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源起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并延伸至2010年欧债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时至今日危机的持续影响依然存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1月21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虽然较2013年10月的预测略有回升,但部分经济体增长预期的下调充分表明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报告指出,当前发达经济体尤其是欧元区的极低通胀率已给经济活动带来新的风险,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减缓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长期结构性问题.因此总体上看,IMF报告的措辞并不乐观① .
可以说,这场延续五年多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使世界经济经历着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它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都是显着而且不可逆的,几乎整个欧元区国家都面临着成立20余年来最严峻的考验.面对危机,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各种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货币政策以使本国经济尽快走出萧条,经济学界也对主流经济学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盛行的自由放任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反思,由此表明凯恩斯主义的回归已成为当今现实经济社会的重要主题,从而多角度地重新探讨和解释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也就成为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的理论共识.本文基于科学哲学中的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这一新的研究视角,试图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硬核与保护带,及其在经济思想发展进程中的迭代与更新进行重新解读,以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入探讨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经济学理论创新中回归凯恩斯主义的真正内涵.
二、科学研究纲领的内涵
从科学哲学产生之日起,经济学界就对科学哲学的方法论应用于研究经济社会问题具有浓厚兴趣,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库恩的"范式"理论都在经济学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①.特别是拉卡托斯所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的方法论,作为波普尔和库恩理论在扬弃意义上的后续发展,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将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应用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的历程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纲领的发展变革及其前进的方向.
1.科学研究纲领的构成
在着名作品《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拉卡托斯明确指出,科学研究纲领是由一些方法论的规则构成的,即:一些规则告诉我们要避免哪些研究道路(反面启发性),另一些告诉我们要寻求哪些道路(正面启发性).[1](P66)其中,科学研究纲领的反面启发性往往是基于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理论的"硬核",即这个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部分或本质特征,决定着研究纲领发展的方向,因而各种科学研究纲领之间的不同根本就在于硬核的不同.
当然,硬核是坚韧的、不容反驳的和不许改变的,从而无论对特定理论做怎样修正,这个"硬核"都必须得到保留.同时,科学研究纲领的正面启发性是基于围绕某一特定硬核所形成的"保护带",由一系列辅助假说构成,一般在检验中首当其冲,通过调整、再调整甚至全部被替换,以保卫因而硬化了的内核.通常,正面启发性通过一组建议或暗示来告诉我们如何改变、发展研究纲领的"可反驳的变体",以及如何更改和完善"可反驳的"保护带.因此,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实际上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结构、并时常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下的理论体系,主要由一组相互联系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构成.拉卡托斯认为,每一个科学研究纲领都能在其硬核和保护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特殊的论据以形成自己的理论结论.
2.科学研究纲领的进步和退化
拉卡托斯指出,如果一个研究纲领的理论增长预见了它的经验增长,即只要它能够继续不断且相当成功地预测新颖的事实,那么就可以说它是进步的;但是,如果它的理论增长落后于经验增长,即它只能对偶然的发现、或竞争的纲领所预见和发现的事实进行事后说明,那么这个纲领就是退化的;进而,如果一个研究纲领总是比其竞争对手进一步地说明了更对的东西,它就胜过了其对手,也就可以淘汰这个对手或将其暂时搁置起来.
然而,任何一个研究纲领的方法论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比如早期可能会有一定进步性,这不仅表现在对已有事实的解释和说明上,而且表现在对新事实的准确预测,以及在正面启发法指导下研究纲领向纵深方向的演进及其有效运行上.更重要的是,当它遇到反常和新的竞争对手的挑战时,能在无数反常中通过调整辅助假设而巧妙地将反证变成为有利证据以维护其硬核.
正如拉卡托斯在论述玻尔理论作为一个进步研究纲领的竞争力时所说,"反常必须只在辅助假设和初始条件构成的保护带中引起变化……他们能把每一个新的困难都变成为他们纲领的新胜利."[1](P79)但同时,拉卡托斯也认为一个研究纲领不可能永远是进步的,它进化到一定时期就必须要转入退化阶段,再到另一个时期又可以恢复到进步阶段.所以,历史上任何成功的科学研究纲领都只能是暂时的成功,它们都有一个从进化到退化或者再度回到进化以及最终被更加进步的研究纲领所取代的发展或演变过程.
