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特种兵论文第八篇:伊拉克战争中美特种部队情报支援经验与教训
摘要:伊拉克战争, 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战争中, 美军实施的情报支援体现了信息化条件下情报支援的新发展。其特点是“:向后伸手”成为情报支援新模式, 以敌领导层为情报活动首选对象, 大规模特种部队担负情报支援重任, 大量使用新式情报装备。其经验是:注重情报信息的“超前储备”, 强调情报支援的“全源”性, 情报支援与电子战密切配合, 广泛开展国际情报合作, 利用当地人员获取情报。其教训是:情报技术存在缺陷, 情报分析存在失误, 情报预测依靠巫术, 情报人员缺乏任务区语言文化背景。
关键词:美军; 伊拉克战争; 情报支援;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U.S. Military's Intelligence Support in the Iraq War
SUN Zhongmin LI Wei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和新的作战理论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 情报支援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使情报支援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伊拉克战争, 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战争中美军实施的情报支援, 体现了信息化条件下情报支援的新发展。因此, 深入研究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情报支援, 对于缺乏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实践的我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情报支援的特点
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实施的情报支援, 在活动模式、活动对象、活动主体和使用装备上, 都有其特点。
(一) “向后伸手”成为情报支援新模式
在以往的战争中, 情报人员在敌国无孔不入, 千方百计地搜集情报, 情报都是“向前伸手”, 即情报更多的是从前方战区获得。然而, 随着美军情报、监视与侦察能力的提高, 在伊拉克战争中, 情报“向后伸手”成为一种新模式。
“向后伸手”, 即一线作战部队直接从数据库或美国本土的情报专家那里接收情报, 监视与侦察 (ISR) 数据。技术的进步使前后方的情报联系所需时间更短, 后方庞大的情报资源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支援前方部队, 情报分析专家和一线部队可以更直接地进行情报交流, 这使得前方部队开始从后方获取所需要的情报, “向后伸手”情报支援模式也得以实现。据统计, 伊拉克战争期间, 驻扎在美国本土的情报部门共向伊拉克前线发送了三万多份优质的情报报告, 通过这些数据, 美军确认了伊拉克一千多个重要目标。美国空军作战司令部情报主任凯尔文·科波克准将曾指出:“‘向后伸手’行动在伊拉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采用“向后伸手”情报支援模式具有许多优势。一是不向海外派出情报分析人员, 可以节约大量经费。二是使情报人员免受舟车劳顿之苦。借助“向后伸手”模式, 情报人员在美国本土就可以对伊拉克境内潜在目标进行实时分析, 而部署到伊拉克的美军都配备了便携式电脑, 可以通过卫星直接从美国本土的情报数据库和国内情报专家们那里查收情报。让情报人员留在安全的本土, 通过先进的技术使情报传送实现无缝链接。
(二) 以敌领导层为情报活动的首选对象
以往的战争情报活动的重心不一定放在敌国领导层上。而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情报活动的首要目标却直指萨达姆政权高层。情报活动始终紧紧围绕伊拉克的领导层展开, 成为美军情报支援的一个鲜明特点。
美军把伊拉克领导层作为情报活动的首选对象,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这是由美国的战争目标所决定的。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目的便是推翻萨达姆政权, 因而美军认为, 战争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斩首”, 即通过消灭敌方领导人直接瓦解其政权, 美军情报工作是直接为其作战目的服务的。因此, 情报活动首先围绕伊拉克领导层展开。另一方面, 把伊拉克领导层作为情报活动的首选对象, 是“震慑理论”引入战争的客观结果。“震慑理论”是由哈兰·厄尔曼等人创立的, 在伊拉克战争一开始就引入实战, “震慑”的核心就是迅速制敌。而最能令伊拉克快速瓦解的, 莫过于直接消灭其国家首脑、政府高官和军队高级将领。因此, 美军情报活动的对象直指这些目标。
