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训练论文

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建设的内涵及对策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09 共5959字
摘要

  习主席站在世界发展的全局高度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伟大构想。"一带一路"战略具体项目已全面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正在稳步推进[1],国家对交通领域建设同步快速发展,为深入实施国家综合交通体系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统筹国家和军队需求,依托国家现有综合交通体系网络资源,结合部队不同战略方向投送需求,构建我军兵力投送的战略通道,能够进一步优化和拓展我国综合交通网络,提高我军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支撑新时期国家安全体系提供重要保证。战略通道关键节点作为战略通道的重要支撑,是战时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汇集的地方,具有较强集聚、辐射等功能,在国家综合交通网络中通常处于枢纽地位。合理确定并加快建设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对于构建基于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战略通道,完善联合投送体系,提高我军战略投送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战略通道关键节点的基本内涵

  2011版《军语》定义战略通道"是对国家利益和战略全局具有重要价值的道路、水道和空中航线等的统称".可见,战略通道涵盖多种运输方式,依托于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因此,战略通道的关键节点应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交通网络节点,是构建战略通道的重要支撑点。战略通道关键节点与交通重点目标、交通枢纽及流通节点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1)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区别于交通重点目标。《军语》定义,"交通重点目标是指对军事行动有重大影响的交通设施,通常指重要的交通枢纽、桥梁、隧道、车站、港口、机场、闸坝等目标,也包括重要的通信设施。"从定义看,交通重点目标指的是单一运输方式的某一重要设施。将战略通道关键节点作为交通重点目标来理解,不符合当今各种运输方式间相互融合、综合运用的时代发展趋势,也不具备建设国家综合交通体系这样的系统观点。因此,将战略通道关键节点作为区域性交通节点来理解更为恰当。但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建设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战时只有保证重点交通设施的安全可靠,才能保障战略通道关键节点的畅通。

  (2)战略通道关键节点是战略要地范畴下的交通枢纽。《军语》定义,"战略要地亦称战略重地,是对战争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如政治、军事中心,重要工业区,交通枢纽,要塞等。"从军事意义上说,战略通道关键节点是战略通道中起重要地位的交通要地,应当属于战略要地的一种。因此,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应当是一个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3)战略通道关键节点与国家流通节点不完全耦合。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可知,流通节点城市是指经济规模和商品流通量较大,在流通网络中处于枢纽地位的城市。从定义可以看出,流通节点着眼于地区的经济规模和商品流通量。而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应当着重考虑部队兵力投送需求。因此,二者的功能定位不同。但由于流通节点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一般都处于枢纽地位,具备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能够为部队投送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在交通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应当尽量依托流通节点构建战略通道的关键节点,并做好交通设施贯彻国防要求的相关工作,努力实现交通网络的军民深度融合。而在交通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流通节点相对较少或与军事需求不相一致,只能根据国家安全和战时兵力投送需要,在交通战略要地构建战略通道的关键节点。

  2战略通道关键节点的建设基础

  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建设主要依托于国家综合交通体系的网络节点,而网络节点的流通能力主要依赖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2.1有利条件

  近年来,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由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共同组成的"五纵五横"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进程加快[2].

  铁路客运专线、区际干线及西部铁路大规模开工建设;国道主干线、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建成通车,农村公路通达和畅通水平显著提升;一批专业化煤炭、原油、铁矿石、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以长江、珠江等水系和京杭运河为主体的内河水运格局基本形成[3];枢纽和干、支线机场建设有序推进;跨区域油气骨干管网初具规模;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轨道交通初步成网。2014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近5100家,各类物流园区754个,铁路车站、公路节点、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建设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为国家交通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城市流通水平和流通效率明显提高,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传统流通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城市的流通功能和节点作用显著增强,随着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深入发展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一批大中城市在全国流通中的集聚、辐射、枢纽功能逐步显现。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综合交通枢纽也已同步开始建设,国防交通保障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

  2.2存在不足

  总体看,我国综合交通网络的基础初步形成,但是骨干网络还不健全,东西部节点密度差距过大,城市之间交通设施缺乏统筹协调,运输组织一体化程度不高,影响了流通功能的充分发挥和流通效率的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技术等级、网络节点覆盖广度与通达深度有待提高,区域间、方式间、方式内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现有设施系统效率偏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尚未完全形成,综合交通枢纽和一体化服务发展滞后;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能力亟须提升;交通运输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策、法规、标准、人才结构等仍需健全和完善,尤其是交通网络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交通重点目标防护和抢修抢建理论与技术需要与时代发展同步。

