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理论论文

秦赵长平之战的真相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6 共3200字
标题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一场着名战役:赵括纸上谈兵、秦军杀俘40万,等等,似乎把赵军惨败、赵将遗臭办成了历史铁案。难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成果就是这样一个下场吗?要知道,整个冷兵器战争时代,战马的作用不亚于坦克,骑兵部队绝对是当时闪击的主角和中坚。长平之战,赵军败给秦军,就好似火枪大炮败给了大刀长矛,还败得如此惨烈,怎叫人不疑窦重生?

  为何赵括勇死而不能避其名臭?

  对于相信"天命观"的古人来讲,杀俘不祥深入人心。中外历史上大规模杀俘事件并不多见,战国时秦军长平杀俘40万,楚汉时项羽坑杀秦军20万,是杀俘人数最多的两次事件。项羽杀秦军全部战俘独留三员秦将,他们投降项羽苟且偷生;而赵将赵括与官兵同生共死,率军顽强地同秦军战斗了49个日夜,并身先士卒,率领赵兵冲击秦军。

  秦军万弩齐发,赵括身中数十箭,犹呼向前,力战而死。真实的赵括并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碌碌无用之辈,赵括的父亲赵奢战功赫赫,赵奢的军功章里绝对有赵括的一半。公元前280年,赵括随父亲攻打齐国,用释放俘虏、往城里抛粮食的办法,在一个月之内,拿下由最擅长守城的墨家弟子把守的麦丘城;公元前270年,赵括向父亲献策,用暗中挑拨的办法,击溃从韩国借道的秦军。长平之战开始时,与赵军主将廉颇对垒的秦军统帅是王龁,赵括来了以后,秦王才换上白起,王龁改作白起的副手。

  三员秦将和赵括相比,谁更该遗臭万年?

  商鞅变法后,秦军在战斗中都是腰间挂满敌军头颅,以待战后求功求爵;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生灵涂炭,攻占赵国都城后屠城以泄当年做人质之愤,秦国何来仁慈可言?可是,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却释放了200多名尚未成年的赵军士兵。原来,这并非秦军出于仁慈的善举,而是让他们回去后散布恐惧,涣散赵国人心。

  长平一役,赵国已是举全国之力,否则这些尚未成年的士兵也不会上战场。赵国精锐尽失,秦国何来多此一举呢?原来,长平之战后的赵将李牧,依旧让秦军头痛不已,军事上无法击垮,不得不采用反间计,借赵王之手,杀死了这个心腹大患。

  究其原因只有一个,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

  秦国并非完胜,赵国并非完败秦赵两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强国,但两国的实力对比,绝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秦国是从春秋以来一直屹立的大国,坐拥富庶的八百里秦川,经过商鞅变法之后,从经济到政治再到军事,实力有了巨大的提升,经过不断的扩张,在长平之战之前,拥有了大量战略要地,特别是取得渭水、黄河、洛水的航运船后,粮草可以轻易运到中原作战各区域。赵国虽是此时七雄中的老二,但毕竟是春秋三家分晋-曾经晋国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国土面积、经济实力都无法和曾经的晋国相提并论。因此,长平之战绝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较量,秦强赵弱且实力悬殊是不争的事实。

  赵国采用以逸待劳的打消耗战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任用廉颇为将,在邯郸地区集结40万名训练有素的将士,运用秦军劳师袭远、粮食运输成本高的劣势与秦军对峙3年。但是,毕竟秦赵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赵军要供应作战及其他各类人员近50万人长达数年的供应绝不是一个小问题。虽然齐国和楚国等国做出援助的承诺,但事实上,这两个国家并不愿意看到离自己更近的赵国因击败秦军而强大,于是背信弃义,没有提供物资援助。赵国不得已撤换了坚壁不出的廉颇,赵括的主动出击也是迫不得已。

  主动出击的过程是惨烈的,结果是赵军主将赵括战死,赵军全军覆没。40万赵军被坑杀的说法,和历史将赵括定义为只会纸上谈兵如出一辙。事实上,40万赵军绝不可能坐以待毙,等着秦军过来活埋,这40万人中的大部分是战死的,秦军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人数绝对不少。迄今为止,在古战场长平地区还能挖掘出成千上万具遗骸,这些遗骸有赵军的,也有秦军的。赵国最终灭亡而秦统一六国,让赵国丧失了历史话语权,秦军为遮其丑必然会夸大战果。

