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 年 4 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继续发动对日军的攻势作战,逐渐失去战争主动权的日本,为挽救深陷太平洋及印度支那等地的孤军,发动对华打通大陆交通线的“1 号作战”,①国民党军节节溃败,河南、华中大部及华南部分地区沦为敌后。为发展敌后抗战,中共中央果断地作出了“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目前学界对这一战略方针的研究有不少成果,但其关注点主要在于“绾毂中原、控制河南”这一战略方针②,而对这一战略方针的另三个重要战略决策,即“控制皖北”、“发展东南,控制苏、浙”与“发展华南”缺乏系统研究。这就使得人们对抗战后期中共中央作出的“向南发展”战略方针不能有完整的了解。为此,本文对中共中央在抗战后期重点实施的“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作一全面系统地考察,以弥补学界对这一战略方针研究之不足。
一、绾毂中原,控制河南、皖北
日军在“1 号作战”中打通了平汉路后,大量兵力由河南南进,向湘桂进攻。这样,河南敌占领区兵力空虚,如日军所说: “虽然打击了在华北的重庆军,却因少了确保占领区的兵力,削弱了日军对共产军的压力。”①面对这一有利局面,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制定了“绾毂中原,控制河南、皖北”的战略决策,开始实施“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
早在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后第 4 天,毛泽东在致滕代远、邓小平等人的电报中就指出,日军打通平汉铁路后,其主力准备向黄河以南侵犯,所以“我军应乘日军南犯后方空虚时,开展豫北地方工作,以便将来可能时开辟豫西工作基地。”
②5 月 11 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关于日军进攻河南情况下的工作方针》的指示中也要求,在河南平汉路以东及河南大部分地区沦为敌后,以及河南党组织与中央失去联系的形势下,“北方局华中局冀鲁豫分局应分担发动与指导河南及皖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 并指示“各负责党委应即切实侦察河南皖北情况,并选择河南皖北干部党员,秘密派回去进行群众工作及在可能条件下组织抗日游击队与人民武装,以便将来能给河南皖北敌后游击战争以一般指导。”③6 月 23 日,针对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后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刘少奇、陈毅也研究了华中部队发展方向问题。他们认为,河南战役后,虽然日军一面作局部东退,一面积极修复平汉路,但是日本的“战局重心在于攻略粤汉路,长沙陷落,衡州亦将不守,敌由广韶向北进行夹击,亦计日可待。”因此,新四军第 4、第5 师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四师之一部越过津浦路,可西进至涡蒙阜颖等地,相机处理,亦暂不宜向豫境急进”; “五师今后发展方向应该确定向河南发展,完成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这一任务完成,使我华中、华北、陕西呵成一气,便解决了我党我军颠扑不破的战略地位。”④对于刘、陈关于发展河南的这一指示,新四军第 5 师领导人表示“完全同意”,并提出“请中央及华中局多派干部来,以便将河南干部完全抽去”.⑤在日军打通平汉线,进占河南,留有小股日军扫荡,并且国民党仍留有李品仙、何柱国、陈大庆 3 个集团军在河南的形势下,中共中央认为,此次“向南发展”与以前“发展华北和华中”的情况均有不同,“情况更复杂”.因此,中央提出,新四军第 5 师“应首先沿平汉路两侧向北发展,以求得和华北八路军打通联系”,以便中央能派干部到这一地区来; 且希望第 5 师有一批干部组织河南工作委员会,能“由信阳、罗山逐渐向北发展”.⑥7 月 25 日,为实施发展河南、皖北,控制中原的战略决策,中央对如何向河南敌后进军又作出部署。