  3战略通道关键节点选择的程序与方法

  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建设,应当以现有综合交通网络节点为基础,以"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为契机,结合我军未来不同方向的作战需求,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甄别建设,进而通过关键节点的连线构建战略通道。

  3.1以作战需求为牵引,量化加权关键节点

  关键节点的选取应当符合我军现阶段不同作战方向的需要。战时我军在某一作战方向上组织大规模联合投送过程中,一定存在相应的瓶颈点,提高该节点的通行及转运能力,对于提高整体战略通道的投送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不同作战方向上的战略通道应当由从战略腹地延伸至作战前沿的一系列关键节点构成。这些关键节点应当具备较好的交通基础设施,距离下一个关键节点具有较短的通道路径,满足大规模兵力转进或物资装备通行条件,并且具备一定的抢修抢建及综合防护能力。此外,还应当考虑节点离部队驻地、集结地域、医院、仓库、基地及兵站等的交通连接状况。

  对于前沿节点的选择,还应充分考虑战时我军的作战决心、敌情威胁、战场环境及作战部队自身保障能力等综合要素。同时,战时交通线上的重点目标是敌人重点破坏的对象,在遴选关键节点时应当注重节点区域内重点目标的可迂回性、快速恢复性及其他运输方式的可替代性,确保战时关键节点的可靠和高效。根据上述作战需求考虑因素,设计和确定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估指标权重,得到底层指标权重的量化结果。

  3.2以基础设施为依托,综合评判关键节点

  战略通道关键节点的构建,要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综合交通网络节点,尽量选择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发达的城镇或地区作为战略通道的关键节点。应依据节点区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等基础条件,统筹考虑在我军战略投送体系和国家综合交通网络中的战略地位、布局平衡、功能整合等因素,按照规模数量适度、功能结构匹配原则,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选取和构建关键节点。同时,备选关键节点应与其他节点间存在较好的通达性,并且节点区域内自身也应具备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网络通行能力。综合考虑备选节点的基础设施条件,确定评价等级和相应尺度并统一量纲,通过隶属度函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中各评估指标隶属度,最后通过模糊合成对备选节点进行综合评价。

  3.3以投送任务为依据,逐级倒推关键节点

  对于不同的投送任务,网络节点需要发挥不同的功能。应根据投送任务将关键节点在纵向上区分为枢纽节点、方向节点和前沿节点。枢纽节点通常位于战略腹地,具备较好的交通条件,能够采用多种运输方式为不同方向作战任务提供强大的投送保障,具备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方向节点需要满足该方向人员及物资作战转运的基本需求,应具备良好的衔接转运功能,节点内具备一定数量的迂回线路或替代方式;前沿节点需要满足物资或人员战场前送及伤病员转运后送的需求,应具备较强的短距辐射功能和灵活的战术转运能力。应根据作战任务需要,明确投送对象,对关键节点进行进一步区分。对于重装中远程投送,应尽量选择具备铁路货运或水路运输条件的节点作为枢纽节点或方向节点,并要求备选节点具备相应的快速装卸转运保障能力;对于急需的人员、物资或轻装武器中远程投送,应尽量选择具备高铁或航空运输的网络节点作为枢纽节点或方向节点;对于需要前沿分发或短距离后送的运输对象,一般选择公路节点或直升机起降点作为前沿节点。在横向上,枢纽节点间的互联可以实现战略级别的转移;方向节点的互联可以实现战役级别的相互支援;区域内前沿节点的互联可以实现战术级别的相互补给。根据不同的投送任务,综合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适用性,对节点间的路径赋予不同的权重,并与带权节点(综合评判后的节点)共同构成网络拓扑,采用网络拓扑学相关算法,由任务区域前沿节点开始向枢纽节点逐级倒推,依次构建出战略通道上的关键节点。

  4加强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建设建议

  加强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建设应当以关键节点互联互通为目标,以加强聚集辐射功能为手段,以节点交通综合防护为保证。

