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理论论文

1936年红军对日作战新计划(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6 共9660字

  13 日,中央政治局在保安开会,毛泽东乐观估计国共谈判前景,认为红军有两个行动方向:一是向东南(京汉路方向)发展,但远离抗日战场,在政治上不利;另一个是向东发展,即过黄河抗日,在政治上有利,"向东有逼阎与我们讲和的可能".[5]

  张闻天发言指出:"绥远局部的抗战是不能避免的,我们向东是适合这一要求的。"[6]毛泽东作结论指出:红军"主要是向东,预计明春过黄河".黄河两岸红军最好是,向西的还是向西,向东的还是向东。[7]会议确定了红军行动方向,作战新计划第一次即将启动。

  此前,11 月 8 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后,中共报告共产国际:"红军主力一般来说将不得不转向四川、湖北或山西方面寻求发展。"[8]13日政治局会议后,中共简要汇报说河东红军向东行动,"之后或出山西、或出豫鄂,视情况再行决定".[9]

  目前,没有资料明确表明共产国际对此的态度,虽然它不愿看到红军向东可能形成的西北大联合,但无法阻止蒋介石进攻红军,也不能迅速解救红军于危难,估计只能先准许红军自主行动,再想其他办法。[10]恰在这时,战场有了新变化。彭德怀认为胡宗南部紧逼红军,如果不消灭其一部,红军不能南进。他与东北军王以哲部密切合作,于21 到 22 日在山城堡设伏歼灭胡宗南部一个多旅。山城堡战役后,中共暂停启动作战新计划。

  主要原因一是胡宗南部停止进攻,红军可以按最初设想,休息与准备一段时间;二是在新的战略转移开动前,中共向张学良通报了作战新计划,张学良力主红军留在原地,"熬过一、二个月",等待西北局势的变化[1];三是中共发现,蒋介石想利用谈判瓦解红军和根据地,且他多次申明坚决"剿共",严令军队进攻红军,情况比预想复杂得多;四是共产国际的模糊态度,对此 11 月 20 日中共致电共产国际,再次指出蒋介石下决心消灭苏区和红军,张学良、杨虎城、阎锡山、傅作义等都盼望苏联援助并联红抗日,可"你们对西北独立局面又不赞成",红军主力因此将被迫"分路远出",去支持相当长时期的游击战争。电报还急切询问;"究竟西北独立局面还有考虑的余地否?西北局面应如何解决?"[2]

  30 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任弼时说,如胡宗南部进攻要坚决消灭,如果他们不进攻,全军就地"休息训练一个月".[3]拉满的弓弦松动了。

  三、事变爆发

  山城堡战役不可能根本阻止国民党军进攻,中共认为作战新计划还要启动。此时绥远抗战爆发,11 月 15 日,伪蒙军进攻红格尔图,傅作义部奋起反抗;16 日,蒋介石抵太原,与阎锡山等共商军事。绥远抗战赢得各界赞誉和支持,山西、绥远成为北方抗日中心。12 日,彭雪枫面见阎锡山,在谈判中商定:在太原建立中共和红军驻晋秘密联络处;建立彭与中共通讯渠道,有山西方面保证安全;在专用电台建立之前,彭用山西方面电台与中共中央联系。中共认为条件正在成熟,立刻进行如下准备:

  首先,加强对外宣传。21 日,毛泽东、朱德致电傅作义,表示"红军抗日援绥,且具决心""吾人现所努力之停止内战、抗日救国之行动,必能对于足下之抗日义举,遥为声援".[4]

  24日,朱德、彭德怀、周恩来、贺龙、关向应及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军团以上干部致书中共中央、中革军委,表示:"坚决实现军委的战略方针和每个战役的任务。三个方面军首先消灭拦阻我们抗日的蒋介石部队,开展西北抗日根据地,争取迅速增援绥远,直接对日作战,来领导全国人民并影响全国各地各党各派各军走向抗日统一战线,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5]12 月 1 日,毛泽东、朱德和 19位红军将领致书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呼吁他当机立断,化敌为友、共同抗日。[6]

  其次,作好内部准备。彭德怀、任弼时一面休整红军主力,一面于 12 月 11 日致电李富春及红军学校和地方独立师首长"加紧对东北军进行统一战线工作,恢复交通及商业关系,加紧外销食盐,兑换必需品及粮食,并注意封锁消息".[7]

  6 日,张云逸赶赴隶属于中共陕北省委的中共东地区特委。专门研究了寻找工人、造船板和弄清黄河沿岸情况等事宜。随后,为掩护造船,中革军委派独立第二团到东地区加强力量,打退敌人出扰。[8]

  7 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转发命令: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 23 人为军委委员;毛泽东、朱德等 7人组成主席团,毛泽东为主席。这是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以来,中革军委第一次正式公布指挥机构及人员。

  最后,加紧联合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对于张学良,中共一面明确表示,如果蒋介石坚持己见,"我们愿以战争求和平,绝对不作无原则让步";[1]一面要求他不遵守蒋介石命令,让部队停止向红军推进。同时,加紧在东北军中下层官兵中做工作。在西安,朱理治领导的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利用绥远抗战时机,发动东北军学兵队,向张学良请愿赴绥远抗战,并几乎每天组织有关群众游行。蒋介石到西安后,东北军工委于 9 日组织上万市民、学生向蒋介石请愿,并表示要动员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官兵请愿抗战,"一直走到士兵的骚动".[2]在前线的红军也向东北军展开政治攻势,号召两军一起赴绥远。对于杨虎城,中共明确表示红军行动"与贵军唇齿相关",在没有和南京达成协议前,"对日对蒋均须恳求兄处协助".[3]

