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背景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传统的彝族聚居地,失依儿童的比例达到了彝族人口的 2%,央视新春走基层对凉山地区部分失依儿童的家庭现状做了系列的报道同时《新闻 1+1》专门制作了“失依儿童,凉山需要温暖”专题节目,据报道四川凉山毒品艾滋病流行 2.5 万儿童无父母抚养,深切的呈现了四川凉山失依儿童的生存现状。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家庭这一社会化主体功能的缺失。家庭作为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是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并且家庭对于儿童情感和爱的培养乃至一生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功能的缺失势必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重要的影响。对这些地区的儿童进行帮扶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失依儿童”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抑或是其他各种原因无法得到成年人的正式照顾的且只能由社会中的他人或是机构支持才能维持自己生活的16 岁以下儿童。
“社会化” 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与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家庭功能” 所谓“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 即家庭对于人类的功能和效能。
本文主要从经济保护功能、情感心理功能、教育文化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家庭功能的缺失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1、家庭的经济保护功能缺失对失依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由于失依儿童已经失去了父母的依靠和经济上的支持,这些儿童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十分的恶劣,有些家庭还有年迈的老人需要照顾,这样的重担早早的落到了这些儿童的身上,这又加重了儿童的负担,这些儿童过早的失去了家庭所带来的温暖,过早的进入了成人社会。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部分儿童的生理疾病不能及时得到医治而给这些儿童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和痛苦。更严重的是这些儿童没有监护人的保护,可能被社会不法分子利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2、家庭的情感心理功能缺失对失依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由于这些孩子失去了父母而得不到家庭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家庭那里找到帮助,这些儿童普遍缺乏安全感,同时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不少失依儿童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性格表现上为内向、孤独、情绪不稳定、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平时的学习中不爱集体活动,厌恶社会交往,感情冷漠 , 严重者还可能上学逃课、偷盗、甚至喜好暴力。
3、家庭的教育文化功能缺失对失依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失依儿童因缺失家庭教育下父母的监督和辅导普遍学习成绩不佳 , 同时因为经济贫困而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甚至有些孩子因为无法承担学费而早早的辍学,而地方政府的力量有限,这些孩子最后耽搁了受教育的机会。失依儿童正处于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时期 ,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 他们在行为习惯上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然而他们的同辈群体大多也是失依儿童 , 这样就陷入了不良循环的误区。这些家庭教育方式的缺位使这些孩子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等方面都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导致不少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没有道德观念约束他们,有的吸烟、酗酒、赌博、迷恋上网、吸毒、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解决民族地区失依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对策
1、政府政策
(1)加大对偏远山区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特别是教育和医疗经费的投入 . 监督监察相关经费的支出情况,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儿童得到必要的帮助,使这些孩子有学上,有病能医,免去这些儿童的后顾之忧。
(2)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鼓励各类社会团体、志愿者团体积极深入大山,搭建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失依儿童救助的平台和机制,为大山的世界带去社会的温暖。
(3)加快推进农村社区的社工帮扶网络建设,吸收和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开展社区失依儿童帮扶工作。
(4)地方政府要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并将“失依儿童”优先纳入寄宿制生活补助范围。
(5)规范学校周边的环境,特别是对学校周边网吧等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场所进行查处和取缔,为失依儿童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6)积极引进社会慈善助学机构资助办学。
2、学校教育
(1)学校和老师应更多地关心失依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农村失依儿童参加课外集体活动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体验到大集体的温暖。
(2)学校要注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失依儿童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切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3)为失依儿童建立个人档案,记录失依儿童的教育、帮扶、救助等信息,做到帮扶有的放矢。
3、其他措施
(1)家庭寄养和跨国寄养模式探索实施。
(2)吸取以往的的儿童救助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克服慈善救助活动的单一性和短期行为,推行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救助模式。
(3)在政府帮扶的前提下,支持凉山本地民间帮扶组织的发展,实现儿童救助工作的在本地化。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陆学艺:《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
[3]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4] 王秋香:《家庭功能弱化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文史博览·理论》,200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