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同志受毛泽东的委托,在 1944 年到延安主持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工作.他很快地掌握了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弄清了边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运行机制,很好地解决了陕甘宁边区在贸易、金融和财政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统一管理对外贸易、实现金融的平衡和物价稳定以及做到"积蓄物资,准备反攻"等经济思想.陈云同志在延安时期的经济总方针是"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有力地推动了陕甘宁边区经济健康发展,也为新中国建立之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延安时期陈云主要从事的经济活动
陈云到陕甘宁边区主持经济工作时,当地已经在毛泽东带领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粮食困难已经基本解决,生产也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生产资金的大量投入,贸易进口大于出口,以及调动军队费用的增加,1943 年边币发行量增加十三倍[1].到了下半年,物价飞涨,金融动荡,贸易、金融和财政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成为陈云到达陕甘宁边区后首要和急需解决的难题.
在贸易方面,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处于被动的贸易环境,加之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都不利于陕甘宁边区的贸易发展.因此,怎样才能打破封锁,争取贸易主动权,是陈云在贸易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的贸易物资主要是盐和棉花.陈云针对盐的问题,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拿到第一手资料,找出了盐走私出口的原因,并且改善了盐业机关和运盐农民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堵住了盐业的出口.陈云还对一般物资运用价格和税收等经济手段来管理,以此来活跃和繁荣贸易市场.陈云的一些经济活动对于扭转陕甘宁边区进口棉花和布匹、出口食盐方面的被动贸易局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金融方面,皖南事变后,陕甘宁边区发行了独立的货币,即边币,并且边币要与法币发生贸易关系,不能让市面的金融停顿.于是,陈云考虑由盐业公司发一种流通券,定价上与法币是一比一,与边币是一比九,让他们在边区内流通,逐渐收回边币,再用边币收回盐业流通券.这样就把法币驱逐出去,又不至于扰乱市面金融.在延安时期,陈云为了确立边区银行的企业性质,还建立了规范的信用制度.陈云实现了金融稳定的局面,使银行在支持生产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财政方面,由于当时边财政供给紧张,1943 年全年预算总支出为 50190 万元,收入为 17000 万元,财政赤字为 33190 万元,占支出的 66. 1%.
针对这种状况,陈云继续贯彻"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工作方针,实行了以发展生产解决财政困难的方法,部队、工作人员和学生都加入到生产运动中,自己动手种植粮食.陈云认为,靠银行发票子来弥补财政赤字,是可以暂时用而不可以长久使用的办法,因此"要消灭浪费,开支节省".在延安时期,陈云还实行供给制,即按照人员的实际需要进行定量供应.其中许多费用都落实在人头上,不同职务和工作职责领取不同标准的费用.陈云亲自抓了几个单位的被服供给,作为示范.在延安时期,为了筹足抗日经费,迎接抗日战争大反攻,陈云还对财政工作提出留足后备的方针,即"要吃少一些,用少一些,家要存活货,不要存死货",以便做到退可守、进可攻.
在陈云的主持下,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在贯彻落实"节约储蓄,增加生产自给,备战备荒"和"生产节约,长期打算,积蓄物资,准备反攻"的方针上取得了成功,克服了大量浪费人力、物力的现象,建立了"大公"的家底.
二、延安时期陈云的经济思想
延安时期,陈云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统一管理对外贸易,实现对外出超,活跃内部市场; 灵活开展边币与法币的斗争,实现金融的平衡和物价的稳定; 运用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农业和工业生产; 在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基础上,争取财政结余; 建立边区的战时财政基础,实现"积蓄物资,准备反攻"的方针.
1. 在贸易方面,管理进口,保护出口,并让内部贸易自由发展陈云对边区和境外的贸易实行统一的管理政策,提出统销重要的出口物资,统一管理重要的进出口岸.
例如,陈云利用价格规律,对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的整个过程实行统一管理,采取经济手段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刺激盐的出口数量.陈云同志还提出,为了保护边区人民的利益,购进必需品,抵制奢侈品.
陈云从边区的实际出发,提出在边区内部要自由发展贸易的思想,促进农工业的生产发展.陈云在 1944年 12 月 3 日高干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边区的内部贸易是完全自由的".无论是边区内部的商人和老百姓还是边区外部的商人和老百姓,政府都保护和奖励他们的发展,并让他们卖货赚钱.这样不仅改善和提高了边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对巩固边区根据地、支援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在金融稳定方面,掌握法币和边币的比价关系,并解决和控制货币发行量陈云提出对法币"七分服从、三分独立"的方针,灵活进行边币与法币之间的斗争,把金融稳定在比价上而不是物价上,不能只是通过机械地提高边币的币值来稳定物价,而是要使得两种货币能够保持对货物有相同的购买力.