三、凯恩斯主义的硬核和保护带---一个新的研究纲领
基于上述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的主要内涵,我们通过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硬核的对比讨论,可以深刻表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一个在市场经济或现实资本主义经济框架下相对于新 古 典经济 学 的新的研究纲领.
1.凯恩斯主义的硬核:有效需求与货币
(1)特殊内核:有效需求面对1929-1933年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重要着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在《通论》开篇,凯恩斯明确指出,"古典学派(注:凯恩斯主要指马歇尔、庇古等新古典学者)所假设的特殊情况的属性恰恰不能代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社会所含有的属性.结果,如果我们企图把古典理论应用于来自经验中的事实的话,它的教言会把人们引入歧途,而且会导致出灾难性的后果".[2](P7)因此,凯恩斯彻底否定了只适用于物物交易世界的萨伊定律,并在否定新古典经济学信奉的自由市场经济及其自由出清假定的基础上,表明总需求不足、非自愿失业和古典二分法失效是经济运行的一般状态,而新古典理论描述的只是一种极端特殊或理想化的自由市场经济.
其中主要一点是,凯恩斯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现代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特有的问题,即资本主义不能保证投资的数量足以弥补充分就业下的储蓄部分,从而导致市场上的购买力不足即有效需求问题.因此可以说,有效需求问题是凯恩斯主义有别于新古典理论的特殊硬核,而凯恩斯在《通论》中所强调的三大心理定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等三大规律都是用来描述有效需求这一重要问题的.
首先,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所以消费增加的速度总是赶不上收入增加的速度,因而在经济萧条时会出现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其次,关于资本边际效率,凯恩斯认为它联系到投资者的前景预期.如果投资者预期悲观,那么资本边际效率肯定趋于低落;如果投资者预期乐观,投资高涨会使供给增加,从而使新增产品的销售收入趋于下降;投资高涨又会使资本产品的需求增大而引起产品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成本增大.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将使乐观预期下的资本边际效率趋于递减,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将会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最后,"流动性偏好"作为凯恩斯提出的一个特别概念,是指人们为了方便交易、预防意外、灵活投资而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收入或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流动偏好的存在,一方面使大量货币收入滞留于人们手中,不能及时充分地进行消费和投资,直接压低了社会总需求水平;另一方面,为了鼓励人们放弃流动偏好就不能使利率过低,而流动偏好又造成了迫使利率提高的压力.
这就使得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相比更趋于偏低,从而影响了投资需求的扩大,因而流动性偏好也导致了社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综合上述三大心理定律,凯恩斯认为,在短期经济萧条、失业增加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倾向会减少,企业的投资倾向会下降,从而有效需求总是不足的,即供求决定的均衡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这时只有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刺激需求才能使收入和消费增加,经济才可以稳定增长以达到充分就业,即需求创造供给.
(2)重要内核:货币除有效需求这一特殊内核外,凯恩斯主义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内核---货币.与古典和新古典的"货币面纱论"不同,凯恩斯将货币引入宏观经济,即宏观经济中所有的变量均为货币量值或名义变量.其中的货币不仅具有交换媒介和价值贮藏作用,同时也是组织生产的手段,即货币连接着生产和交换,并不是中性的.正如凯恩斯在《通论》中所说,"使用货币的经济制度基本上是这样一个制度;在其中,对将来的看法的改变不仅可以影响就 业 的 方 向,而 且 还 可 以 影 响 就 业 的 数量."[2](P3)因而在《通论》中,凯恩斯打破了"两分法",通过将货币融入真实经济过程而把货币理论与价值分配理论和产出就业理论紧密联系起来,构建起一种真正的"生产的货币理论",即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论.用凯恩斯的话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在最后比开始赚取更多的货币,企业没有别的目标.这是企业(货币)经济的本质特征".[3](P89)显然,货币在这里起到关键 作 用,它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核.