决定北方局“由太岳军区派二个团派( 渡) 河赴豫西工作。冀鲁豫分局已派一个营加强睢杞太阵地,四军抽调七个连沿平汉线向河南发展”.华中局“提议在四师抽五个团兵力进入永城、夏邑、萧县、宿县地区建立阵地,打通与睢杞太的联系,并相机控制新黄河以东之地区。”①中共中央要求新四军第 4 师能利用伪军关系,“在商丘、宁陵、柘城之间派一个小部队去活动,建立一处跳板以与水东打通联系,那是有战略作用的。”②10 月 7 日,毛泽东在主持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发言时明确指出,“今后主要发展方向是南方”.③实施这一计划的第一步,应是发展河南、皖北,控制中原。为此,14 日,中央一方面指示太岳军区派出到豫西的两个团,要特别注意积极发展“豫北之沁、济、温、孟四县,山西之垣、平、芮三县,以及黄河与铁道间( 估计有被敌控制之地区应广泛利用合法形式及建立隐蔽根据地) ,使华北与中原密切衔接。”
④另一方面,决定八路军第一批南下的两个团,在皮定均、徐子荣率领下,继续在登封、临汝、禹县地区大峪店东西疾山一带,建立根据地,并分向各地活动; 洛阳、伊川、宜阳一带也应有地方中共党员所组织的游击队进行活动。同时,中央决定再“派遣戴季英、王树声、刘子久、陈光[先]瑞等从陕北率两个老团并大批干部进入河南活动,建立河南人民解放军,为解放河南而斗争。”⑤此后不久,中央军委向华中局明确提出,新四军在最近的任务之一就是“向西( 豫东、皖北) 发展”.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上述一系列指示,到 1945 初,八路军太行、太岳军区相继开辟了豫西、豫北抗日根据地,并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使得黄河以西的抗日根据地除陇海铁路沿线外,与太行、太岳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新四军第 4 师与八路军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涡阳东北的曹世集胜利会师,开辟了商丘、亳县、永城之间的地区,打通了与水东的交通联系,胜利完成了西进收复豫皖苏边区的任务。
控制豫南、豫中的任务,主要是由新四军第 5 师完成的。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第 5 师组织豫南游击兵团,分两批进入豫南敌后,并逐步建立了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这为巩固平汉路以东,开辟平汉路以西,控制平汉铁路两侧,向豫中发展,打通与八路军一部的联系奠定了基础。1945 年年初,第 5 师又增派一批干部到豫中,与河南挺进兵团⑦,一起打开豫中抗战局面; 第 5 师第 13 旅旅长周志坚则率领一批部队进入豫中,与河南挺进兵团会师,发展和巩固了以嵖岈山为中心的豫中抗日根据地。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河南根据地,实现控制中原的战略决策,3 月初,中共中央要求北方局、晋察冀分局、山东分局加强对河南根据地的财政援助,并强调指出: “迅速发展河南建立根据地,打通华北与鄂、湘联系,这是准备反攻、夺取华北、巩固苏北的重要步骤之一,没有河南之发展与巩固,想要完成上述任务将发生严重困难。”
⑧经过努力,到抗战胜利到来时,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中共中央制定的“绾毂中原,控制河南、皖北”的战略决策。
二、发展东南,控制苏、浙
为确保京沪杭三角地带和占领东南沿海地带,阻止英美盟军在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登陆,日军在实施“1 号作战”计划的同时,其第 13 军发动了沿海战役,侵占了浙江的衢县、丽水、温州及福州等地,加强了对浙闽等东南各省海岸线的控制。
由于国民党军在日本发动的沿海战役中一触即溃,估计到盟军有在东南沿海登陆的可能,中共中央认为,“盟军在击败日寇的实际任务上,有要求和我党我军密切合作的需要”.① 1944 年 9 月 27 日,中共中央作出重要指示,为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登陆的有利条件,“对苏浙皖地区工作应有新发展的部署,特别是浙江工作应视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在给华中局的指示中建议: “( 一) 浙江挺进纵队派一个得力部队约两个团到天台山、去发展天台山黄岩临海乐清等地工作,沿公路沿海岸进行游击,创造游击区,背靠四明山,用推进方法,沿敌伪区进军,解决顽方地方武装,造成将来大部歼灭顽部的条件。