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富论》在经济学界的影响,其作者亚当·斯密被主流经济学界认定为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他为世人留下了两部巨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国富论》,而另一部是斯密自己更看重的《道德情操论》,这种世俗的认识与学者自身的认识差距是有着特殊含义的,而且是我们观察其人、阅读其书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世人对《国富论》的评价
主流经济界认为经济学的开篇巨着 《AN INQUIRY INTO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文简称为《THE WEALTHOF NATIONS(国富论)》.其发表于 1776 年,也正是美国的《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因此这一年被人们视为人类自由民主的真正开始,即在政治上要求独立和经济上主张自由的同时出现,绝非巧合,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
中国最早的汉译版本是 1902 年严复先生翻译的《原富》,使国人开始知道这本书.而对本书广为熟知的内容,多来自 1930年郭大力和王亚南先生翻译的《国富论》一书.1972 年王亚南先生又重译为《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之后又有十多个中文翻译版本,加之英文原版的版本也很多,以及各种语言的版本,使该书成为经济学的圣经,且叙述和理解的角度多有不同.
但是对该书的评价都是相当高的,亚当·斯密除被奉为"经济学之父"外,《国富论》诞生的 230 多年间,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
"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十本书之一"等.甚至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着《文明史》中认为"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更为众多经济学家所"迷惑"的是,亚当·斯密230 多年前所做的这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们今天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结构严谨,无懈可击(张五常和郎咸平都曾如是说)[ 上述赞誉之词摘自网络,似乎是《国富论》某中文版本的序言.].
二、国富论的基本观点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关系
《国富论》的核心思想被主流经济学定义为"看不见的手"的定律,即市场的力量会自动调节供需双方的行为使其达到均衡的状态.若每个人都能自由的通过市场竞争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那么社会整体的利益就自动的实现其最大化.并认定是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性的最初发现,这种所谓的定律是为了市场自由主义的需要,而强加给亚当·斯密的,因为我找遍了全书,并没有发展有关均衡性的论述.该命题首先是瓦尔拉斯在其一般均衡思想的叙述中提出的,并没有证明解的存在.直到 20 世纪80 年代阿罗和德布鲁才以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但是其假设很多.其实,任何定理都是可以证明的,只是假设不同而已.
看不见的手的用语确实是斯密的原意,在《国富论》中只谈到过一次,即第四篇第二章中:"诚然,一般说来他无意去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他宁愿支持本国产业而不支持外国产业,只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他管理产业使其发挥最大价值,也只是为了自己的收益;在这种场合,也像其他场合一样,他似乎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达到一个他无意追求的目标.虽然并不是他本意想达到的目的,可是对全社会来说并非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却常常能促进了社会的利益,比有意这样做会更加有效.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自命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从事贸易的人做过多少好事.这样的商人并不普遍,也没有必要多费口舌去劝阻他们".据说在斯密的文献中对看不见的手的类似论述也只有三次[ 来自网络,考证者未知.],而且都是以比喻的形式出现的.其中心思想就是尽管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从个人利益出发追求其自利最大化.但是社会分工使其相互依存,就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作用一样,最终能使社会达到共同的富裕和繁荣.
这种思想源于斯密青年时期的英国社会,当时有一位少有的颇具争议的作家曼德维尔.其声名狼藉和知名度,都源于他发表的《蜜蜂的寓言》[ 百度百科:1720 年,曼德维尔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蜜蜂的寓言,或私人的恶行,公共的利益》.他把人类社会比喻为一个蜂巢":这些昆虫生活于斯,宛如人类,微缩地表演人类的一切行为."在"这个蜜蜂的国度"里,每只蜜蜂都在近乎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虚荣、伪善、欺诈、享乐、嫉妒、好色等恶德在每只蜜蜂身上表露无遗.令人惊异的是,当每只蜜蜂在疯狂追逐自己的利益时,整个蜂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后来,邪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报怨着向天神要求让他们变得善良、正直、诚实起来."主神终于愤怒地发出誓言:使那个抱怨的蜂巢全无欺诈.神实现了誓言……"接着,在整个蜜蜂的王国中,一磅贬值为一文,昔日繁忙的酒店渺无人迹,不再有人订货,全国一片萧条景象.]一书.该书 18 世纪初在英国出版后,就曾引起过轩然大波,并引致了欧洲思想界和社会各界对它的批判,曼德维尔本人也遭到了人身许多攻击,被称为"品行极坏的人".1723 年,当《蜜蜂的寓言》出第三版时,英国一个郡的地方法院还专门为此书立案,判定此书是"在扰乱社会秩序",是一种"公害".尽管如此,这部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响却经久不衰.它不仅影响了无数的普通学人,而且影响到休谟、亚当·斯密和哈耶克这些思想大师.其思想的核心被称之谓曼德维尔悖论,即私人的恶德就是公共的利益.他认为从人是自私自利的这一基本追求出发,最终才能达到"公共利益"的实现.