陈云认为,在边区不能为了稳定市场而不敢涨价,物价上涨应该参照外面的形势,否则是要吃大亏的,因此必须要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陈云经常利用法币升值和贬值的机会来赚取差价,当法币升值时,买进法币,少进货物,出口黄金; 当法币贬值时,售出法币,买进物资和黄金,以便充实银行的储备金.
在解决货币的发行量的问题上,陈云提出要建立健全的金融制度,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货币发行量不能超过"饱和点"的思想,并且详细阐述了"饱和点"的四个指标: 一是看现在的市场与过去的市场相比有无变化; 二是看生产、交换有无变化; 三是看发行量和物价之间的变动比例; 四看边币与法币的流通量是否正常,物价是否稳定.
3. 在财政平衡方面,以生产发展来解决财政困难,而且要开源节流,多收少支,留有后备陈云提出的要以生产发展来解决财政困难,就是把生产发展放在第一位,并把贸易、金融的发展建立在其基础之上,而且强调要从整个边区的经济发展入手.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要生产有用的东西,例如萝卜、青菜、牛、马、羊等这类东西,尽量做到减少财政支出,改善和提高边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陈云强调,分配和支出是第二位的,要做到既能解决问题又不能浪费.在保证需求方面,提出军队第一,学校第二,机关第三.在开支项目上,伙食、草料最重要,衣服次之,其次是治病,最后是办公和文化娱乐活动.他要求各单位在支出时能省就省,在保证平常经费开支的时候,要做长期打算,特殊情况要首先保证衣食的供给.
陈云还提出了留有后备的思想,即在当年财政收入结余中拿出一部分作为以后财政支出所需费用.在陈云的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边区财政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4. 号召党员重视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提出经济工作者要努力精通业务,提高责任心党员干部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中,均把注意力放在了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上,而对经济和技术的工作比较轻视,不愿意认真学习业务,责任心比较差.陈云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重视经济工作,提高工作本领,端正态度,提高责任心.陈云指出: "要说老实话,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先小人后君子',在同志面前点钱不是丢脸的事情.""在算账时,项项都必须看一看,虽然形式上好像是找岔子,其实这才是负责的态度,这是对革命负责."[5]
陈云还提出,由于我们缺乏管理大城市的经验,在今后还会遇到无数困难,克服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群众路线,向群众学习.我们决不可以主观地发号施令,必须承认自己是外行,谨慎行事.陈云展望未来新中国成立之日,将是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展之时,那时财经工作将被提到重要位置上来,从事财经工作的同志也将担负起更大的责任[6].
三、陈云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延安时期,陈云同志提出的"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总方针,不仅在延安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且对建国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陈云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仍是我国经济建设首要遵循的原则陈云一生都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并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原则.在延安时期,他亲自去调查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敌人重重包围和封锁的条件下提倡自己动手发展生产,鼓励公营、私营和公私合营的产业发展,大大地提高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军队打仗提供了足够的后备力量.
建国后至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同时也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实际问题.例如,一些领导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为了追求业绩,只注重表面现象,忽略了客观事实.这样的形式主义是要不得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应该遵循陈云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时间来做调查研究,最后讨论做决定只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7].
当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遇到矛盾和问题的时候,应该坚持陈云的"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 陈云重视市场交换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陈云在陕甘宁边区的会计人员训练班开学典礼上说: "生产一定要经过一个'交换过程',没有这个交换过程,则社会发展不可能.在发展生产后,则交换过程对于生产有决定性的意义; 否则生产就要陷于停顿."陈云就是运用这个思想,把西北财经办事处物资局改成了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以便统一管理边区的对外发展贸易,发挥了公营企业的主导作用,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陈云主张计划和市场相结合.陈云的这种思想充分发挥了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在 1956 年中国共产党八大上,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对于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具有创造性的贡献.
3. 陈云坚持的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源泉在延安时期,陈云强调要统筹好贸易、金融和财政三者之间的平衡,做到互相配合,互相协调,这就是陈云之后提出的综合平衡思想的源头.所谓综合平衡论,就是根据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要求,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既要突出重点,顾全大局,也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陈云综合平衡、统筹兼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金冲及、陈群主编. 陈云传: 上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边区财政厅. 1943 年边区财政总决算[M]. 1944.
[3]李成瑞. 陈云经济思想发展史[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4]陈云. 关于财经问题的报告[N]. 解放日报,1944 -12 -01.
[5]陈云文选: 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陈云和他的事业---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7]陈云着,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 陈云文选: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