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理论论文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的作战方式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6 共7199字

  之所以说这一时期的运动战含有游击成分,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其一,相对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运动战,抗战之初作战部队人数规模相对较小,红军时代的运动战作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而第一二九师对日军的这几次作战,人数一般在千人以上万人以下;其二,在阳明堡、七亘村的战斗中,虽然整个团参与行动,但用于突击的力量仅为两个连,其他作战单位担负牵制、掩护、预备队的任务。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抗战之初第一二九师的作战方式为正规部队含有游击成分的运动战。

  二、抗战之初第一二九师采用运动战的原因

  (一)运动战更符合当时配合国军进行太原会战的作战需要

  1937 年 8 月,日军占领南口和张家口,完成了在天津、北平至张家口一线的战略展开,形成全面进击华北全境之态势。此后,国民党军队在河北、晋北和绥西作战接连失利,使华北战场的中央防线被日军突破,这样一来山西这一中国华北的战略枢纽,便暴露在日军的进攻威胁之下。

  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四面环山,地形险要,为华北地区的天然堡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自此西进可觊觎西安和延安,东进可直下河北及平津地区,南下可逐鹿中原,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具体到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固守山西,从战略态势上能使河北省境内的日军感受到来自侧背的严重威胁,并牵制其进一步南侵".[1]

  日军为解除沿平汉铁路南下的侧背之忧,须得攻占山西,中国为确保此一战略要地,也须全力防守山西。这样,中日双方军队围绕山西的攻与守展开了太原会战。

  1937 年 10 月 1 日,日军参谋本部下达了攻占山西太原的作战命令。参加太原会战的日军部队为: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的4个半旅;日军第五、二十师团及第一〇八、一〇九师团各一部和伪满军一师。日军作战计划为: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及第五师团进攻太原北部门户忻口,第二十师团等部在占领平汉线上的石家庄后,转向进攻太原东部门户娘子关,从北、东两个方向夹击中国军队,一举攻占太原。

  针对日军的部署,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决定在忻口地区与日军进行决战,为此,中国第二战区在忻口集中了中央军、晋军、八路军等约 13 万的作战部队。另外,中国第二战区还将孙连仲的第二十六路军、冯钦哉的第二十七路军及曾万钟的第三军部署于娘子关一带,以确保太原东部门户的安全。

  1937 年 10 月 2 日以后,忻口及娘子关的中国军队先后与日军展开激战,此时第二战区给八路军分配的作战任务为"对增援之敌,负责阻击,对退却之敌,相机歼灭",[2]即在日军的侧翼与后方打击与钳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国军的阵地防御,以阻滞日军向太原的进攻。

  八路军接受上述任务后,令第一二九师一部在忻口战场侧击日军,令其主力"向娘子关东南及以南之敌侧后挺进,积极寻机歼敌".[3]

  第一二九师受命后,积极行动,忻口战场的第七六九团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炸毁日军飞机24 架,主力于 10 月 20 日至 28 日,连续在正太线附近的长生口、七亘村等地袭击、伏击、阻击日军,给日军以猛烈打击。10 月 30 日,第七六九团归建后,第一二九师集中全师主力于11 月 2 日至 7 日在黄崖底、广阳等地连续伏击日军,给日军以较大的杀伤。这样,在太原会战中,第一二九师较好地完成了第二战区及八路军总部所交付的作战任务。

  从抗战爆发至 1937 年 11 月 8 日太原失守,山西战场是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此时投入山西战场的第一二九师的作战任务为配合国军的正面防御,在敌后侧击日军,目的在于减少国军与日军作战的压力,阻滞日军对太原的进攻。太原会战中,中日双方投入数十万的兵力对山西进行激烈争夺,装备精良的日军在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指导下以重兵对山西进行猛烈攻击,此种形势下,装备简陋的八路军如果以数十人或数百人的游击战来完成阻滞日军进攻的任务,显然是不可能的。为完成第二战区及八路军总部分配的任务,需要兵力集中使用而不是分散游击。事实上,第一二九师采用的也是集中使用兵力的形式。例如,11 月 7 日,第一二九师主力与第一一五师主力联合阻击日军第二十师团,无可辩驳地属于集中兵力进行战斗。其它的战斗,虽然有时担任直接突击任务的部队人数较少,但是突击部队实施攻击时"必须有强大的预备队做掩护,以免自己的翼侧和背后遭到前来支援运输队的部队的袭击".

