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理论论文

敌后游击战争在山西的形成与发展(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6 共7634字

  山西是全国最早贯彻和实践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战略的省区。还在抗战全面爆发前的 1937年初,党与山西当局建立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时起,中共山西党的公开系统就与中共山西工委密切配合,通过牺盟会等阎锡山的官办团体,脚踏实地地发动和组织群众,大力发展牺盟组织和牺盟会员,积极培训抗日骨干,着力恢复发展党的组织,重视在阎军和各国民兵军官教导团中壮大党的力量,从而吸引了本省以及全国 20 多个省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汇集太原,使山西的抗日救亡运动率先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并一时成为华北抗日救亡的中心。这是以后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战略能够在山西得到最早贯彻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基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山西很快形成国共两党两军团结抗战的特殊局面,这为党在山西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在此间实行的局部展开中,八路军总部和各师均先期派出地方工作团、队,分赴晋西北、晋东北和晋西南、晋东南部分地区,与当地党组织以及牺盟会、动委会等一起,加紧发动、组织群众,使这些地方各界爱国民众的抗日热情日趋高涨,抗日团体和抗日武装开始渐次建立。

  太原沦陷之后,在全国处于"片面抗战已无力支持,全面抗战还没有到来"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对山西全面抗战的兴起期于厚望,明确提出八路军在山西要大力发动群众,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力争使全省大多数乡村化为游击根据地等系列任务,"用以影响全国"",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为此,八路军三师主力将大部分兵力在此后一个时期内化整为零,立即在山西四区实行全方位的战略展开,同各地党组织、抗日政权、统一战线机构、党掌握的抗日官办团体等协力同心,创造性地运用与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和政治、经济措施,展开更广泛、深入的动员、组织、训练和武装民众工作。民族觉悟和抗日积极性不断提高的山西各界爱国群众积极参加各种抗日组织和抗日工作,踊跃参军,直赴战场,配合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勇敢反抗日军的侵略,使全省群众性的抗日运动和抗日斗争如风起浪涌蓬勃开展起来,人民抗日团体和抗日武装似雨后春笋快速成长起来,也因此,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战略伴随着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成功开辟和游击战争的胜利开展,首先在山西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良好的实践。

  "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组织和武装起来的民众,是人民军队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靠山,军队和民众的紧密结合,是战胜强敌的根本条件。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之所以最早建立,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之所以最先广泛而胜利地开展,正是源于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思想的卓有成效的贯彻与实践,源于人民群众的深入动员、广泛组织和他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毛泽东 1938 年 2 月在接受合众社记者的采访时就曾明确指出:八路军现在晋察冀、晋冀豫、晋西北、晋西南四区进行的广大的游击战并取得很多大小的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地区拥有数千万坚决抗日的民众,他们"都与军队密切结合者",而军队也"都与地方人民有密切的联系".他据此满怀信心地强调,我们"只要到处采取这种办法,敌人是无法灭亡中国的。这是将来举行反攻收复失地的有力基础之一".叶剑英在论及此前山西的战局时也指出:"敌人既占领太原,本来可以乘胜直扑风陵渡,截断陇海交通,可是山西战局已发生严重的变化了。这个变化最显着的事实,便是山西民众运动的勃兴和游击战争在敌人后方的发展,与正规军作战有机地结合,使敌人感觉到继续深入的困难".这更早地说明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战略在山西贯彻与实践的显着效果,这个效果就是山西敌后广大人民群众对抗日游击战争的巨大支持。

  五、八路军自身和地方抗日游击武装、人民自卫武装首先在山西得到迅猛发展,为敌后游击战争的坚持和延扩提供了最早的力量支撑无论是创建抗日根据地,还是发动敌后游击战争,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和前提,是必须有不断壮大的、能够担当和完成抗日战略任务的武装力量。

