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抗日战争时期
一、军法执行总监部出炉,连坐法惩罚力度加码
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号召“全国一致,急起抗战”,蒋介石特别强调,过去革命的成功,在于“有进无退的连坐法”,现在对日作战,"更应该要实行连坐法,使得勇敢的可以放心,怕死的要退也不敢退”气军委会发布通令称:各级文武官员,若有擅离职守、放弃土地者,“盖以军律处以死刑,不稍宽假”。1937年9月8日,军事委员会为整肃军纪,将原军法处升格为军法执行总监部,与军政部、军令部、政治部等部门平级。为体现军法执行总监部之重要性,军委会任命一级上将唐生智为首任部长(总监),1938年2月9曰免唐生智总监职,以鹿钟麟任之。是年6月14日鹿钟麟调离,何成濬接任总监,直至抗战结束。军法执行总监部下分总务、审判和督察3个组,除执掌一般军人违犯军法事宜,还有权制裁非军人犯汉奸、烟毒、盗匪、贪污等事项。军法执行总监部于1945年8月撤销①。
为提高军法执行效率,军事委员会还组建了执法总队,也隶属于军法执行总监部。执法总队被派遣至各战区执行军法。对于违反军法的官兵,无论何人,可以立时逮捕,就地枪决。军法会审制度也在抗战期间建立了起来,这是一种相当于军事法庭的特别法庭。上述三项措施,“理论上”确保了军事连坐法的有力执行。1939年10月21日军事委员会又公布《修正战时军律》,规定弃守、退却、抗命、投降等十二种行为处死刑以配合抗战连坐法,严抓军纪。
二、正反案例对比,连坐法效用存疑
八年抗战期间,在一些会战中,高级将领都在战前重申厉行军事连坐法,以严肃军纪,所部官兵确也英勇作战,舍生忘死,可以说军事连坐法体现了一定的效用。
如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又9个旅,共75万人,苦战三个月,阵亡军长1人、师长及副师长4人、团长28人的代价,即使局面苦难到“胡宗南徒步收集残兵、薛岳抱木泅水”的地步,未闻有将领轻弃阵地、逃跑投降之事。忻口会战中,卫立煌亲临前线督战,严令各军师旅团长须亲往前线指挥,重申连坐法,“此令一下,军心一振,上下淬励精神,激增勇气”。是役殉国的将级军官便有郝梦龄、刘家麒、梁鉴堂、姜玉贞、郑廷珍5人,中国官兵充分展现了有进无退的牺牲精神。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薛岳下令:“总司令、军、师、团、营、连长倘有作战不力、贻误战机者,即按革命军连坐法议处,决不姑宽。”中国军队表现出了高昂的士气和顽强的斗志,大量杀伤日方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军攻占长沙的战略意图。’
然而,虽然抗战期间军事连坐法一直执行着,后期还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国民党军并非在每次战斗中都能保持这样理想的军纪和战志。当官兵“不能效死”时,军事连坐法这把大刀虽然高高举起,却往往轻轻落下,结果未见成效。豫湘桂战役’
期间,日军用短短八个月时间,占领国土 20余万平方千米、城市146座,打通了陆上交通线。战前和战时国民党官兵的种种作为可谓荒唐恶劣:汤恩伯部队被列为“水、旱、黄、汤”四害之一,扰民尤甚,鱼肉乡里;长沙方面“部队主官因营商应酬,脱离部队,致使部队精神不能团结”;“军部副官处长将攫取之财物,用5艘火轮装出,致长沙战斗紧急,转用兵力时渡河困难”;“红山头守备部队,当敌攻击时,尚在掩护部中赌牌” %衡阳方面“纪律废弛,战志不旺……部队之逃散,尤甚惊人”;"若干部队,即奉攻击之命,亦多长时对峙” \军纪如此废弛之军队,一旦放到战场上接受考验,其结果可想而知。豫湘桂战役中,有多名高级将领因作战不力而遭极刑:第九十七师师长傅维藩因灵宝战役失利,于6月25日在西安被处决,罪名是“作战不力擅自后退”;第四军军长张德能因长沙失守于1944年8月25日被判处死刑第九十三军军长陈牧农因丢失全州,于9月20円被蒋介石电令枪决。军事委员会对战区军风纪巡察团的作用甚为不满,斥其“迄无成绩”,责令整顿。尽管如此,不战而退的事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连外国观察家都看出“中国军队的士气早已十分低落,绝不是军法从事所能重新建立起来的” 。
人心是连坐法的基础,连坐法仅是士气的辅助。淞沪之役全国上下的群情激奋,忻口之役国共两党的精诚合作,长沙之役“天炉战法”的众志成城。军事连坐法本为保持军纪,驱使官兵英勇效死而设,若此目的已然达到,便不必执行连坐法。而人心涣散、战事糜烂时,即使杀几个将领也难以挽回败局。国民党内部分高级将领坚持认为,军法失效、军纪废弛是因为缺乏一个“严格”,只要能够切实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就可以起到令行禁止的效果。从连坐法系统在抗战期间的强化和表现来看,这种观点恐怕过于天真了。
第四节:国共全面内战时期
一、国民党军队的迅速溃败
抗战胜利后不久,国共两党军队便摩擦不断,1945年秋爆发了上党、邯郸两场战斗。上党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损失3. 5万余人,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被俘;邯郸战役中又被歼2个军,投降1个军,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以下2. 3万人被俘。战事失利加上全国人民反内战、争民主运动的高涨以及国际舆论压力,蒋介石于1946年1月签订了停战协议,并召幵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6月下旬,美国“调处”工作尚未结束,国民党军队便集结重兵进攻中共的中原解放区,国共全面内战爆发。