不同于新古典"两分法"下的实物经济,凯恩斯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其中存在着与新古典实物利息率(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完全不同的利息率,即"货币的自己的利息率".
在《通论》着名的一章(第17章),凯恩斯以这个"货币的自己的利息率"作为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理论的基础,把货币的信用关系和货币的自己的利息率归之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样,货币资产及其利率在经济体系中将具有限定社会总资本存量的特殊作用,从而使得货币对真实经济的影响就是非中性的.在此基础上,凯恩斯表明了货币理论的重要一点,即货币联系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其原因是持久性资产的存在.比如,货币联系到过去(现在)是因为资本存量的价值是变动的;货币联系到未来是因为投资和过去的资本存量的价值取决于对未来利润流量的预期.如果把货币供给和货币的"自身利息率"依赖于资产抵押,从而使货币根植于"过去(现在)与未来"或持久性资产存量与未来的收入流量,即可以把货币和利息理论发展为一种完全不同于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价值理论.其中,凯恩斯使用工资单位作为价值的计量标准,以根据特殊劳动者的报酬来换算它的劳动时间.这样,如果M代表工资(和薪金)总额,W代表工资单位,而N代表就业量,即:M =N·W.[2](P47)其中,M是用货币数值表示的国民收入;W则联系到货币对劳动的支配力,从而是劳动货币化的一个表示.通过把货币价值的量与就业量这两个基本数量单位联系在一起,凯恩斯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货币性质,即资本主义的货币金融关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产出和就业水平.
2.凯恩斯主义的保护带
第一个保护带:基于三大心理定律的三个基本函数.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函数是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它们是凯恩斯三大心理定律的直观体现,其主要内涵都完全不同于新古典理论.首先,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和总收入的正相关关系.凯恩斯认为,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具有决定性意义,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在此基础上,由于储蓄可定义为收入减消费,即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所以凯恩斯的储蓄也只受收入影响,完全不同于新古典所描述的储蓄只受利率影响的传统观点.其次,凯恩斯的投资函数是指投资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当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既定时,投资取决于利率: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增加.这里重要的是凯恩斯引入资本边际效率,其与利率的相互抉择共同决定了资本家的投资决策,从而完全不同于新古典理论中投资与利率的简单反向关系.最后,关于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认为,利息率不是像新古典理论描述的取决于资本的供给与需求或储蓄与投资,而是取决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虽然投资或资本边际效率依赖于利息率,但利息率并不是货币数量论中的资本价格或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而是人们放弃货币灵活偏好的报酬.因此,投资总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即资 本 效 率 不 可 能 低 于 货 币 的 边 际 效 率---利率.特别是凯恩斯强调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三部分决定,从而与收入正相关而与利率负相关.
第二个保护带:乘数原理.
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投资乘数原理.投资乘数,是指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增加(或减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即为投资乘数.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变动的倍数,从而获知国民收入与投资量之间的确切关系.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并通过将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以指导经济实践.
第三个保护带:工资刚性和劳动力市场理论.
在新古典理论中市场是万能的,即使存在超额的需求或者供给,价格也总是可以自动调节到供求均衡的市场出清状态,从而政府无需采取任何手段,只需要让市场"自由放任"即可.同理,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像所有其他商品一样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需求量大,工资就高,反之工资就低.但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存在价格工资的刚性,即工资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不能对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比如雇员在接受了一个层次的工资后,即使物价下调、通货紧缩,也不会轻易接受低水平工资,因而在劳动力供求发生变化时工资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其后果是:在萧条时期,企业减少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此时劳动力价格并未及时降低,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导致"非自愿失业"出现,劳动力市场非出清,从而市场失灵.显然,非自愿失业既导致了市场非均衡,又带来了消费需求不足,从而使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不可避免.
第四个保护带:"动物精神"和不确定性预期.
