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手持移动设备界面设计中设计模式思想的应用
【第一章】移动设备界面设计问题研究绪论
【第二章】界面设计框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手持移动设备界面设计框架
【4.1 4.2】模式的编目方式与格式规范研究
【4.3】界面设计模式的建立
【4.4 - 4.6】模式的检索流程与模式的修改
【第五章】水下数码相机界面设计实践
【总结/参考文献】手持设备界面优化设计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 ChristopherAlexander 的设计模式理论以及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对手持移动设备的典型用户目标和用户活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通过文献阅读分析、人种志观察和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本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 归纳了一个手持移动设备界面设计框架;(2) 归纳了模式库构建的方法和流程;(3) 构建了一个设计模式库(该模式库仍可继续扩充、不断发展)。
上述研究为手持移动设备的界面设计提供了一套基于设计模式思想的方法流程。设计师可运用这个框架的流程,在模式库的辅助下开展界面设计工作。
本研究还强调了模式库动态发展的重要性,设计师还可自行对模式库进行扩充和发展,以使模式库灵活地进行动态演化,从而符合手持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趋势和设计师所在企业和项目的具体情况。
现有的主流界面设计模式库多关注于软件界面,对硬件界面则少有涉及,而本研究并不刻意区分软硬件界面,而是以用户目标和活动为着眼点,对整体上的界面概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中同时涉及到了软件和硬件界面模式,这是与现有的主流界面设计模式研究工作区别较大的一点。此外,本研究亦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界面设计模式研究较为匮乏的现状,为国内的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可能进一步开展的工作包括:
(1) 本研究建立的框架主要关注于设计。但考虑到手持移动设备界面设计与软件工程的紧密联系,在设计模式中引入工程实现的技术细节部分也是十分必要的。未来的相关工作可研究如何在模式中引入界面的代码模块,以支持界面的软件工程开发和构建阶段。目前,已有一些模式库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Web2.0 界面设计模式》、《网站设计解构:有效的交互设计框架和模式》等着作,以及前文提到的西门子模式库和雅虎模式库等。但总体而言,将工程技术部分引入界面模式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2) 产品开发研究可分为设计研究和市场研究两种方向。本研究归纳的设计框架是一个理想中的模型,而在现实中,产品开发总是受到时间和预算的严格制约,难以完全遵循该模型所倡导的流程。此外,本框架主要考虑用户需求,而未考虑商业目标和市场因素的限制,未来的研究可探讨如何在商业目标的制约下平衡用户需求和市场利益。例如,亚马逊公司就在 Kindle 电子书阅读设备的设计上对市场利益和用户体验如何平衡进行了探索,推出了一种带广告但更为便宜的 Kindle 版本。该版本的设备内置广告,但广告画面设计精良,且只在用户不阅读书籍时作为待机图案显示,并不干扰用户的使用过程,还有效地丰富了界面视觉效果。该案例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3) 经典的设计不易过时,因此研究中不应只从近年的主流产品搜集模式,也应适当吸取更早期产品的优秀经验。此外,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考虑的是用户的需求,而非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有必要应加大对非手持设备产品的研究,从中吸取有效经验,通过取他人之长来完善手持移动设备的界面设计模式库,而非将视野限制在手持移动设备本身的狭窄范围内。
(4) 本研究在利用用户观察和访谈的方法研究手持移动设备的典型用户目标和活动时,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所研究的样本量并不大,从中归纳出的典型用户目标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个不足之处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弥补。
(5) 在模式研究领域,反模式的概念也时常被广大研究者提及。反模式是模式的对立面,它说明了一些典型失败设计的原理,从而为设计师敲响警钟,防止设计师犯下常见错误,同时也能从一个特殊角度帮助设计师理解设计,成为理想的反面教材。因此,反模式也是值得关注的未来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Global ICT developments[R/OL].
[2]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The World in 2013: ICT Facts and Figures[R/OL].
[3] BusinessWire. Strategy Analytics: Worldwide Smartphone Population Tops 1 Billion in Q3 2012 [EB/OL].
[4] Engadget. Two-thirds of Americans now have smartphones[EB/OL].
