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后,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国受到的威胁显着减小,国防部为了降低国防开支,对现役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缩减,军队武器装备数量大大减少。但是,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要求,比如:在本土和近邻大规模作战机会大大减少,但远征作战机会有所增加,要求军队需要转型。而且维修体制的长期运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维修保障规模很大,在整个国防领域占有和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多;随着计算机在武器系统中的广泛应用,软件维护和保障越来越重要,消耗资源越来越多;维修保障系统机动性不好;装备维修花费大。因此,美军维修体制改革的理念,很早就在酝酿之中。
1 维修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
1996年,美陆军第一次提出“转型”,但是该理念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和推行。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军下决心继续推进军队改革,维修体制改革随之得到实质性进展。经过数年论证和研讨,2005年转型理念得到普遍认可。
2005年7月15日,对AR750-1《陆军装备维修政策》进行修订,提出贯彻执行两级维修政策,表明美军从四级维修向两级维修的维修体制转型已经迈出了实际改革的步伐。之后,美陆军野战手册、装备维修手册等也相继进行修订、调整,以使之操作程序适应两级维修作业体制。比如:
2011年出版ATTP 4-33《维修作业》,针对两级维修体制对维修机构、维修管理、修理用零部件等做出调整与规定,从而取代2004年FM 4-30.33中针对四级维修体制制订的维修任务与作业流程。
1996年出版的《联合构想2010》指出:更加有力的指挥与管理,更加先进的智能化操作,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指挥、作战、保护和后勤的传统职能 都 将 进 行 转 型。转 型 产 生 了 主 宰 机 动(dominant maneuver)、精 确 打 击 (precision en-gagement)、全 维 保 护 (full dimensional protec-tion)、聚焦后勤(focused logistics)等4个作战概念,将为美军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转型的早期想法中就有把后勤包括在内,但是作为转型理念而被搁置,故未真正得到落实和执行。
1997年3月,在 国 家 训 练 中 心 (nationaltraining center,NTC)进行了关于转型理念的第一个主要综合试验,然而,后勤转型理念既没有开展试验,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因为1998年以前一直没有开始关于后勤转型的认真研讨,整整经过了7年,人们才普遍接受转型。2001年9月11日之前,关于军事转型需求的认识存在已久,但直到“9·11”之后军队转型才开始得到实质性推进。冷 战 结 束,2大 主 要 威 胁 战 争 (majortheater war,MTW)构 想 被1-4-2-1构 想 取 代。
1-4-2-1构想要求美军能保护美国国内安全,能制止4大特定区域(4个特定区域指:欧洲、东北亚、东亚沿海和中东/西南亚)的侵略,遏制4大区域中2个区域的作战侵略,同时能够保证在后2个冲突中取得一个绝对性胜利。“9·11”悲剧,使得国防部进一步完善了1-4-2-1战略,美军越来越集中地部署于美国本土之上,兵力投送能力显得越来越关键,下决心在进行2场全球恐怖主义战争(global war on terrorism,GWOT)的同时继续推进军队转型。为了使军队变得行动敏捷、部署迅速、打击致命、支援持续,有必要对美国部队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冲突。为满足新部队及其伴随理论需要,后勤必须部署更易、保障规模更小,更加模块化、更加适合、更加灵活、更具费效比,维修体制改革也随之发展。
2003年,美陆军将两级维修作业体系在伊拉克战争中付诸实践,并验证了改革对于减少保障层次、提高部队部署能力的积极作用。
2 两级维修体制的形成
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陆军装备一直采用四级维修体制,即基层级维修(organization)、直接支援级(direct support,DS)维修、全般支援级(general support,GS)维修、基地级维修(depot)。
这种梯次配置的维修体制适合过去的线式战场,但造成维修负担大、维修资源浪费严重等。除四级维修体制自身存在的问题外,美军两级维修体制的形成还与武器装备信息化发展水平、高新维修技术广泛应用、维修方式转型、信息化维修系统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条件,客观上也促成了美军四级维修体制向两级维修体制的转变。
维修体制改革,是要使级别扁平化,贯彻落实“前方替换、后方修理”维修理念。为此,将原来的直接支援和全般支援级的工作分别安排到野战级维修(field maintenance,FM)和持续支援级维修(sustainment maintenance,SM)。野战维修由原来的操作人员/机组人员(设备操作人员与车辆机组人员)、分队和直接支援(DS)的维修职责组成。