( 二) 向天台山脉进军后,依据可能程度,由浙东派一个精干连( 或营) 配一部分干部,……相机挺近至平阳山区与龙耀[跃]汇合,造成该区的扩张形势。龙耀[跃]地区的中心任务是沿温州及浙闽交界的海岸线力求蔓延式的发展,海岸线愈长愈好。( 三) 苏南部队除巩固现有地区外,中心工作应放在太湖西南岸,沿京杭国道伸入天目山,造成过钱塘江与浙东打通的战略形势。浙东区党委,应加强金华义乌衢县桐庐富春等地的敌伪区的游击工作,以迎接苏南部队的南进。”此外,中共中央还建议华中局应派叶飞、朱克靖等率领两个主力团,加上华中局抽调的苏南浙江的一批干部,“共同担任南进任务”.②但是,10 月 23 日,在华中局致毛泽东、刘少奇、陈毅的电报中,重点转述了粟裕的建议,即“由他率部队南下浙江,叶飞留苏中为宜”.③ 中共中央军委在给华中局的指示中“同意粟裕再率领两个团南下发展苏浙,必要时还应从一、二师再调一部去”; 并且指出,新四军除了一部“向西( 豫东、皖北) 发展”外,其余部队就是“向南( 苏、浙) ”发展; 为了协助新四军完成这一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准备在明年春季派遣数百个干部到新四军( 长江下游) 工作”.④为贯彻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中局作出了“向南,即发展东南,控制苏、浙”的决定。“准备由粟率 2 个主力团南下,配合十六旅,首先打开苏南、浙西局面,进一步与浙东打通联系,相机向南发展全浙。随之,尚须从一、二、三、四师增调几个团南进,完成任务。”⑤11 月 20 日,华中局对南进兵力再作详细部署。首先,决定由粟裕率领 3 个团及党政军干部 300 余人南进,配合第 16 旅占领吴兴、长兴、安吉、吴康等广大敌后地区,作为控制天目山的前进阵地。其次,由陶勇率领特务第 4 团,过富春江东进,与浙东部队打通联络,争取控制会稽山; 当陶勇部进到浦江地区时,再由特务第 4 团参谋长率领 1 个营,协同浙东部队 1 营,进占宁海东边的象山地区。然后以象山敌后为基地,继续沿海南下,进至温州地区,与浙南打通联络,开展温州南北沿海的游击战争,“并相机由阮英巨率领一部兵力,经浙南返闽东,打通与闽中曾镜冰处之联络。”再次,决定苏中第 4 分区领导前往浦东,加强对浦东的领导; 并由天目山方面派部队深入杭州嘉兴地区,打通与浦东的联络。最后,提议组织江浙指挥部,以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加强对南进部队的领导。① 对于华中局“发展东南”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致电表示“同意”; 并强调: “新四军西进南下两个任务中,应以南进发展苏浙皖地区为主要任务,江北兵力尽可能抽调向南。在豫东皖北方面现有兵力大概已经够用,无须再加兵力。”
②12 月 27 日,粟裕率领新四军第 1 师 3 个团渡江南下,与第 16 旅会合,于 1945 年 3 月成立了苏浙军区。
1945 年初,盟军加强了对日军的反攻。中共中央认为,“美军登陆是必然的”,日军为在中国沿海抵抗美军登陆必须肃清其近后方。在此形势下,新四军必须加强南进力量,“积极布置南进”.为此,中央指示华中局: 第一,“苏南粟裕部,浙东何部,皖南部队,应就现地扩大及深入农村工作,整训及扩大部队,准备大跃进。”另外,要求新四军“加强南陵、铜繁、宣城、当涂、芜湖一带游击工作,贯彻与苏南联系并兼顾沿江西上直至鄱阳湖的游击战争,巩固皖南阵地,这是将来深入皖南和赣东北的基础; 浙东部仍就现地向敌后扩张。”第二,为奠定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向长江以南发展基础,要求进一步加强苏南工作。中央还建议粟裕长期在苏南指挥; “江南大营,应设在苏浙皖交界地带,将来敌寇大举攻顽,及美军在沿海登陆时,应派兵进入闽浙赣敌占区( 在敌占领之后) ,而江南军区仍应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主持”.第三,同意华中局把大批干部调往江南工作。③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和平谈判,而国民党利用此有利时机,急速调集兵力占据华中各大中城市。在此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对“发展东南,控制苏浙”的战略决策进行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