  赵军损失40万将士看似败了,但当时都城邯郸可能被围、国家可能灭亡的危险却消除了。长平之战后,秦国不仅没能乘胜灭掉赵国,反而数次被其余五国痛击,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20多年之后才恢复元气。战争毕竟不只是战场上武器的较量,而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实力的较量。赵国只是曾经可以和秦国平起平坐、结为秦晋之好的晋国的三分之一,秦国的商 鞅 变法取得了全面成功,赵国只是军事改革一支独秀。

  最关键的是,赵国处于"老二"效应的尴尬之中,其余五国对赵国的忌惮更胜于秦国。试想,如果齐楚两国在长平之战中能给予赵军粮草支持,哪怕在秦赵对峙的白热阶段有一国出兵击秦的话,被坑杀的可能就是秦军而不是赵军。六国如果能利用长平之战的战果齐心协力,乘胜追击,秦国全面溃败并非不可能。这样的机会在长平之战以前有很多次,但长平之战却是最后一次,六国丧失了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长平之战的结果让赵国和其余东方五国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要不是赵王冤杀了李牧,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还会延后。由此不难看出,长平之战,秦国非但没有达到战略目的反而元气大伤,秦国并非完胜,赵国并非完败。

  富国强军统一才能持久全胜综上所述,秦赵长平之战并非是通常认为的赵国惨败,赵国在强大于自己数倍而又遭受盟国背弃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战绩,的确不易,这主要得益于赵武灵王时期成功的军事改革。没有这场军事改革,在地势上充当燕国军事肉盾的赵国,在战国后期的命运不会比燕国和韩国强多少,绝不会成为比楚国更令秦国头痛的对手。可以说,赵国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至少迟滞了半个世纪。然而,这场军事变革终究未能改变赵被秦灭的命运,长平之战赵军先进的骑兵在和秦国传统步兵的较量中也没能取得压倒性胜利。抛开战术层面的地形论不讲,从战略层面来看,秦兴赵亡命运的注定向历史昭示,仅仅靠军事改革的成功很难取得持久的全胜。

  战争不单单是军事实力的比拼,更是政治的继续,是经济、文化、外交等综合实力的较量。仅仅依靠军事改革的成功,仅仅依靠军事实力的壮大,可以胜得了一时,但无法赢得万世。不仅长平之战隐晦地证明了这一点,希特勒的德军装甲部队闪击欧洲最终败北,美国在二战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中留下至今难以收拾的烂摊子,都反复印证了这一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变法变革时期,变者强,不变者亡,全变者强,部分变者亡。变革的深度、广度、力度决定着一个诸侯国的生死存亡。战国时剩下的七个国家都是因变革而延续下来,但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全方位的,不仅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未能挽救危局涉及经济、政治、军事,而且涉及外交、文化等各领域,秦国的胜利不仅仅只是军事的胜利。长平之战,秦国虽然劳师袭远,粮草运输成本远远高于赵国,但消耗战中赵国的粮草依旧耗不起,这与秦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手有丰厚的余粮不无关系。赵国自己粮草不够,又得不到齐国和楚国的援助,这和秦国外交文化改革的胜利密切相关。赵国只是军事改革一枝独秀,建立骑兵走在了当时新军事变革的潮头,而其经济上没有起色,政治外交上和其他五国一样狭隘短视,不断错失良机,几乎将军事改革成果抵消干净,难以改变最终覆亡的命运,40万精锐赵军和将领赵括浴血奋战,战果不凡,最终却沦为坐以待毙的坑杀和纸上谈兵的笑柄,可悲可叹。

  历史是一面镜子,全面深刻看待这段历史评价这次战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展望未来。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步入深水区,到了攻坚克难只剩硬骨头可啃的关键阶段。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在取得快速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各领域的挑战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必须坚持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道路,把深化国防军队改革有机融入到整个改革大局中去,既为全面改革保驾护航、持续给力,又要搞好军民融合,充分借鉴吸取各行业、各领域改革的成果,在提高综合实力的基础上让军事实力更高、更尖、更强、更持久。

  只有如此,当代的军人才能真正主宰将来的战场,历史才能铸就我们新的辉煌篇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