  经过前后方动员,东北军、十七路军抗战呼声很高,连张学良、杨虎城都觉得如置之不理,可能掌握不了部队。

  对于阎锡山,12 月 2 日,毛泽东两次致电刘少奇,提出:急须同晋绥当局成立友好关系,以便利红军行动。速从民族解放同盟或其他关系与晋阎、绥傅接洽其条件为:"(一)晋绥容许红军参加抗日战线,划定一定防地,帮助解决给养、弹药。(二)红军愿意服从阎氏之统一指挥,并不干涉晋绥行政。(三)红军派出代表驻在晋阎、绥傅处,以资联络。"[4]

  得知红军作战新计划后,张学良一面于 11月 30 日表示红军"只要设法牵延一二月","则西北之联军可成"[5],一面上书和面见蒋介石,强烈请求率部参加绥远抗战,劝说蒋联红抗日,希望在蒋允许下和红军同入绥远作战。蒋介石已察觉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的关系,他严词拒绝张学良,并来西安督促张、杨进攻红军,称如二部不服从命令就调离陕西。张学良于 12月 12 日联合杨虎城扣押蒋介石,西安事变爆发。

  因此,红军作战新计划可以说是西安事变发生的加速剂。西安事变发生后,12 日晚 24 时,中央书记处正式通知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提出"组织抗日联军,以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晋绥军四支军队为主,争取陈诚领导的蒋系军队加入其中,抵抗日本之可能的进攻".[6]

  13 日,中央政治局开会,毛泽东表达上述意见,指出以西安为中心,以西北为抗日前线,形成抗日战线中心。虽然会议没有作出解决事变的明确方针,但与会者大都赞同继续东征。14 日,中共致电张学良、杨虎城,主张立即宣布组成西北抗日援绥联军,设立西北抗日援绥军事政治委员会,争取阎锡山等人加入,并推阎锡山为全国抗日援绥联军总司令。

  15日,中央书记处致电刘少奇,让刘以朱德、毛泽东名义给阎锡山写信,表明西安事变是为保卫晋绥,阎锡山应向南京施加压力;红军及张学良、杨虎城二部愿接受他指挥;应坚决阻止汤恩伯部西调进攻红军;当此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望当机立断。[7]

  16 日,毛泽东致电阎锡山,也指出红军"各军指挥调遣惟先生之命是从。给养方面以红军言,所需甚少,但能发伙食费,即可不事征发,一切地方行政社会秩序不加丝毫干涉".[8]

  22 日,毛泽东再次致信阎锡山,希望他调停西安和南京的矛盾,询问对山西、绥远、陕西和甘肃加强团结的意见。[9]

  阎锡山明白,公开联合红军及张学良、杨虎城,势必与南京直接对立,参加绥远抗战的中央军必然反对,且绥远战事基本结束,暂时不需要外援。他没有当机立断,而是继续采取拖的策略,既不支持张学良,也不回复毛泽东来电,不答复陕北多次电台呼叫。中共交通员宋绍林携带毛泽东给彭雪枫、阎锡山的信赴山西,也因此长时间滞留在天津,1937 年 2 月 17日才到太原。除阎锡山模棱两可,16 日,共产国际来电批评发动西安事变,重申以前态度,要中共抓住现在有利时机,和蒋介石直接谈判,不要再与南京对抗。这等于间接否定作战新计划。19 日中央政治局开会,确定同南京谈判。

  23 日,毛泽东请山西吉县县长遽象咸代向阎锡山、赵戴文面陈联合请求,要点与先前基本一致,此后再无类似表示。也在同一天,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开始同宋美龄、宋子文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作战新计划就此放弃。

  四、结 语

  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转移计划,1936 年作战新计划因为山城堡战役和西安事变爆发先后两次推迟启动,最终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阶段放弃,放弃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尚在起步,红军东征抗战的有利环境尚不成熟,此外共产国际态度模糊,张学良、阎锡山等人反复迟疑、蒋介石坚持"剿共"等因素也很重要。

  作战新计划虽然放弃了,却产生了很多重要影响。

  首先,帮助中共和红军摆脱生死困境,同时客观上助推了西安事变爆发,最终实现了"联蒋抗日".当时,中共中央和红军困于陕甘一隅,身处多方政治势力较量的风暴眼,既要面对蒋介石的中央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马鸿逵等的马家军四面包围,还要接受共产国际的指挥,处境非常险恶。能否成功突出重围,事关红军、中共和中国革命的生死存亡。红军顺应历史大势和民众愿望,高举抗日旗帜,分化国民党各派矛盾,务实对待共产国际指示,成功地将战略退却与进攻融合起来,推动张学良、杨虎城,争取阎锡山,逼迫蒋介石。结果,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把命运与中共紧密连在一起;阎锡山开始与中共建立联系;蒋介石也被迫转变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内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共和红军迎来了新局面。

  其次,最终明确中共和红军向东发展的战略方向。东征山西后,中共和红军尝试过几个发展方向,但制定新计划后,明确了必须向华北前进,肩负起挽救危亡重任。

  最后,增强了中共和红军独立自主意识和力量。红军制定和准备作战新计划,是中共争取外援未果后,首先立足自身生存大局,迅速作出的自主判断和选择,并非共产国际事先指导和事后激励,也与国际意图有相当差距,但实践证明这符合中国实际。这是万里长征和遵义会议后,中共和红军继续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总之,1936 年红军作战新计划,虽然军事上没有得到多少进展,但在政治上实现了预定目标,取得了积极的政治影响,对于红军和中共在抗战早期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