美军在此次战争中, 选定伊拉克领导层作为情报活动的重中之重, 起到了实际效果。不仅为几次“斩首行动”提供了情报, 而且把精确打击的重点目标始终锁定在伊方政府首脑、高官和军队高级将领上。通过“斩首”及“震慑”行动, 多次使伊方领导层身陷险境, 并最终抓获或击毙包括萨达姆在内的大部分伊拉克领导层成员, 对伊军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慑。
(三) 大规模特种部队担负情报支援重任
特种部队在传统的战争中尽管也担负一定的情报任务, 但一般来说规模都比较小。而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所投入的特种部队人数是历次局部战争中最多的一次。特种部队不仅规模庞大, 而且在开展特种作战的同时还担负了重要的情报支援任务, 在战争全程始终进行各种隐蔽的情报活动, 遂行的任务涵盖战场侦察情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充分显示了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美军情报支援的特色。
担负情报支援任务的特种部队规模大。美军于战前和战中源源不断地派遣了大量的特种部队人员潜入伊拉克境内, 几乎将其陆、海、空三军的精锐特种部队全部派上了战场, 人数多达一万人左右, 相当于海湾战争时的两倍, 包括陆军“绿色贝雷帽”“三角洲”突击队和海军“海豹”突击队等多支特种部队。伊拉克战争成为美军在历次局部战争中投入特种部队人数最多的一次战争。
特种部队担负的情报支援任务重。主要包括: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飞毛腿导弹发射器, 摸清伊高级官员的住所, 跟踪萨达姆及其他伊高级官员的活动, 以及搜集伊军防御部署情况, 包括伊军火炮、导弹阵地、指挥通信中心等方面的情报等。
大规模特种部队担负情报重任, 对美军军事行动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 战前对伊拉克军队的监视、为美军飞机进行地面侦察作目标指示、为第一次“斩首行动”提供情报等, 都为美军的作战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又如, 为了抓捕萨达姆, 由“三角洲”突击队的特种兵组建的121特种部队, 动用了最先进的侦察仪器, 在萨达姆有可能藏身的敏感地段布放了大量的声光传感器, 最终配合第4机步师成功抓获了萨达姆。
(四) 大量使用新式情报装备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 美军把大量的新式情报装备都投入伊拉克战场。美军使用的新式情报装备数量之多、技术性能之高、应用范围之广, 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战争。
首次投入使用的情报装备数量大。美军首次投入使用的情报装备, 包括部分新型无人机、21世纪旅和旅以下战场指挥系统 (FBCB2) 上的定位导航报告系统装置、“剑”式军用机器人、“城市勇士”无人地面侦察车, 以及一些新式特种情报装备等。例如, 美军广泛装备了FBCB2系统。其中, 陆军在“蜂雀”和“布雷德利”战车、“艾布拉姆斯”坦克和直升机平台上装有8000套;海军陆战队也装备了100多套系统。
新式情报装备具有良好的战术技术性能。如“龙眼”, 是一种小型、全自动、可返回的手持式发射无人机, 主要为战场上小分队提供情报, 并探测危险情况, 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连一级的陆战队指挥官可通过“龙眼”对敌军进行探测和识别, 以决定是与其交战还是回避。这样, 就减少了派出人员进行侦察可能遇到的风险。
特种部队所装备的新式情报装备, 提高了特种部队的情报支援能力, 提升了美军空袭的效率。一位为特种部队小组协调空袭行动的美国官员曾说, “从最初接到伊拉克北部库尔德的控制区要求援助的消息, 到第一批炸弹落下, 通常只有10分钟”。另外, 大量使用新式情报装备, 也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例如, 无人机在较恶劣的气象条件下, 也能有效突入危险地区并长时间实施监视与侦察, 但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符合美军极力推崇的战争“零伤亡”原则。
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情报支援的经验
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充分运用其先进的情报系统, 对战场实现了全方位立体侦察和监控, 表现出全面的情报优势, 有许多成功经验。
(一) 注重情报信息的“超前储备”, 极大提高了情报支援能力
情报信息的“超前储备”, 就是美国在确定对伊拉克开战前, 对伊拉克的各种情报信息不间断地进行搜集并储备的活动。早在海湾战争结束不久, 美国就开始针对伊拉克开展情报准备工作。美军注重情报信息的“超前储备”, 极大提高了其情报支援能力, 为战争爆发后的情报支援打下了坚实基础。