这种悖论实质上的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的"自私"假设与"为公"假设之间的矛盾问题.现代主流经济学选择了这一矛盾的一面,即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核心,以完全自由竞争市场为参照系,以自利是经济人的行为动力为假设前提,以产权清晰并受法律为背景的,个人自利行为的市场均衡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理论体系.这一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正是看不见的手所隐喻内容.可以说斯密的理论只是一个猜想性的叙述,而其后的200 多年间的经济理论,就是以数理的形式完全证明了他的伟大猜想.
斯密是位治学严谨的人,他用时 9 年完成了这部经济学巨着,其研究范围之广是现代经济学家所难能达到的.他在写作国富论的同时,还在创作他的另一部更大的巨着《道德情操论》,该书第 1 版发表于 1759 年,早于《国富论》16 年.但是直到 1790 年去世,他一直在修改《道德情操论》,共修改了 6 版.具说在他去世前将其不成熟的稿件全部销毁了,只给世人留下了这两部巨着.一部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基石,另一部则被认为是伦理学的范本.由于斯密在这两部书中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前提的对立性,即《国富论》中假设人是"利己"的,而《道德情操论》中却隐含着"利他"的假设,而被称之为"斯密悖论".其实这种悖论很可能也正是斯密的困惑所在,他销毁手稿的所为,绝非象某些功利人士认为的害怕别人的剽窃.而我的理解或是其所研究内容的不成熟,怕会影响到后人将道路走偏;或许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其结论的不可接受性.为此我可以这样预计,如果他能再活 20 年的话,很可能第 3 部巨着会产生的,而且我相信这部巨着将会使现代博弈论产生得更早.从这两本书的脉络上看,其进一步的研究必然要走到博弈均衡方面,即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冲突分析,是博弈分析的主题,也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从这一意义上说,在经济学界真正理解斯密的人并不多,他们只注重了斯密关于《国富论》的思维视角,并简单的将斯密的思想认为是来自于曼德维尔;没有注意到《道德情操论》的另一个视角,是批评曼德维尔的;两部着作的矛盾不是偶然的,是人类自身矛盾体的体现,也是一位严谨学者有意安排.斯密所生活的年代和社会环境,不同于当今的中国,没有标新立异的必要,所以说他的安排背后一定是有着没能面世的计划,出于不成熟的东西对社会的不利影响等考虑才销毁了大量的手稿.
三、国富论的结构与非主要经济学派的关系
《国富论》的全书分为五篇,前四篇的目的是阐明国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给国民消费的资源性质;第五篇讨论了君主或国家的收入问题.具体来说,首先是站在生产的视角上对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途径、产品的分配规律、各生产要素的作用等做了系统的分析;其次就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第三是结合罗马帝国衰落之后欧洲的农业发展受到制约和衰落,以及商业和城市兴起等实际问题,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是从批判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最后给出了国家君主应该怎样做的答案.归纳其主要成就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分工理论
斯密是从分工促进生产效率的角度来分析生产效率提高的途径,分工作为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这也是在经济学领域没有多大突破的地方.只有杨小凯创建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将其作为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遗憾的是主流经济学没有将这部分理论纳入到经济学的教学系统之中.
2. 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在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由于自由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和市场的自由,反对国家干预等意识形态的信奉,主要是通过价值理论体现的.苛刻的熊彼特在他的经济学说史中说:现代经济学家对国富论的兴趣就是商品的自然价格(内在价格或称价值)与市场价格,即市场价格总是围绕着自然价格波动.这部分价值理论被马克思所接受,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其理论的本质是指决定商品交换价格背后的,内在的不变的计量尺度,即寻找商品交换的依据.而这个依据在亚当·斯密等许多古典学者们看来就是人类的劳动,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学者之间用词有所不同,即在威廉配第那里被叫做内在价值,而亚当·斯密这里叫做自然价格,在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叫做价值.同样斯密的市场价格是围绕着自然价格变化的思想,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就是价值规律,而这种关于价值的论述在主流经济学中已经几乎不存在了.
