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计算机网络主要指的是在网内用户计算机能够随意移动的一种计算机通信网络,用户计算机具有便携性,例如目前较为流行的笔记本电脑、手持型等,只要装有无线通讯设备用户便能够使用。同时,用户也可以在无线网络覆盖的地方发送和接受消息,并在不同地区漫游等。但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在目前也有很多问题存在,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1 移动网络动态寻址与移动透明性机制的分析
移动计算机网络技术自身具有一定的特点,如无线通信、用户移动性及便携性等特点。无线通信信道具有速率低、误码率高及可用性差等缺点。因此,在使用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明确移动网络的动态寻址和移动透明性机制等。移动网络通信技术与移动电话网相同,一般可以通过移动管理系统来完成移动台的动态寻址。一般情况下,每一个移动子网都存在着一个或者多个归属名字服务器,它拥有子网所属移动台的相关信息,主要有归属地址及移动类型等,在众多类型中包括当前地址,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地址主要是动态变化过程。
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所有移动子网中拜访相应的名字服务器,在它的内部存有覆盖区域内移动台的相关信息,信息内容包括当前地址、归属地址等。它属于动态数据库,需要在运行中和那些相关的归属名字服务器实施数据交换操作。
在计算机网络分组中,存在着存储转发特性,这让计算机网络分组在移动透明性处理方面与移动电话网产生了相同的部分。如果移动台离开一个子网进入到另一个子网当中,它的当前地址便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但是在网络当中可能一些分组依旧使用旧地址进行信息的传送,而这些滞留的分组也会到达前一个子网当中。如果前子网能够转发信息,便会与移动台分组相分离。所以作为子网,对于那些已经离去的移动台寻址信息子网应该给予一定的保留。在一个移动台与一个计算机发生通信关系的时候,那么该移动台的当前地址需要向归属名字服务器查询,而主叫计算机也会根据此地址与移动台进行通信。
在完成通信以后,计算机不会对移动台当前地址进行长期保存。同时在移动台离开一个子网进入到另一个子网以后,那么前子网所拜访过的服务器中的地址需要进行相应修改,并将当前地址充分反应出来,从而使前子网能够转发滞留在相应的分组之内。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每次与服务台通信的过程中,都需要先对其归属名字服务器进行访问,但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延迟度。在每次通信中,那些数据量小的无连接通信都需要在每次通信前查询服务器,从而获得新的通信地址,之后将地址发送给分组,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信效率。
2 实现移动网络端到端的可靠性通信分析
在移动无线通道中往往存在着噪声、干扰及多径衰落等特点,导致移动台与基站之间数据传递的可靠性下降,这部分在网络中也是数据丢失最多的地方。
首先,在移动网络中,能有效实现移动台与基站间可靠数据报服务。为了能够将端到端通信性能有效提高,最为有效的方法是不断提升移动台与基站间数据报传输的可靠性,以保证数据报不会出现丢失现象,在顺序方面不需要相应保证。移动台和基站间可靠数据报协议为:对数据报进行相应编号。发方所发送的数据量主要由信用量决定,每发出一个数据报,其信用量便会缩减,如果信用量处于零,便不能发送数据报。如果在发送过程中,数据报出现了超时或丢失的问题,则需要重发。
其次,对可靠数据报的服务切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复位法,二是镜像法。如果移动台在新旧基站之间展开切换操作,移动台的网络层与新基站需要重新建立网络联系。复位法与镜像法是解决切换过程不出现数据丢失问题的重要方式。
复位法便是移动台与新基站的数据报层都需要进行重新的初始化,之后才能够进入到接受信息与发送信息的状态。而移动台在此时还需要将原发送缓冲区中存有的数据报重新编号,从零开始发送。旧基站需要将残留的发送缓冲区数据报转发给新的基站,需要注意的是,在转发的过程中不需要再次对数据报进行编号。在这些数据报到达了新的基站以后才可进行重新编号。
镜像法主要是在移动台数据报发送与接收的状态之下完成相应工作。新基站镜像会向旧基站发、收数据,这种状态之下,旧基站发送缓冲区中所存在的数据报会被完整的转移出来,并且将序号保留,将旧基站的接收链表复制下来。
3 结 语
本文着手于两点,第一是对移动网络动态寻址与移动透明性机制的分析,第二是实现移动网络端到端的可靠性通信分析。通过分析表明,当前伴随移动网的发展,移动计算机被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通信技术的发展。
但是,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依旧有一些问题存在,如在数据报传输过程中的数据损失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移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给予这些问题高度重视,并找出问题的根源,与实际情况结合,选择好的解决方法,从而为移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凡 . 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远程监控通信系统[J]. 价值工程 ,2014(7):210-210.
[2] 郭占明 . 试析 3G 移动通信技术和应用 [J]. 电子制作 ,2013(13):12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