持续支援维修,由原来的全般支援(GS)维修、基地级维修,以及陆军商品专用维修项目(army-wide program for commodity-unique mainte-nance)的维修职责组成(如图1所示)【图1】
野战级维修,也就是场内维修,修理设备并将之归还给操作人员或使用者。主要是在系统上或接近系统处作业,进行零部件更换、调整、校准、保养和故障诊断以及返回用户的工作。这些工作可能包括:大件替换,比如裂缝的外壳和(或)涡轮发动机、发电机、喷射/油泵等的更换;现场可更换单元(line replaceable units,LRU)可能通过更换/调整零部件修复,但主要是通过现场可更换模块(line replaceable module,LRM)的 更 换 进 行 修复。持续支援级维修,也就是场外维修,把设备和组件进行主要的修理,并将之归还给供给系统。
离开系统的修理和返回供应的工作组成,这些工作要求恢复零部件、组件和(或)最终产品系统达到相应标准。典型的两级维修活动比较,如表1所示。【表1】
两级维修与四级维修的维修级别划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四级维修是基于任务完成能力,进行维修等级划分;两级维修是瞄准装备战备完好性,进行维修任务分配。较四级维修体制来说,两级维修体制具有很多优点,比如:维修保障梯次排列减少;重复性修理工作大幅减少;撤退期间搬运处理工作大量减少;修理循环时间减少,战备完好性获得提高;后勤规模减小;维修保障灵活性和修理深度有所提高。但是,陆军系统太过庞大,以至于不能对所有领域都同时进行转型,美陆军维修体制改革是分单位或者分过程逐步开展。
3 维修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制约美陆军两级维修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多技能维修人员(multi-capable main-tainer,MCM)、维修理论基础(doctrinal mainte-nance foundations)、组织机构、修理用零部件修理零部件以及改革对修理用零部件的影响。
3.1 多技能维修人员
维修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多技能维修人员的培训。野战级维修,要将完成基层级维修任务与某些直接支援(DS)的原位(on-sys-tem)维修任务进行整合。这样就要求多技能维修人员,需要兼具直接支援(DS)级维修和基层级维修能力。而无论是从训练角度还是从资源角度,这都很难实现,多技能维修人员短缺将成为维修体制改革的突出问题。首先,要按照两级维修对多技能维修人员进行设计,培训其部件替换能力,而非部件修理能力。而现有维修人员不具备全部的部件替换能力,这是由于其在四级维修体制下所配备的设备(比如:工具盒诊断测试设备等)、提供的培训、部署的人员所造成的。比如,关于M2AA2/3布雷德利战车传输系统的直接支援技术就十分受限,以至一般的直接支援技术不能承担其传输系统的替换工作,除非受过专门的训练或有过专门的经验。其次,部件更换困难导致系统稳定性下降。其实,四级维修也存在这一问题,但四级体系内的技工拥有检测工具、知识、原件修复的实践经验。原来,直接支援级配备了诊断检测设备,比如直接支援电子检测设备(directsupport electronic systems test set,DSESTS)。
但转型后它们将被置于靠后很多的维修系统中,即持续支援级维修。靠前(指所谓的师部/级)多技能维修人员将无权使用这一类型的诊断检测设备,这也为其执行部件替换带来极大障碍。
3.2 维修理论基础
就维修体制改革而言,可能最大的改变就是变“前方修理”为“前方替换”。所有维修理论,都会受到这一维修体制改革政策的影响。陆军维修体制改革执行计划(army maintenance transfor-mation implementation plan,AMTIP)利用图2来 确定野战 级维修和持续支援级维修的任务分配。【图2】
这一系列用于确定任务分配及其维修级别归属的逻辑判断问题,使得该决策流程图逻辑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什么故障不影响战备完好性?
根据设计,维修系统转型已经通过训练、任务描述和工具配备将野战级维修执行这一任务的能力拿走了,因此这一问题在提问之前就已经知道答案了。风险与故障率问题的逻辑不是很清晰,根据某些理由将任务分配给野战级或持续支援级任一个维修级别也会存在争议。这些问题的设置应该在不考虑维修体制改革倡议情况下有利于确定任务完成能力应该安排在哪个级别。只有这样,才能够提供尽可能多的反馈,以及有关转型灵活性最真实的评价。众所周知,要根据转型来确定任务在哪个级别上执行,因此,完善图2使其能够确保发挥最大效能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事情。
3.3 组织机构
维修体制改革另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维修人员如何安置、维修结构如何调整的问题。维修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就是产生了前方保障连(forward support company,FSC)的编制。美军在设 计 部 署 模 块 化 旅 战 斗 队 (brigade combatteam,BCT)时,以多种可靠的维修保障技术为基础,突出维修人员和维修设备的集中使用,将原机械化步兵营、装甲营和工程营的基层级和直接支援维修人员集中起来组成一个独立分队,将其维修能力集成为“一站式(one-stop)”维修机构,称为前方保障连,所有基层级和直接支援维修人员及其维修设备成为“以旅为投送单位”计划的一部分。前方保障连(FSC)是嵌入到受援单位的多功能保障连,基本上受援单位进行的全部维修作业都由前方保障连(FSC)在前方完成。这种一站式维修模型已经以维修保障组(maintenance sup-port team,MST)的形式存在多年,负责指导四级体制下战斗旅大部分的直接保障维修。唯一的变化就是机制的改变,前方保障连的能力将超出原来维修保障组的需求,而且其任务将由官方委派。
