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操作、乐于探究,旨在让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选择感兴趣、操作性强的话题,采取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研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研究性学习摒弃了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知识,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研究性学习的引入为信息技术增添了无限生机。
一、信息技术课程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明确学习目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还要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片面地认为上信息课就是上网浏览、听音乐、聊天,教师要将学科学习与技术应用融合起来,让学生去完成演示文稿、网页等作品,产生学习成就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有助于提高信息素养。研究性学习丰富了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视野,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走访调查、社会实践、信息搜集等形式丰富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步学会筛选、处理和表达信息,从而提升信息素养。
3.有利于加强学科整合。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手段,促进了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能丰富学科知识的呈现形式,能取得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运用几何画板、FLASH 等工具探究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程下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
研究性学习要走出重智轻情、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评价方式的困扰,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1.参与活动的态度。评价内容包括参与活动的意识、分工合作的精神、信息和分享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认真获取结论等方面的内容。
2.活动体验情况。教师要借助于活动记录、研究报告,了解学生是否乐学和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关注学生是否提供积极的建议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
3.研究方法及掌握技能。教师要关注学生资料的多样性、价值性,分析是否有条理、表达是否清晰。
4.学习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学习成果,可以是动画、网页、设计等作品,也可以是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形式。
三、信息技术课程下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
1.树立生本评价观。信息技术评价旨在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注重教师指导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探究。学生是评价的主体,理应参与到评价之中,因而教师要树立生本评价观,改变传统的被动评价状态,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完善。
(1)自我评价。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自参与活动、独立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亲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只有自己才能感受深刻。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包括探究兴趣、学习内容、是否努力、是否具有创造性等内容,从而不断矫正自身行为,缩小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2)同学互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彼此分享、互相促进、互相帮助,通过同学互评可以获得必要的反馈,从而反省自己、完善自己,促进合作效率的提高。(3)教师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切不可放任自流,要及时捕捉信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毅力、合作意识和研究方法做出以激励为主的评价,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出色地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
2.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制定评价量规,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品等对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等以等级的形式进行衡量,并据此做出定性结论的评判。如在制作专题网站活动中,根据“网页制作量规评价表”对主题、网站规划、内容、素材运用、技术、页面效果、小组合作、创意等按 A、B、C 三类进行评价。对于难以量化处理的内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可以采用定性评价方式,教师要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有努力就有收获,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档案袋评价法。教师要通过收集学生不同时期的作品或课堂观察、提问、作业等资料,可以是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对比对学生的现实表现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让学生健康的成长。
总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甄别、导向和激励作用,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提高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