  4.1提升节点综合运输支撑能力

  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优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资源。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综合交通建设,促进东、中、西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加快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枢纽等基础设施贯彻国防要求建设。在战略通道枢纽节点上,规划和建设兵站或投送保障基地,优化物流设施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国家综合交通网络保障兵力投送的巨大潜力。优化平战时运输组织流程,完善综合运输标准体系,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陆海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促进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提高主要关键节点之间干线运输效率和组织水平。加强末端前沿投送支撑节点建设,完善直升机起降场、野战兵站的设施设备建设,提高战场直达配送保障能力。

  4.2加强节点间互联互通建设

  节点间的互联互通有利于战时兵力的快速集结和应对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投送需要。因此有必要增强关键节点之间多种运输方式的连通性及地面交通的迂回线路建设。在平时国家交通网的设计与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国防要求,提高路网的综合保通能力,平战结合,预有准备,为确保战时能够快速实现迂回或跨越式保障提供有力支撑。推进节点间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共建、军地战略合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协同效应。加强应急物资装备及战备器材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跨地区信息共享,打造布局合理、快速高效的应急投送物联网络,实现各网络节点需求和能力的可视可控,确保紧急情况下人员或物资可以通过其他关键节点向需求节点快速聚集。

  4.3梳理节点区域内交通重点目标

  交通重点目标是战略通道关键节点的建设基础,也是平时交通战备和战时交通保障的重点内容,在节点区域网络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重点目标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目标的结构属性,也就是目标本身的结构参数。随着路网密度的逐渐加大,节点的连通问题已从线状连通转变为网络连通,一些从结构属性标准来看具有明显保障难度的目标,可能对区域交通网络的影响逐渐降低,战时已不具备保障的必要性。因此必须以路网通达为标准,从目标在路网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不可替代性等方面综合考量,定义梳理关键节点区域交通重点目标,避免造成交通保障目标的混乱和交通战备资源的浪费。

  4.4提高节点区域综合防护和抢修抢建能力

  重视提高节点区域空袭、精确制导武器、通信和信息网络、核生化等综合防护和抢修抢建能力。

  平时,要从理念和技术上研究国家交通重点目标安全防护的新思路,论证提出交通重点目标新的分级标准和安全防护措施,完善防护设施和设备,与诸军兵种相互协调,做好交通重点目标的防护、伪装和抢修战备方案。加强军地抢修抢建队伍的融合建设,规范专业化训练、人员能力素质培养、动员使用、战备转换等机制和流程。战时,需要建立防空侦察预警配系,周密部署防空力量,进行疏散隐蔽、伪装防护,积极开展打击、拦截空中来袭之敌,消除空袭后果等军事行动,做好交通设施抢修抢建工程力量的组织筹划和技术保障,确保战略通道关键节点的安全可靠。

  4.5健全节点建设贯彻国防要求法律法规

  法律是国家意识的直接反映,它是保证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责可究的基础和根本,依靠法律法规来实现通道节点的高质高效建设是目前我国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最快速、最有效的手段。第一,依照国家法律来确定战略通道关键节点贯彻国防要求的基本标准和规范,使战略通道关键节点既能满足平时的运输需求,又能满足战时和特殊情况下的应急需求;既能满足现有交通的通行要求,又能满足长远运输的发展要求。应适时出台《国防交通法》和《军民融合法》,修改《国防动员法》《铁路法》《民航法》等法规,规定管理体制、建设和投入、主体权利义务、动员规划、储备、税费承担、奖惩扶持措施等。第二,依托地方法规来规范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建设工作的组织流程和管理办法,使战略通道关键节点组织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管理工作高效井然,有效促进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建设规划的健康快速发展。第三,依靠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来指导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内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和技术落实,使施工质量和建设标准达到国防要求,缩短建设的周期,提高战略通道关键节点的通行能力。

  5结语

  按照习主席"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总要求,紧紧依托国家综合交通体系网络节点,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综合交通网络设施、设备、人力、物力及信息等要素资源,结合部队不同战略方向投送需求,合理规划和建设我军兵力投送的战略通道关键节点,提出关键节点选择和建设的依据及建议,有利于提升我军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支撑新时期国家安全体系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德华。新丝路、新梦想与能源大通道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
  [2]徐宪平。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
  [3]彭宏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下的"十二五"水路运输发展战略的思考---"交通7+1论坛"第十七次会议纪实[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1):18-2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