在新古典世界中,如果已知产品和要素价格,经济个体经过理性计算总是会做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决策.但在《通论》中,凯恩斯认为"经济人"做出投资决策并不是基于对资本项目内部报酬率和市场利息率的比较,而是"动物精神"的结果.
"动物精神"之所以会影响投资人决策,凯恩斯认为主要在于预期的不确定性,即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们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其中,凯恩斯将预期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认为短期预期是价格预期,决定厂商的现在产量和就业量;长期预期是指资本的流动偏好,即投资者在持有货币或投资证券的收益性之间进行选择,往往也不稳定.凯恩斯甚至认为,预期是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重要因素和导致经济波动的决定性因素,就业水平、货币需求、投资水平以及贸易周期等都与预期有关.可以说凯恩斯体系的"革命性"就在于,抛弃新古典确定环境下的均衡分析而强调不确定情况下的选择和决策.比如凯恩斯认为,企业家这个核心主体充满了对不确定性的预期行为,很容易受他人和外界的影响.因为在不确定性和"动物精神"的共同驱动下,"经济人"并不是理性的,其预期也是无知的、不可靠的.例如萧条时期,消费者和企业盲目悲观,对未来失去信心,消费与投资意愿下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因此而陷入衰退.此时,只能通过政府增加财政开支弥补民间需求的不足,以减少"动物精神"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由上可知,凯恩斯主义修改了新古典硬核并辅之以保护带,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来说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标志着经济思想史上一个新的科学研究纲领的出现.进一步说,凯恩斯主义不但包含着"新的事实",而且还能对熟知的事实作出新的预测,这突出表现在对1929-1933年爆发于西方世界的那场"大萧条"的解释.一方面它更好地解释了严重失业和经济衰退的事实,另一方面它所提出的政府干预思想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如"罗斯福新政")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较好效果.因此,相对于"大萧条"困境下束手无策的新古典经济学来说,凯恩斯主义是一个在拉卡托斯意义上的"进步的研究纲领".
四、凯恩斯主义作为一个研究纲领的"不断进步"
如前所述,研究纲领的进步是基于对其保护带中辅助条件的修改和完善,以保护其纲领的硬核,并增强理论体系的解释能力.通常,这种进步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纲领本身的"正面启发性",其二是现象的反常和对手的竞争.基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纲领进步的动力,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作为一个研究纲领的"不断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研究纲领的"正面启发性"对凯恩斯主义的发展.
1936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欧美经济学家加入凯恩斯主义者的队伍,包括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等.在当时的经济背景下这个趋势是完全理性的,这是由"退步的"到"进步的"研究纲领的转换.
而且,随着越来越多学者加入凯恩斯主义队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烈的"正面启发性"开始发挥作用,它给经济学家们提示了改进这个研究纲领的保护带的方法,使凯恩斯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总结起来,这些从"正面启发性"对凯恩斯主义保护带的主要发展包括:
IS-LM模型、乘数-加速数理论、菲利普斯曲线等.
第一个发展:IS-LM模型.
IS-LM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学者汉森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概括的一个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经济分析模式.在IS-LM模型中,IS曲线是描述凯恩斯产品市场均衡理论的模型.根据封闭经济中的等式:
Y(国民收入)=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经常被视为恒值),其中C=C(Y)表示凯恩斯的需求函数,消费水平随收入正向变化;I=I(r),r为利率,表示凯恩斯的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呈反向变化.相应的,LM曲线是描述凯恩斯货 币 市 场 均 衡 理 论 的 模 型. 根 据 等 式:M/P=L1(Y)+L2(r),其中,M为名义货币量,P为物价水平,M/P为实际货币量,Y为总产出,r为利率,L是货币需求.等式左侧M/P为实际货币供给,视为由中央银行确定的定值,右侧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其中利率和货币需求呈反向关系,而收入和货币需求呈正向关系.由此,IS线和LM线的交点表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显然,IS-LM模型构成了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而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并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用于市场经济实践的分析基础.
第二个发展:乘数-加速数理论.