在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对中共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中,国民党军队损失71万余人,其中损失2万人以上的战役就有临江战役、张家口战役、莱芜战役、鲁南战役、宿北战役、苏中战役等。国民党军队由于战线过长,能够用于^一线的突击兵力锐减,不得不于1947年3月停止全面进攻。
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队又集中94个旅,对中共陕甘宁和山东两个解放区,旨在打击中共首脑机关,消灭西北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经过4个月的激烈战斗,国民党军队损失40. 7万人,丢失城市153座。其中孟良崮一役便损失J3. 2万人,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歼,师长张灵甫阵亡。至此,战略进攻的主动权就被中国共产党掌握,国民党军队被迫进入守势,这距离国共全面内战仅仅一年而已。
1947年6月至9月,中共刘邓大军、陈谢兵团、陈粟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队发动战略进攻,至1948年6月,国民党军队损失152万余人。1948年8月,国民党军队被迫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在辽沈、淮海(徐蚌)、平津三次会战中损失144个师154万余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军队被俘或投降人民解放军。至此,国民党军队的战略主力已经损失殆尽。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时,国民党军有430万人,解放军为127万人,实力对比为3.4比1,且解放军没有海、空军。一年后的1947年6月,国民党军有373万人,解放军为195万人,实力对比为1.5比1。1948年2月,国民党军有365万人,解放军为249万人,双方实力已经接近。到1949年1月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只剩下204万人,解放军则上升到358万人,形成了压倒优势。
二、形同虚设的连坐法
全面内战时期,解放军越战越勇,国民党军队则是越打越少。大多数战役都以国民党军队失败告终,其军队或被歼灭,或溃散,或主动投降。国民政府国防部为加强军纪,早在1947年10月就采取加强军法落实的措施。国防部军法司扩编成军法局,并成立上海、沈阳、天津、徐州、广州5个军法区。尽管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此时的军事连坐法非但形同虚设,没有起到震慑作用,有时反而成了瓦解人心,驱使其投降的肇因。
兖州战役时,整编第卜二军被解放军打败,军长霍守义感到自己即便逃出去,也要遭到军法的制裁,于是决定向解放军投降。长春被围时,被解放军放回的俘虏纷纷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导致国民党官兵军心涣散,郑洞国下令凡是被共军俘虏过的,不许回来,否则军法从事,结果引起公愤,难以执行。锦州战役时,范汉杰隐藏身份,化装突围,当其被解放军截获时,又自付身为方面大员,丧师失地,即使蒙馄过关,回去也难逃连坐法,故主动坦白了自己的身份。淮海战役时,吴绍周第八十五军大部都投降了解放军,他成了光杆司令,吴心想与其到南京去受军法审判送死,不如也投降算了。可见,此时的军事连坐法对于很多将领而言不但不是“助推剂”,反而是一道“催命符”,对军心士气起到了瓦解作用。
淮海(徐鲜)战役期间,经常出现缺衣少食的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优势兵力围困的情形,只能依靠空军有限的空投物资勉强维持。一包粮食投下来,饿慌了的士兵纷纷上前抢夺,甚至相互幵枪,这种情况下军队已经处于哗变的临界点,任何军法都很难发挥作用。吊诡的是,在国共全面内战期间,蒋介石自己几乎不提及军事连坐法,根据《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一书的收录,从国共开战到败退台湾,蒋仅仅在1篇讲话中提到连坐法,是不是经过抗战中后期的教训,蒋已经不相信连坐法能够振奋士气,扭转战局?对此现有的文献均未记载,只能作为一种猜测了。
面对一支支被解放军围困而弹尽粮绝,忍饥受冻的国民党军队,最高统帅部知道军事连坐法威慑无用,改打“亲和牌”,屡次空投“总统亲笔信、嘉奖令、领袖签名照”等物品,以示抚慰和鼓励,非但没有带来希望,反而增加了失望。官兵们需要的是食物和弹药,不是这些无用之物,他们“一边骂娘,一边将这些东西撕得粉碎”。
纵观各个时期军事连坐法的效用变化,国民革命时期基本有效,国共十年内战时期基本无效,抗日战争期间则经历了从有效到无效的过程,国共全面内战期间则完全失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些变化并使得军事连坐法最终失效?是法的元素如刑罚的严厉性、不可避免性、罪行适当程度、司法公正等出了问题,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是下文要探讨的问题。
返回本篇硕士论文目录查看全文 上一章:军事连坐法在国军作战中的效用分析 下一章:国民党军事连坐法失效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