  入晋之初,八路军开赴前线的三个师总共只有3.2 万人,且武器装备极为低劣落后;党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游击武装和人民自卫武装基本尚未开始发动与组织。因此,毛泽东、党中央在部署八路军三师主力分兵挺进山西四区、开始实行战略展开伊始,就高度重视八路军自身和地方各级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反复强调要"发挥独立自主精神","放手发动人民","收编溃军,购买枪支,筹集军饷,实行自给,扩大部队",并要求以"组织民众武装为第一义".据此,八路军各部在开辟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先后派出大批工作团、队,与山西各级党组织、牺盟会、动委会、抗日群众团体和新军紧密配合,展开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工作,很快在全省掀起了群众性的参加八路军、组织游击队和自卫队的迅猛浪潮。"工人、农民、青年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参加抗日武装,每一个城镇和乡村都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事迹",这种情景是当时山西的真实写照。

  而成成中学师生整体参加和组成抗日游击队,五台山 400 多僧众成立抗日自卫队、60 人参加抗日正规军,则深度体现了山西各行各界人民炽热的爱国情怀。到 1938 年初短短几个月时间,八路军 3 个师主力就扩大到近 10 万人。与此同时,各地抗日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也得到了猛烈发展,全省各县几乎都成立了少则一二百人,多则逾千人的抗日游击队。其中晋西北,仅战动总会系统,至1938 年 3 月,就组建起基干游击队 25 支 2.1 万余人,县、区地方游击队 1.2 万余人,乡村自卫队 6.5 万余人。这些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既是当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保乡卫土的基干力量,又是八路军主力部队的主要兵源和后备力量。"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曾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戎子和的这句话,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当时山西包括冀西、豫北地区人民踊跃参军抗日的真实情况,以及山西在八路军发展壮大初期的重要作用。八路军各部抗战初期在山西的迅速壮大和山西地方武装、人民武装的大量发展,是当时以山西为中心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很快形成、敌后游击战争能够在山西广泛开展,并进而向整个华北及更广大地区延扩并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党的军事战略转变成功在山西实现,为敌后游击战争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本保证要贯彻党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真正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首先就必须实现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即"必须把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转变为游击军(说的是分散使用,不是说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和游击战,才能同敌情和任务相符合".也就是说转变八路军改编之前 10 年红军时期的作战方式和兵力使用方式,变国内正规战争为抗日游击战争,变集中作战的正规军为分散作战的游击军。毛泽东从抗战全面爆发特别是洛川会议之后,就着力推动党的军事战略方针的确定、贯彻和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认为"这一转变关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

  从入晋参战之初,在毛泽东、党中央的强力推动和总部的具体部署下,八路军各师主力即开始在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所进行的一系列游击战中,有计划、有意识地改变作战方式和用兵方式,积极主动地适应新敌情、新任务,逐步向游击战和游击军转变。太原失守后,随着正面战场的溃败和游击战争进入主导地位,八路军各部在各自实施战略展开的晋察冀、晋冀豫、晋西北、晋西南地区,坚决、全面、自觉地贯彻党的军事战略方针,分遣大部分兵力组成若干游击支队和更多的工作团、队,一面放手发动群众,组织和壮大抗日武装,全力创建抗日根据地,一面或相机分散、或适当集中,机动灵活、独立自主地广泛开展对敌游击战争,真正使过去的正规军转变成了游击军,运动战转变成了游击战。尤其是 1937 年冬到 1938 年春夏各根据地在粉碎日军集中重兵发动的多次多路围攻中,更是集中与分散灵活运用,主力和游击支队、地方武装密切配合,进一步显示了党的军事战略的成功转变。

  第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后来在回忆 1938 年春晋西北根据地军民的反敌五路围攻时,就明确指出:这次反围攻作战的胜利,标志着"一二○师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运动战向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转变".党的军事战略转变在山西的成功实现,是随后敌后游击战争在华北以至全国更广阔的地区胜利开展与延扩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