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家庭社会学论文

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不当使用的困扰与调适

来源:传媒 作者:万永春
发布于:2023-02-06 共5063字

  摘要: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不当使用为其带来了加深自我评价偏差、社会适应不良、削弱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心理困扰和增加受网络侵犯行为概率、增加网络成瘾风险、降低睡眠质量的行为困扰。为此需要协同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三方力量,共同推进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体不当使用的预防与矫正,促进数智时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移动社交网络;青少年;心理;行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歌猛进”,数智时代全面到来。对于社会群体中善于、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的青少年而言,移动社交网络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随着“低头族”式、“触屏控”式青少年群体的不断增多,不当使用移动社交网络所产生的困扰已危及其身心健康,值得关注。同时,如何降低不当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对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成为当前青少年教育成长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不当使用的心理发展困扰

  “移动社交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青少年恰当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并促进个体心理健康;而不当的使用则会为其带来不少困扰。

  1.社会比较“失真”,加深自我评价偏差。

  在移动社交网络中,公开可见的个人信息、情绪情感、行为活动等,使得移动社交网络的“社会比较”十分普遍。利昂·费斯廷格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比较,一方面,是为了确认彼此间相似的属性;另一方面,是为了反向确认自己相异的属性。青少年为了在移动社交网络中博得更多的他人关注、体验更多积极情绪情感,常常仅展现“完美”自我的一面。致使他们在普遍化的“滤镜式社会比较”中较难确认彼此间“真实”的相似属性;但却容易使个体反向确认“除了我之外的别人都很优秀”的相异属性。因此,在移动社交网络中随处可见的“失真”社会比较,让青少年无法客观、正确地自我认知,常加深其自卑与嫉妒心理,带来焦虑等消极情绪体验,从而加剧了他们自我评价的偏差。

  2.虚拟社交“依赖”,诱发社会适应不良。

  数智时代,移动社交网络的普及化,加深了青少年对虚拟社会的依赖程度,使其社会疏离感不断加剧。当青少年一边与现实社会存在疏离,一边又被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席卷而来”时,他们更喜欢在移动社交网络中“畅游”,来逃避令他们“局促”的面对面社交。由于网络与现实社交的差异化,这种喜好“现实逃避、网络畅游”的青少年在现实社交中会出现技能缺乏、效能感低的问题,导致其现实社会适应不良。与此同时,社会适应不良的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遭遇挫折与不顺时,反而会增加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率,试图在网络社交中获取无法在现实社交中得到的情感支持、精神安慰。由此,形成青少年“经历消极情绪体验→增加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导致缺乏现实社交技能→诱发现实社会适应不良→现实社交受挫→进一步增加移动网络的虚拟社交”的不良循环。青少年因移动社交网络的不当使用,产生虚拟社交“依赖”,社会疏离感增强,不断使其陷入诱发现实社会适应不良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影响正常的现实社会生活。

  3.网络支持“易得”,削弱亲密关系满意度。

  移动社交网络为广大青少年搭建了一个开放式的交友平台。在平台中,广大青少年的积极自我展示与高自我暴露,会让他们在移动社交网络中更容易搭建“网络社交链接”,从而也更容易在网络社交中获得归属、支持与陪伴。因此,当青少年对现实亲密关系存在某些不满,又能从移动社交网络中得到其他的情感与社会支持时,不仅不能促进他们现实亲密关系的发展,反而因为频繁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增加了他们现实亲密关系危机的风险,大大降低彼此现实的亲密关系满意度;甚至在“网络滤镜”与“现实瑕疵”的对决中会因无法忍受对方“现实瑕疵”而终止现实亲密关系。

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

  二、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不当使用的行为发展困扰

  数智时代,移动社交网络广泛根植于青少年的吃、穿、住、学、用、行、娱方方面面,对他们的行为发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青少年不当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对其行为发展造成的困扰,也不容忽视。

  1.增加受网络侵犯行为概率,影响生命安全。

  一项覆盖25个国家上千名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调查研究显示:各国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频率,一方面,与他们遭遇“网络霸凌”“在线骚扰”“线上跟踪”等伤害呈正相关,即不当使用移动社交网络会增加青少年遭遇虚拟网络中各类伤害的几率;另一方面,也能够显着预测青少年在线的心理压力与自杀意向。因此,青少年不当过度使用移动社交网络,不但会增加他们受网络侵犯行为的概率,还会增加他们因受网络侵犯造成心理压力而产生自杀意向的概率,存在极大“威胁”生命安全的潜在风险。

  2.增加网络成瘾风险,诱发问题行为。

  青少年仍处于心智发展未完全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尚在发展的阶段,不当过度使用移动社交网络耗费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增加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移动社交网络、移动电子设备等的“工具性”依赖,还容易增加由工具性依赖转化成为成瘾行为的风险,即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转化成网络成瘾、对移动社交网络依赖“升级为”社交网络成瘾、对移动电子设备依赖转变成手机、平板成瘾等。与此同时,青少年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时间愈长、频率愈高、强度愈大,他们产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愈大、程度愈深。而广大青少年因过度使用移动社交网络产生的社交网络成瘾行为,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反而会使他们因无法戒断“网络成瘾”产生攻击行为、盗窃行为等各类问题行为,阻碍正常成长。

  3.形成睡眠拖延,降低睡眠质量。

  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是影响当代大众睡眠时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表明:89%的青少年睡前沉迷于各类电子产品的移动社交网络,“睡眠拖延”问题十分严重。而在跨文化研究中也发现,不同国家的青少年在过度使用移动社交网络之后,均会出现“白天比夜晚会更疲乏和困倦”的现象,睡眠质量明显下降;由睡眠质量的下降导致他们产生了更多的认知失败。与此同时,研究表明,睡前熄灯后继续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青少年,其移动社交网络的持续时间与睡眠质量呈显着负相关。由此可见,青少年不当过度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大大提高了他们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阈限值,容易造成“睡眠拖延”,使其睡眠质量大打折扣,“隐形”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不当使用的教育与引导