  因此,伏击、袭击日军的战斗,不管是夜袭阳明堡机场,还是七亘村伏击,突击部队的周边均有人数较多的支援及预备部队。因此,从完成作战任务来讲,客观上也需要第一二九师采用运动战的作战形式。

  (二)抗战之初运动战更符合国共合作抗日的政治需要

  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工具,战争从属于政治,故确定战争主要路线和指导战争的最高观点不能是别的,只能是政治观点。战争与政治的这种关系要求抗日战争须服从中日两国的政治要求。具体来讲,在抗日战争中,日本的政治目标为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中国的政治诉求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挽救民族和国家于危亡。

  抗战之初,中日两国力量对比悬殊,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着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1]

  另外,抗战之前,中国各派政治势力进行了数十年内战,消耗了许多国家力量,这是全面抗战前国内的政治局面。

  在上述严竣的形势面前,中国要想求得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唯有国内各派政治力量放弃政争,紧密团结,与入侵的强敌日本进行殊死相搏,才有希望避免亡国灭种的悲剧发生。为此,中国共产党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2]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当时中国执政的国民党当局及地方的各实力派等接受了中共的上述主张,"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到处要求行动的统一,并且到处组织了这类统一救亡的组织".[3]

  抗战之初,日军在速战速决作战方针指导下对中国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在此险恶的形势下,中国各派政治力量首先要做的就是牢固地加强内部的团结,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政治利益,同时也符合中国各政治派别的利益,如果日本灭亡中国,则中国各方政治势力也势必会被日本逐一消灭。中国当时这种最大的政治利益与中国各方政治势力的各自利益都要求中国各种政治军事力量,尤其是国共两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事实上,抗战之初国共双方对日作战的配合是比较好的,尤其是晋北的忻口战役,更是国共两军"联合作战的范例".[4]

  抗战之初,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山西正面战场上抵挡日军进攻的国军伤亡很大,压力也很大,迫切需要八路军有力的支援,如果此时八路军分散兵力,采取数百人规模的游击战术,则不会完成阻滞日军进攻的作战任务,对国军正面防御的配合作用也会下降,这势必会影响刚刚建立的合作关系。因此,根据战争服从政治的原则,政治因素要求参与太原会战的八路军采取集中较大兵力进行运动战的作战方式。

  (三)采用运动战是对此前反"围剿"和长征期间红军作战习惯的沿袭

  众所周知,抗战之前,在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期间,红军所采用的作战方式比较多的是运动战。经过较长时间地使用,广大指战员心理上已经比较习惯于打运动战。此外,抗战之初,一些指战员由于抗日心切,加以对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认识不足,因而存有与日军打大仗,急于消灭日军有生力量,将日军尽快赶出国门的想法。

  抗战之初,毛泽东即认识到这场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但让人们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向游击战转变,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力主"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但部分红军将领主张打运动战。太原沦陷后,随着与日军作战经验的积累与战场的实际需求,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心理上逐渐适应了游击战的作战方式,在实际战斗中也逐渐实现了由运动战向游击战的成功转换。

  三、抗战之初第一二九师含有游击成分的运动战所起的历史作用

  抗战之初,第一二九师采用了含有游击成分的运动战的作战方式,这种作战方式符合当时战场的实际需求,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首先,第一二九师运用此种作战方式较好地完成了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阵地防御的任务,并为维护和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抗战之初,忻口战役激战正酣之际,日军凭借其制空权,连续对国民党阵地上的守军狂轰滥炸。由于日空军的轰炸,每日国军的伤亡都在千余人以上,这对国军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第一二九师夜袭阳明堡机场,炸毁机场上的日军飞机,破坏了日军空中突击力量,极大地鼓舞了国民党守军的士气,起到了暂时稳定晋北战局的作用。第一二九师从 1937 年 10月 20 日至 11 月 8 日在七亘村、黄崖底等地对西进日军的连续袭击、伏击、阻击,歼敌千余人,打乱了日军迂回前进的计划,救出了被围困于娘子关旧关的国民党曾万钟的部队,迟滞日军第二十、一〇九师团西犯行动达一周之久,掩护了娘子关地区国军的安全撤退。第一二九师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任务的较好完成,使山西战场国民党军队中的卫立煌、曾万钟等部认识到八路军是一支不容小觑的重要抗日力量,并与之建立了较为融洽的合作抗日关系。这种良好局面的形成,不仅使得在全面抗战之初国共双方的统一战线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亦为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维护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为此后第一二九师实施敌后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及创建晋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开辟、坚持、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坚持敌后游击斗争的关键在于能否取得当地群众的支持。在第一二九师进入山西初期,当地的人民群众对其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和认识,许多群众甚至把他们等同于国民党军队。第一二九师对日军作战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与国军从防守地区连续的溃败所形成的正反对比,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信心,使他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从亲身体会中认识到共产党、八路军是他们的依靠,这对第一二九师在太原失陷以后,分散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总之,第一二九师自 1937 年 9 月 30 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至 1937 年 11 月初这一短暂时间内,为配合国民党军队阻击日军对山西的进犯,其作战方式采用的是独立自主的含有游击成分的运动战,而非人们一般认为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日军进攻山西等地、敌后战场正式形成之前,第一二九师在运动战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这些胜利为第一二九师随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