而由于对修理用零部件的极大依赖,这一途径不会效果这么好,其实际操作的指挥控制面临很多问题。
3.4 修理用零部件
两级维修体制下“前方替换”,指的是一旦部件被确定故障,就将从核准库存清单(authorizedstockage list,ASL)中取得部件进行替换,并将故障部件送至持续支援级维修进行修理,最后将之返回供应系统或者报废处理。前方替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准备相当多的修理用零部件。前方替换同样需要增加运输资产,以方便运输更大的部件和较小的替换部件。修理用零部件一直面临着一个艰难而又无法改变的事实,就是修理用零部件没有库存。维修体制改革,可能使之变得更糟。
陆军维修体制改革执行计划表明,两级维修系统的能力就是快速从故障点或就近位置获得零部件,以使装备战斗力快速再生未来战争会对修理用零部件产生很大的需求,需要对当前修理用零部件政策进行设计和调整,使其拥有一个稳定、就近、灵活的供应系统。
4 对我军两级维修体制改革启示
深入研究美陆军两级维修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揭示其特点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对加快推进我军两级维修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1)借鉴美军经验,做好维修改革顶层规划。
美军推行两级维修体制改革,注重顶层规划,利用几年时间集中精力进行体制改革的总体论证工作,将改革工作分为若干个十年计划,分步分期分系统推进。为适应信息化战场快捷抢救抢修要求,我军开始推行由基地级、中继级、基层级三级作业体系,向基地级、部队级两级作业体系为主转变,部队级修理由原件修复向换件修理、零部件换件为主向部组件换件为主转变。我们在推进两级维修体制改革时,要在系统梳理外军两级维修体制改革的历程、措施、运行机制、备件供应、战时应用等基础上,对我军现行三级维修体系结构、各等级力量设置、位置、维修任务、专业等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进而从两级维修任务分配、机构调整、维修内容、资源建设标准、换件修理规范、部组件修理规范等方面做好两级维修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工作。
2)基于保障需求,灵活推行两级维修体制。
美陆军维修作业体制转型表明,改革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逐步推进,有时甚至需要对原有的改革步骤和方式进行修正与调整,不能所有装备“一刀切”。在美军维修体制改革中发现,有的装备并不适用两级维修体制,仍沿用原有的四级(三级)维修体制。在改革或转型中经过实践尤其是实战考验,可能会有所反复和不断修正,以求得新的发展。从全军来说,涉及陆、海、空、二炮各个军兵种;从陆军来说,也涉及战略、战役、战术多级保障力量;从装备来说,涉及舰艇、飞机、导弹、雷达、坦克、火炮、车辆和工程机械等。我军在推行两级维修体制改革中,一定要结合装备特点、部队类型及其保障实际,认真分析、深入研究,要单位与单位相区分、型号与型号相区分、单体与单体相区分、机械与电子相区分,慎重决定如何推行两级维修体制改革。
3)紧贴装备特色,系统整合各级保障力量。
为贯彻落实“前方替换、后方修理”维修理念,美陆军维修级别改革,将原来的直接支援和全般支援级的工作安排到野战级和持续支援级。我军的维修体制改革也要涉及到四级维修保障力量向两级维修保障力量的整合。当前,我军装备保障力量建设存在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力量分散、功能单一、重叠交叉等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应根据维修方式和作业体系优化,系统整合战略战役保障力量,优化部队级保障力量结构,改革编组模式,强化班组独立作业,完善平战转换机制,提高野战机动综合保障能力。
4)抓住关键环节,注重制定运行规范办法。
美陆军两级维修体制转型成功推行的关键环节,包括:多技能维修人员、维修理论基础、组织与结构、修理用零部件以及转型对修理用零部件的影响等。这些关键环节,很多也是我军推行两级维修体制将面临的瓶颈问题。虽然问题的内容与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但是,认真研究美军两级维修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将对我军两级维修体制改革的规划与设计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我们可 参 照 美 军 转 型 面 临 的 几 个 关 键 环节,注重对部队级换件修理的人员培训、换件类型、操作规范、质量控制、器材周转,基地级部件修理运行机制、修理规范等问题,制定运行规范和实施办法。
5 结 束 语
我军近2年来开始推进装备保障体制改革,而“优化维修方式与作业体系”,是装备保障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其他相关任务都是在其基础上做出的调整和建设。这次改革是历次军队改革中最为深刻、利益调整最大、也是难度最大的一次改革。我军在这方面没有成熟的理论可参考,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而美陆军在两级维修作业体系改革上起步较早,研究深刻,目前已经基本成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军的两级维修作业体系形成有借鉴意义。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针对美军两级维修体系形成的机构调整、任务分配、关键技术等瓶颈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