其实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思想与价值规律的本质思想是一致的,只是所使用的工具有所不同.时代的需要决定了理论研究的内容,经济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实用哲学思想的影响,价值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并不是人们所直接追求的目标,经济学对她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由于劳动价值论中对劳动量的计量困难,使价值的概念一直没有得到较为理想的实证,所以在主流经济学中很少有人再去碰她了.同时,在主流经济学中由于形式化的东西很多,且普遍认为看不见的手会使得自由竞争环境下的供给必然等于需求,这种均衡也必然使得生产要素达到理想的配给.这种存在就是合理的实用哲学逻辑,一直以来让人感觉到是经济学的一种缺憾.而这种缺憾就是参照古典经济学,而感到没有价值判断的理论上的不完整.为此,主流经济学一直以来都在替换着用词和学说,如效用、偏好、显示偏好等,以避开这些用词上的计量难题,然而始终也没有能够得到较为理想的答案.
3. 分配理论
古典分配理论在斯密那里体现为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土地的租金等几个方面.其核心的部分就是工资,并认为工资是由维持劳动者最低消费水平所需要收入水平,即最低消费决定了劳动工资,并将其称之为工资铁律.
斯密的分配理论一方面从观察到的现实中,得到对各要素补偿的认识;而另一方面又强调劳动是价值的来源.这种古典的价值理论上的不协调,使后来的经济学产生了分歧较大是两类分配理论.
一是坚持劳动价值论的政治经济学,以大卫李嘉图和马克思为代表,认为价值的唯一来源就是生产劳动.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的工资铁律的影响甚远,多数人认为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值,它是由工人维持基本生活的消费、维持自身再生产的消费、劳动力的基本培训等需要决定的,这并不是古典经济理论的逻辑扩展.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分析了剩余价值的本质,证明了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
二是要素贡献理论,即从现实的观察出发,将工资、资本、地租看做是合理的存在,必不可少的基本生产要素,并逐渐形成了以萨伊为代表的三要素分配学说.三要素学说很快被主流经济学所接受,后来又发展为四要素学说,还以欧拉方程式的形式表述出来,似乎给人以经得起数理证明的感觉.
目前有关劳动等概念在国内的泛化(即内含的一般化引起概念的外延产生无限扩大的倾向),使得这种要素分配的形式更复杂,可能还会产生所谓的五要素或六要素之说.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分配中分的问题越来越显得突出,在合理的表象背后,暗藏着相当大的不合理.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古典分配理论的缺陷,以及后人不合理的延续和扩展.古典分配理论的主要缺陷如下:
(1)它试图从价值关系来直接推算分配关系;导致了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工资等概念混乱、分析逻辑的不合理等问题.
(2)工资理论是外在的分配行为问题,它与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并不相关,所以它属于规范性分析的问题,也必然是经济系统中产生争论最多的地方.
四、国富论的学习与经济统计研究意义
在两个多世纪以前,世界各地都有着很多的未垦荒地,资源也相对的处于无限的感觉之中.作为经济学的开篇之作《国富论》就是面对这样的经济环境产生的,从其所涉及到的内容来看,他已经很系统了,甚至今天的主流经济学并没有多大的突破和扩展.面对今天的经济环境,你会看到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许多地方,都已经住满了人类,甚至全球的环境都在恶化的趋势条件下,经济学的主流早就应该将环境、资源、及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融为一体,进行系统的研究了.虽然历史上形成了马尔萨斯主义,但是实证的和系统化的内容体现,在经济学中并没有真正形成.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前主流上存在着很多重农主义的思潮,而改革开放之初又似乎重走了重商主义的老路,这是自威廉·配第以来到亚当·斯密的经济学产生,都明确反对的;到了改革开放的中期,凯恩斯的思想和理论又大行其道,而随着国际性经济危机的启示,又有很多人在倡导斯密的自由主义;虽然多数情况下并非直接使用这些学者们的用词或主张,但是其行为和分析问题的方式都能够对号入座的.历史都有着它的局限性,我们学习传统的经典知识,绝不是复古式的照抄照搬,而是要从中学会他们的创新方式,寻找到他们未能完成的课题.
现代博弈论似乎已经解决了斯密悖论问题,但是还没有产生一部改变主流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理想的教科书.这不但需要有能够承载经济学灵魂的大师,更需要具有丰富的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博学之才来完成.为此,我号召同学们、同志们学习经典、学习新知识、掌握现代技术、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智慧真佛".
参考文献:
[1]唐日松 译《国富论》华厦出版社2005.
[2]王亚南 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商务印书馆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