乘数-加速数理论是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萨缪尔森于1939年在《乘数分析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中提出的.与凯恩斯的乘数原理一样,加速原理也用于说明收入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是,乘数是表示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而加速数是表示收入或消费增加引起投资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萨缪尔森巧妙地把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合为一体,首创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模型.其发生机制是,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后者通过加速效应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限制无法再增加,就会因加速原理使投资减少,而投资减少又会因乘数作用使国内生产总值继续减少.两者的共同作用使经济进入衰退,衰退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固定资产更新又使投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再增加,从而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萨缪尔森认为,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使宏观经济形成由繁荣到衰退、又由衰退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可以说,乘数-加速数理论运用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循环波动,从而把凯恩斯的宏观静态均衡理论发展为宏观动态的经济体系,增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第三个发展: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 斯 曲 线 是 由 经 济 学 家 菲 利 普 斯 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的.此后,众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理论解释.特别是基于货币工资率的提高会引起通货膨胀,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而导致通货膨胀的机理,新古典综合派的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在实践中,各国政策制定者往往依据这一关系来确定相机抉择的政策手段以熨平经济波动.比如在经济萧条时期运用扩张性宏观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而在经济过热时期运用紧缩性宏观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可以说,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现实,这条经验规律也成为凯恩斯主义制定宏观政策建议的重要理论依据.
2.凯恩斯主义在"反常和竞争"中的"不断进步"
凯恩斯认为,失业是经济周期进入衰退阶段的标志,而通货膨胀是经济周期中高涨繁荣阶段的标志,这就暗含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不能并存的结论,菲利普斯曲线也说明了这一点.然而,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危机使凯恩斯主义受到严重质疑."滞胀"主要指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经济现象,这对凯恩斯主义来说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反常问题.众多凯恩斯主义者对此束手无策,使凯恩斯主义似乎瞬间失去了解释力.与此同时,凯恩斯主义也受到了来自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经济自由主义者的强烈质疑.比如,货币主义者指责凯恩斯主义过分强调财政政策,滥用货币政策导致经济运行混乱;供给学派指责凯恩斯主义过分强调需求作用,其实供给才是决定因素;理性预期学派指责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认为"经济人"具有理性预期,市场可以出清等.无疑,反常问题和理论竞争对手的挑战使凯恩斯主义面临严重的理论危机.
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研究纲领是由概念和命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它不仅有硬核的坚硬性和刚性,也有保护带的韧性、弹性、适应性,会通过保护带的修改和调整来消解反常、战胜对手,达到自我修复和进化.因此,凯恩斯主义作为一套相对于新古典的进步的研究纲领,在面对反常和竞争时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应战.比如,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者逐步修改和完善了凯恩斯主义保护带,从而把危机成功转化为凯恩斯主义发展的新契机.总结起来,近三十年来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凯恩斯主义保护带的完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完善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在最初的凯恩斯主义研究纲领保护带里,凯恩斯假设预期是基于"动物精神"、非理性的不确定性预期,新凯恩斯主义者则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将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预期行为作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并运用市场经济中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冲突解释市场的非出清情况,以应对来自理性预期学派的挑战.比如根据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由众多"经济人"构成的现代市场体系中,每个"经济人"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这使得各种商品之间的交易复杂化,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也愈加突出.单个"经济人"只能从个人角度进行理性选择,市场中不存在一个协调所有"经济人"行为并使经济达到最优的理性预期均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经济人"按理性预期行事的结果很可能得不到集体最优,市场不能出清,总供求更加失衡.比如在经济萧条时期,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扩大消费和投资支出有利于增加总需求,刺激经济复苏,但消费者从个人理性出发却希望价格进一步下降再购买(即买涨不买跌);投资者则认为市场前景不好,预期收益率比较低,即使利率很低也不会投资.可以看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进一步证明了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不足的"硬核",从而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分析的微观基础.
完善二:价格和工资的粘性.