美军进行情报信息“超前储备”,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并利用一切机会, 使用人力搜集情报。例如, 美军通过联合国上百次的武器核查, 派遣间谍进入伊拉克, 通过实地侦察, 基本摸清了伊拉克现有的武器装备情况, 积累了伊方总统府、指挥机构、地下设施等大量关键目标的情报资料。二是利用卫星、飞机、无线电侦听等各种技术手段搜集情报。三是建立情报数据库, 对各种情报目标进行分类整理。美军很早就建立了对伊作战情报数据库, 将伊拉克的所有战略、战役级固定目标和大部分战术级固定目标, 以及伊军部署情况均输入数据库。这些目标数据, 不仅被美军情报和作战部门分门别类, 还按其重要程度进行了等级划分。
通过对情报信息的“超前储备”, 使美军能够未雨绸缪, 做到有备而无患。在掌握伊拉克几乎所有重要目标的基础上, 美军对这些目标不断实施跟踪监视, 弄清其变换的位置及规律, 当战争临近或即将作战时, 只需在平时基础上进一步核实其变化情况即可。因而大大减少了战时情报搜集的工作量。同时, 还可以比照和验证战时所得的各种情报, 使情报的准确性更高。
(二) 强调情报支援的“全源”性, 使多种手段、门类获取的情报相互补充
情报支援的“全源”性, 是指由空间、空中、地面、海上、水下等各种侦察手段相结合, 图像、信号、人力、测量与特征、公开来源、技术、反情报等多种情报门类相补充的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的立体情报侦察网络。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在伊拉克密织了一张滴水不漏的“全源”情报网, 各种情报相互补充和佐证, 确保情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使战场变得“单向透明”。
美军情报支援的“全源”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报手段齐全, 二是情报门类齐全。其中, 情报门类的齐全, 不仅表现在整个情报力量的门类是齐全的 (包括图像、信号、人力、测量与特征、公开来源等) , 而且一个小的情报单位的门类相对来说也是齐全的。例如, 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军在位于科威特的康曼多营地组建了一个作战情报中心, 就是一个“全源”情报合成中心, 所提供的情报包括信号情报、测量与特征情报、人力情报等。
美军强调情报支援的“全源”性, 多方汇总情报, 使多种手段、门类获取的情报互相补充, 效果显著。美军分布在世界各地有三十多个情报中心, 技术人员多达三万人, 他们日夜不停地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的情报, 实现对战区的全方位覆盖。不仅情报搜集全面, 而且经过相互印证和相互补充后, 情报更加准确真实, 从而有力支援了美军的军事行动。
(三) 情报支援与电子战密切结合, 保护重要情报来源渠道
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 美军都首先对敌国展开大规模的电子战, 从而达到破坏其电子设施、瘫痪其指挥通信系统的目的。然而, 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并没有单纯为了电子战而进行电子战, 而是充分考虑到情报支援的需要。即没有一味通过大规模电子战对伊拉克的指挥通信设施进行破坏, 从而保留了伊拉克的通信联络和指挥控制系统, 以便从中获取伊方内部传递的各种情报信息。
在伊拉克战争中, 本来美军的电子战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要想破坏伊拉克的指挥通信系统轻而易举, 但美军没有这样做, 而是尽量保持伊拉克的指挥通信系统基本畅通。例如, 伊拉克新闻部长穆罕默德·赛义德·萨哈夫能在战争期间频繁地在电视上露面, 利用电视传媒公布伊军“战果”, 以鼓舞伊军士气。美军通过这种方式, 保留了美军获取情报的渠道, 起到很好的实际效果。伊拉克的通信系统设施和指挥控制系统保持畅通, 美军可以通过截听电子信号、电视信号, 从伊拉克的通信系统、电视和广播信息中, 获取伊拉克政府首脑的活动情况和每轮空袭效能等情报, 从而确定伊军高官的位置, 以便实施精确打击。
(四) 广泛开展国际情报合作, 拓宽视野、各取所需
在伊拉克战争中, 为了有效开展情报支援, 美国加大了国际情报合作力度, 采取了多项合作措施, 拓宽了视野, 拓展了情报渠道, 使美军能够取得自身需要的有价值情报。
美国开展的国际情报合作, 参与国家多, 涉及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日本、以色列等许多国家;合作内容广泛, 涉及情报搜集、情报分析和情报分享等多方面内容;合作措施多样, 既有建立情报协作联盟, 也有签订情报分享协议等。
通过国际情报合作, 美国集中各国的情报资源和情报能力来搜集情报, 不仅使美军的情报来源更广、内容更丰富、更加全面细致, 而且便于各种情报的相互比较和相互佐证, 极大提高了情报的准确性, 从而为美军提供了强有力的情报支援。
(五) 利用当地人员获取情报
美军在伊拉克开展大量的情报活动, 获得了许多重要情报。有相当一部分价值较高的情报是利用当地人员获取的。比如, 抓获萨达姆所依靠的准确情报。