  当前,联合青少年成长过程必不可少的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的力量,构建教育引导青少年不当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预防体系,减少他们因不当使用移动社交网络造成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困扰,是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必要之举。

  1.重视前置性家庭教育,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与情绪。

  青少年作为数智时代的“原着民”,容易产生对移动社交网络的不当使用。研究表明,培养青少年健康自我意识能够帮助他们有效抑制对移动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家庭教育作为学校、社会教育的前置性教育,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自我意识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积极构建安全、有爱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满足青少年心理安全的需要,还能够让青少年在安全家庭关系中客观、正确认知自我,预防他们陷入虚拟社交中的“滤镜自我”陷阱,降低失真的社会比较;另一方面,树立发展性的正面家庭教育理念,使青少年在有效家庭支持系统中根本提升自我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自我意识、充分激发心理潜能悦纳自我,防止他们为寻求过度虚假积极关注而沉溺于移动社交网络无法自拔。

  同时,青少年的交往焦虑、孤独感、无聊感等负性情绪无从发泄,也是诱发青少年不当使用移动社交媒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引导和矫正青少年因不当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形成各类问题,亟需加强前置性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情绪情感的培养。一方面,在家庭的早期教育中建立积极健康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良好的关系是促进青少年积极情绪情感培养形成发展的“基石”。另一方面,在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施展家庭对他们情绪管理培养、教育引导作用,在成长早期就要及时关注与回应他们的情绪情感需求,言传身教示范情绪管理与调适方法,及时帮助引导他们应对、转换不良负性情绪,隐形规避他们因负性情绪导致不当使用移动社交网络所产生问题行为的风险。

  2. 加强系统性学校教育,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与媒介素养。

  移动网络的普及化使青少年倾向于形成“线下社恐,线上社牛”的社交状态,由此常会陷入“因现实社交技能缺乏造成社会适应不良而导致不断增加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不良循环中。作为青少年人才培养的阵地,学校要发挥起育人的系统作用。一方面,学校积极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创设交流角与各类社团组织,鼓励青少年之间现实中的交流、对话、沟通,在现实交往中提升青少年积极人际交往能力与现实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联动一二课堂阵地,以年级为单位分类分层地开设人际交往相关的专题亦或融合课程与主题活动,系统地在课程与活动中给予青少年社会交往技能教授与指导,担当起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系统培养与训练的职责,降低他们因缺乏现实社交而造成过度沉迷移动虚拟社交问题行为的发生率。

  与此同时,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不当使用也正是他们媒介素养教育缺失所导致的消极结果之一。因此,要预防或者纠正青少年不当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学校亟待要加强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系统教育培养。一方面,学校开展系统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分级分类开设系列课程、系统讲座、融合活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与法律意识,培养青少年客观、正确、辩证看待移动社交媒网络与媒体的本质工具属性,提升他们正确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能力与素养。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打造媒介素养教育的网络矩阵,通过在校园网-学校各级各类公众号、官微-班级各类移动网络课堂中积极构建媒介教育渠道。通过网络矩阵以短视频、直播、推文、交互学教游戏等形式融通媒介素养教育,这不但有利于青少年正确处理移动社交网络与学习生活的关系,还能营造良好校园媒介素养氛围从而规避移动社交媒体与网络不当使用形成的各类风险,有利于形成青少年与移动社交媒体、网络“共存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

  3.转变终身性社会教育,营造引导与预防的社会风向。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变迁,移动社交网络已深入人们吃、穿、住、学、用、行、娱等方方面面。社会教育不仅是青少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外显延续,而且能与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形成互补,终身伴随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一方面,积极转变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的社会教育思路,要从被动的“谈网色变”的社会“围追堵截”主动向“谈网生能”的社会积极引导转变,要从网络问题暴露后的被动“矫正”主动向以预防问题出现亦或是将问题苗头扑灭在乍现阶段转变,营造与弘扬移动社交网络的正向社会风向与舆论导向,提升对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体与网络使用的合理接纳度与和谐包容度。另一方面,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各类社会媒介资源诸如电视、电影、游戏等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及能力培养的社会模式,全员全方位使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与媒体有着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建立“现实生活是‘主角’、网络生活是‘配菜’”的移动社交媒体使用观念,明晰网络与现实的联系区别,实现线上线下生活交叉且不重叠,让移动社交网络真正的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工作所用,降低他们因不当使用移动社交网络所造成的身心困扰,为青少年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语

  移动社交网络不当使用是数智时代发展过程中偏离常态的产物之一,为青少年成长带来了不少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困扰。尽管影响青少年不当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因素是多元的,但本质仍是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影响。因此协同联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力量,重视青少年健康自我意识与情绪管理的培养、加强人际交往能力与媒介素养的提升,转变思路联合推进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不当使用的预防与矫正,积极促进数智时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Fox J,Moreland JJ.The dark sid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ors associated with Facebook use and affordanc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5)。

  [2] Chen L,Yan Z,Tang W,Yang F,Xie X.He J.Mobile phone addiction levels and negative emotions among Chinese young adults: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55) .

  [3] Valenzuela S, Halpern D,Katz JE Social network sites,marriage well-being and porce:Survey and state-level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6) .

  [4]王俊秀,张衍,刘洋洋.中国睡眠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5]杨秀娟,周宗奎,刘庆奇,等.自恋与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 2017(09) .

  [6]杨雪,陈为东,马捷.基于认知失调的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08).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原文出处:万永春.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不当使用的困扰与调适[J].传媒,2022,No.389(24):91-9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