[5] Christopher Alexander, et al. 建筑模式语言:城镇、建筑、构造[M].王听度,周序鸿,译。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6] Christopher Alexander. 建筑的永恒之道[M]. 赵冰,译。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7] Erich Gamma, et al. 设计模式: 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M]. 李英军,马晓星,蔡敏,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8] Ernest Adams, Joris Dormans. 游戏机制:高级游戏设计技术[M].石曦,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9] Alan Cooper, Robert Reimann, Dave Cronin. About Face 3 交互设计精髓[M]. 刘松涛,等,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10] Stefan L. Pauwels, Christian Hübscher, Javier A. Bargas-Avila, Klaus Opwis. Building an interaction designpattern language: A case study[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26(3): 452-463.
[11] Helmut Degen, 袁小伟。 UX最佳实践: 提高用户体验影响力的艺术[M]. UXRen翻译组,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12] Donald A. Norman.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M]. Basic Books, New York, 1988.
[13] Martijn Van Welie, Gerrit C. Van Der Veer, and Anton Eli?ns. Patterns as tools for user interfacedesign. Tools for Working with Guidelines. Springer London, 2001. 313-324.
[14] Martijn Van Welie, and Gerrit C. Van der Veer. Pattern languages in interaction design: Structure andorganization. Proceedings of interact. Vol. 3. 2003.
[15] Christian Crumlish, Erin Malone. 社交网站界面设计[M]. 樊旺斌,师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6] Eelke Folmer, Martijn van Welie, Jan Bosch. Bridging patterns: An approach to bridge gaps between SEand HCI.[J]. Information & Software Technology, 2006,48.
[17] Jan O. Borchers. A pattern approach to interaction design[J]. AI & Society,2001,15(4): 359-376.
[18] Erik G. Nilsson. Design patterns for user interface for mobile applications[J]. Advances in EngineeringSoftware, 2009, 40(12): 1318-1328.
[19] Thomas Grill, Bettina Biel, Volker Gruhn. A Pattern Approach to Mobile Interaction Design (DieVerwendung von Patterns beim Entwerfen mobiler Applikationen)[J]. i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9,51.
[20] 黄玮, 等。 Web 2.0 界面设计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1] 庄多多。 网页界面交互设计模式的标准化研究[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22] 闫真。 富互联网应用程序交互界面的设计模式及设计方法研究[D]. 东华大学, 2011.
[23] Apple Inc. 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EB/OL].
[24] Apple Inc. iOS 7 UI Transition Guide[EB/OL].
[25] Jenifer Tidwell. 界面设计模式:第 2 版[M]. 蒋芳,等,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6] Robert Hoekman Jr., Jared Spool. 网站设计解构:有效的交互设计框架和模式[M]. 向怡宁,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27] Donald A. Norman.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M]. Basic Books, NewYork, 2013.
[28] Donald A. Norman. Human-centered design considered harmful[J]. Interactions 12.4 (2005): 14-19.
[29] Donald A. Norman. HCD harmful? A Clarification[EB/OL].
[30] Design Council. 11 lessons: managing design in 11 global brands[R/OL].
[31] Jakob Nielsen. Why You Only Need to Test with 5 Users[EB/OL].
[32] ISO9241-11, 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office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 (VDTs) -- Part 11:Guidance on usability[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1998.
[33] 张煜,李萌。 手持移动设备的可用性评估方法研究综述[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3,04:286-292.
[34] MBA 智库百科。 无结构式访谈[EB/OL].
致谢
在北京服装学院度过的两年多研究生生活转瞬即逝。在这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收获的不仅有知识,还有许多珍贵的回忆。感谢所有在研究生生活中给予过我帮助的人。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杨九瑞副教授。本论文在选题、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除了对我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外,杨老师在生活上亦时常给予我关怀,使远离家乡求学的我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还要感谢工业设计系的金慧建老师、孙苏榕老师、杨恩源老师、杨洪君老师,以及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詹炳宏老师。在各位老师的课堂内外,我不但学到了设计知识,也学到了为人处世的应有之道。
感谢本专业同窗扈夏蒙、胡勇、邱麒、王文龙、杨扬、支尚,学弟张晓琪,以及在研究生公寓 302 室与我共处了二十八个月的室友范得龙、李中豪、王江涛。与你们一同学习和生活的日子非常美好。
感谢在本论文的调研过程中友好地接受了我唐突提出的采访请求的陌生人们。是你们支撑起了本论文的用户研究工作。你们友善的微笑一直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最后,我要对二十多年来一直默默照料我、守护我的父母,致以最深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