最初的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和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新凯恩斯主义修改了这一辅助假设,并冠之以"粘性".粘性与刚性不同,刚性是指价格和工资不会下降,而粘性则认为价格可以下降,只不过下降得比较慢,它不会随总需求变动而迅速调整.在此,价格和工资粘性均是以"经济人"理性预期及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前提而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修正的.实际上,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价格理论主要基于菜单成本论,即厂商进行价格调整时所需要负担的成本.在面临总需求冲击时,单个企业调整自己的价格得到的好处可能非常小,甚至小于调整价格的微小的菜单成本;此时企业的理性选择会维持原有价格,这就出现了名义价格粘性,进一步导致商品市场的非出清状况.
此外,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工资理论也联系到长期合同论和效率工资论.一方面,企业会跟员工签订合同,且期限往往较长,所以工资的调整缓慢;另一方面,企业为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愿意向工人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而不愿轻易降低工资,从而使工资具有粘性,这进一步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非出清状况.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从萧条时期恢复到正常时期是一个缓慢过程.
因此,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价格和工资的向下压力带来经济回升,从而有效保护了凯恩斯主义的硬核.
五、凯恩斯主义研究纲领的前景预测
2008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再次面临着萧条和危机,主流经济学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理论范式的危机,使得发达国家理论界呼吁尽快回归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哲学,以使其能够成为指导经济实践的强有力工具.依据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的方法论可知,凯恩斯主义具有阐释当前资本主义现实的合理性.不同于库恩把科学的发展归结为非理性信念的变换,拉卡托斯承认科学发展的连续性和进步性,他认为真正的科学革命不仅仅是范式的转换,而且是一种理性的进步.也就是说,在当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遭遇和正在经历着严重的经济衰退而难以较快复苏之时,凯恩斯主义这个曾经"进步的"研究纲领在当代仍然具有其进步性.首先,一些凯恩斯主义者能够在逐步地更新完善中解释和预测当前的经济现实.例如,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明斯基不但成功预言了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且也在金融市场不稳定性的基础上阐明了由金融投机性导致大规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机制.其次,它也能适当地为正在经历着萧条的资本主义社会提供政策建议.当然,这个研究纲领的保护带还不够完善,例如对"滞胀"问题的系统阐述还没有形成,这使得政府在根据凯恩斯主义制定经济政策时有所疑虑,这是凯恩斯主义有待完善和修改的地方.
但无论如何,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硬核"是与当代经济现实相符合的,尽管某些辅助假设需要修改和完善,但它仍然是一个面对当前世界经济萧条现状的、在拉卡托斯意义上的进步的研究纲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凯恩斯主义只是西方经济学界针对当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现实所提出的一个解决办法,它并没有深入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内部的基本矛盾,相反只是认为经济危机源于表面的市场缺陷,故而需要政府干预.换句话说,凯恩斯主义最终只能"治标不治本",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因为它始终没有考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性,这是凯恩斯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纲领的致命缺陷.显然,这个缺陷只能通过彻底修改其理论硬核,即提出一个完全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的科学研究纲领来弥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正如马克思在三卷本伟大着作《资本论》中所深刻批判的,现实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着固有矛盾并由此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顽疾而根本无法在现有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框架下得到合理地解释和解决.实际上这也正是拉卡托斯的建议,即:否定或证伪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的做法决不是观察和实验中的反常,而是找到一个比它更进步的研究纲领取而代之.因此,从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的方法论意义上看,终极意义的凯恩斯主义回归将不再是克鲁格曼等当代美国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所倡导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而是另外一种更具现实批判意义的经济哲学的回归,即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Keynes,M.The Collected Working of John May-nard Keynes[M].London:Macmillan,1973.
[4]Harcourt,G.C.Keynes and his Contempora-ries[M].Hants:Macmillan,1985.
[5]Harcourt,G.C.The Structure of Post-KeynesianEconomics:The Core Contributions of the Pio-neers,Cambrid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6.
[6]King,J.E.A History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Since 1936[M].Edward Elgar:Chel-tenham,2002.
[7]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方福前.根据"硬核"和"保护带"来划分经济学流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
[10]郭本禹.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与心理学史 的 方 法 论 [J].南 京 师 范 大 学 学 报,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