美军利用当地人员来获取情报,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利用伊拉克反对派获取情报。美国早在2002年11月便派遣间谍带着数百万美元巨款秘密进入伊拉克, 与伊拉克一些反对派部族的酋长接触, 游说他们站到美国一边, 希望得到伊拉克军方的情报甚至反对派直接的军事支持。二是利用伊拉克移民获取情报。美国的中情局盛情邀请伊拉克移民“座谈”, 许以“绿卡”诱惑, 从他们无意识的谈话中, 套取对美国有价值的有关伊拉克的情报。正如后来美军一份绝密报告中所承认的那样:“一些前伊拉克军人移民为美国提供了伊军作战行动和作战能力的绝对内幕, 这是再先进的间谍卫星和间谍技术都无法搞到的。”三是花重金收买“线人”获取情报。美国情报部门非常重视用重金把伊拉克当地人发展为“线人”, 利用其为己方服务。例如, 在获得萨达姆藏身在提克里特以南16公里的达瓦尔镇的重要情报后, 美军当即派出“线人”对达瓦尔镇展开密集侦察。一名库尔德人不但提供了萨达姆躲藏在达瓦尔镇两座建筑物里的详细情报, 而且带来两张偷拍的可疑目标的照片。美军遂果断发起“红色黎明行动”, 最终将萨达姆抓获。
三、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情报支援的教训
虽然美军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了情报优势, 对军事行动给予有效支援。但是, 也暴露出情报活动的一些明显失误和不足。
(一) 情报技术存在缺陷
美军的情报技术在伊拉克战争中大显神通,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 这并不能掩盖情报技术存在的缺陷, 这些缺陷导致在情报支援的过程中出现了若干问题, 影响了美军情报支援的有效开展。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战术部队的图像情报不足。例如, 海军陆战队第1师因为没有建制内的TE6-E接口, 便没有得到及时的、高分辨率的国家图像情报支援。二是计算机带宽不足, 影响了情报的传递。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中央总部司令弗兰克斯在战后提出, 需要计算机有更大的容量或带宽。
(二) 情报分析存在失误
美军在情报分析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失误, 致使没有发挥情报支援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对美军的各项决策产生了误导, 使美军的多次军事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而且引发多起误伤事件, 严重影响了美军的士气。例如, 在伊拉克战争前夕, 中央情报局官员专程赴科威特多哈兵营, 向美军高级指挥官通报最新的情报结论:攻占伊拉克南部领土的美军士兵将会受到当地百姓的热情欢迎。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名参谋人员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那里遇到了整场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抵抗!”1
(三) 情报预测依靠巫术
情报预测, 是情报人员对情报资料研究整理后, 根据战争发展趋势, 对敌方未来行动、战略意图、军事部署等作出的超前性分析和判断。然而, 美军在情报预测上, 居然使用中央情报局的“巫师情报小组”寻找伊拉克核生化武器和萨达姆的藏身之处。据《华盛顿邮报》报道, 这个绝密的“巫师情报小组”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78年成立的, 由6名声称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和巫师组成, 被冠以“护栏火焰”“中心通道”“太阳裸奔者”和“星夜守门人”等稀奇古怪的代号。这种荒唐的做法, 使美军的情报机构受到外界的广泛批评和嘲讽。
(四) 情报人员缺乏任务区语言文化背景
情报人员对任务区语言文化背景的掌握, 是其能力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 缺乏任务区语言文化背景, 会给情报人员开展情报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伊拉克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 而美国是个英语国家。在伊拉克战争前, 美国学习阿拉伯语的人并不多。美军在战前曾征召了一些阿拉伯裔美国人入伍, 但远远不能满足整个伊拉克战场各项工作的需要。另外, 大部分情报人员对伊拉克文化不熟悉。由于美军情报人员中懂伊拉克地区语言及文化的人员数量较少, 致使一些情报工作很难开展, 从而影响了情报支援效果。
注释
1 洪堡:《中央情报局档案》, 324页,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点击查看>>军事理论特种兵论文(精选范文8篇)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