而对中国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提出无理要求。这不仅严重威胁了中国的领土安全,而且由于这些国家的破坏性开采,使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了难以估量的破坏。在 1973 年,日本就非法对中国的黄海、东海等海域进行测量活动,测量长度达几万公里,妄图借此侵占中国的海底石油与矿石资源。同时韩国利用雇佣的外国石油公司钻探船,在中国黄海、东海海域进行非法钻探活动。韩日两国更绕开中国,签订了所谓“共同开发大陆架协定”,在中国东海海域,划定了面积达 8.2 万平方公里的“共同开发区”.同样是 1973年,南越当局开始对中国的南沙、西沙岛礁疯狂的侵占。仅一年时间便侵占了中国近 20 座岛屿①,并开始对中国西沙永乐群岛海域展开军事挑衅活动。中国政府面对南越当局对领土的侵占,于 1974 年 1 月 20 日,派出海军舰艇开赴西沙群岛,展开了自卫反击活动,成功将南越军队赶出西沙群岛。此战击伤越南共和国驱逐舰 3 艘,击沉护卫舰 1 艘,毙伤越南共和国官兵 100 余人,俘敌 48 人。

  但是,西沙海战的胜利并没有使某些国家放弃对中国合法海洋权益的侵占活动。此后,中国南沙岛屿被侵占、海底资源被非法掠夺的情况日益严重,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中国南海问题变成了涉及到五国六方的复杂问题。随着海洋利益对世界各国重要性逐渐加深,中国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周边国家对中国合法海洋权益的侵占问题。

  第二节 国内背景

  刘华清海洋战略思想正式产生时,中国正处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进行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大变革时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沿海地区的经济崛起使中国在战略高度上更加重视海上安全问题。同时,刘华清海洋战略思想能够在此时提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建国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带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于中国海洋力量建设的重视。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海洋力量建设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为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崛起提供了思想源泉。刘华清海洋战略思想正是在对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海洋建设思想进行系统集成、概括抽象、提炼升华中得出的。

  一、中国海洋意识的勃兴

  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中国海洋建设工作。首先,为保卫沿海地区免于国民党海上残余势力的攻击,彻底肃清海上残余敌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解放万山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的战役,成功夺取了国民党对沿海岛屿的控制权。在面对国外势力对沿海疆域的侵扰,中国予以坚决回击。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发表声明:“任何侵犯中国领海和海洋岛屿的行为,都是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的非法行为”,这充分表明了新中国的海洋政策和维护海洋权益的决心。在缓解了来自美国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海上威胁后,毛泽东开始着手建设中国人民海军。毛泽东十分重视中国海军的建设工作,他在 1953 年 2 月视察海军舰艇部队时,为海军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①最终在毛泽东努力下初步形成了一支以海军航空兵、潜艇和鱼雷快艇为主要装备构成具有一定战斗力的海军部队,为新中国的海防事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改革开放之后,为适应国家整体战略的变化,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海军现代化建设工作。为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给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邓小平提出建设一支“精干”、“顶用”的现代化海军。在面对 70 年代以来中国海洋权益被周边国家侵占问题时,邓小平提出了以“搁置争议、稳定局势、共同开发、共同得利”为主要内容的解决海洋纠纷、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方针。同时,在国家的倡导下,国民的海洋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真正开始发展勃兴。

  二、中国海上安全的现实需要

  (一)确保中国海疆安全

  新中国成立初期,便面对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国家的强大海上威胁。在抗美援朝爆发后,美国公然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致使解放军放弃了攻打台湾的计划,使得中国台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仍然没有完成真正的统一,对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伤痛。同时美国还对中国实行三级岛链战略,意图将中国困死在第一岛链之中,中国海军难以进入深海海域。1951 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了针对中国的三级岛链战略,第一岛链是指花彩列岛中,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在第一岛链的“封锁链条”中,最为关键的是台湾岛。它位于第一岛链的的中间,具有极特殊的战略地位,掌握了台湾岛就能有效地遏止东海与南海的咽喉战略通道,阻止中国进入深海海域,从战略上看黄海和南海都处于美国对中国战略封锁的“第一岛链”之中。第二岛链是指北起日本群岛,经小笠原诸岛、火山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帕劳群岛,延至哈马黑拉群岛。第三岛链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对于美国而言,它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海洋资源的勘探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实施,中国的合法海洋权益受到了周边国家的侵害。中国政府在为保护中国的领土过程中,与越南当局先后爆发了两次海战。在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中国领海水域,大量的海岛被非法侵占,对其下的海底资源如:石油、矿产、渔业等资源更是遭到疯狂的非法开发。面对如此严峻的海洋局势,必须提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海洋战略思想,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着手解决此种困境。

  (二)保护海上通道畅通,维护中国海洋利益

  海上运输,是世界三大交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海洋货物运输,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无可比拟的作用。世界被海洋分割成了互不相连的几大洲和无数的岛屿,而它们的交流不得不借助海洋运输。同时海洋运输的成本最低,并只有海洋运输能够承担大载重量、长距离的运输。如果没有海洋运输进行全球的物资流动,那么现有的世界经济秩序将难以维持。而海上运输能够得以进行的最重要因素是有一个安全的海上通道。保证海上通道的安全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对外贸易货物的 80%以上依赖于海上运输,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原材料、能源资源需要经海上运输进口到国内,大量的制成品需要通过海上运输发往世界各地。同时,海洋通道在中国石油资源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中国对石油需求量的猛增,中国成为了石油进口大国,但是由于世界产油国的分布不均衡,中国所需石油大部分需要从海上进行运输。如果无力保证海上通道的安全,那么中国的生命线就受制于他国之手,中国的国家安全就难以得到保证。

  本章小结

  刘华清海洋战略思想产生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十分复杂,既受到国际海洋战略思想与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同时还需要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利用有利因素提出中国的海洋战略理论。国内外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刘华清海洋战略思想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基于对此复杂国际局势的理性研究,才能保证海洋战略思想的提出能够真正符合中国实际国情,为中国的海洋建设起到真正的指导促进作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