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邓小平金融观的主要来源与形成过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29 共835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邓小平金融发展理念探究
  【第一章】邓小平金融思想研究引言和文献综述
  【第二章】邓小平金融观的主要来源与形成过程
  【第三章】邓小平金融思想的核心内容
  【第四章】邓小平金融思想的当代价值
  【结语/参考文献】邓小平金融观念的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邓小平金融思想的主要来源与形成过程

  2.1 邓小平金融思想的主要来源

  邓小平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这些不仅蕴含着普遍的经济学道理,同时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要理解乃至灵活运用邓小平的金融思想,除需要对邓小平金融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外,还有必要理清邓小平金融思想的理论与现实渊源。只有了解这些思想的根源所在,才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邓小平金融思想的精髓。

  2.1.1 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金融思想

  邓小平的金融思想并非凭空而来,他首先是一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金融观直接影响了邓小平的金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邓小平的金融思想框架。

  首先,马克思在金融业尚未在世界全面发展之前就意识到了金融的重要性,并认为金融学是独立于经济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这种对金融业重视的观点对邓小平金融思想中的金融核心论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马克思主义不仅认为金融学是一门独立于经济学的学科,还认为金融业的发展会引导乃至决定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恩格斯指出:"产品贸易一旦离开生产本身而独立起来,它就会循着本身的运动方向运行……并且也反过来对生产运动起作用……金融市场也是如此。金融贸易和商品贸易一分离……这样的金融贸易对生产的反作用就变得更为厉害而复杂了……一切都倒置过来了。而这种颠倒--它在被认清以前是构成我们称之为思想观点的东西--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它,我以为这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启示着邓小平,所以从革命时期到国家建设时期,在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出现困难时,邓小平总是从金融领域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并通过活跃金融来带动经济。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使用货币政策创造"冀南钞票"以及使用信贷政策活跃商人经济,还是在建设时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改革的重视,都说明邓小平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金融对经济重要的作用的观点。

  其次,虽然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金融机构发展还很不成熟,但当时最重要的金融机构--银行,已经开始显露出其特殊的一面。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银行在资本流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银行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这又与建国后邓小平对银行业改革的重视高度契合。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银行有诸多作用,比如:它对社会生产有推动作用,这表现在可以促进利润平均化过程,有利于资本的流动和经济资源的均衡配置;节约实际的货币和货币资本,减少社会需要的流通费用;促进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加速股份制公司的形成并有利于职能资本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

  邓小平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对银行的观点,认为银行不能只担任发行货币的工具,而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推动生产、调节市场上的资源配置。于是积极改革推进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分离,为新中国建立第一批现代化银行做出了重大贡献。

  再次,马克思主义金融思想被后世研究最多的莫过于金融危机思想和金融安全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极其敏锐地发现了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并指出这种不稳定导致的金融紊乱最终会造成经济危机,从而颠覆资本主义。马克思认为由金融系统导致的经济危机有金融操纵型、银行危机型和信用异常型,其根本原因在于金融资本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将无限延长金融衍生品链条,通过发明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将危险大的产品或公司组合包装成收益高、不确定性大的新产品,而这一过程往往没有节制,最终导致风险越来越大,金融市场随之动荡。建国后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也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包含现代金融系统在内的市场经济也具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弊病。因此邓小平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对于金融系统风险的警惕性,尤其强调金融安全思想,并指出了要让经济和财政稳固,必须要让金融系统稳定等思想。

  2.1.2 实践之源--我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邓小平的金融思想不但根源于马克思主义金融观,而且深深植根于我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金融观指导我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总结而形成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广大地区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困境,邓小平因而总结出了一系列抑制通货膨胀、提升货币信用的货币政策思想;在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时期,新中国百废待兴,金融市场也十分混乱,邓小平因而从中发展出了一套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银行和信贷相结合的金融管理体系;在改革开放后中国面对外资市场冲击时,邓小平适时指出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大力进行金融体制改革。邓小平在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为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确立了金融发展的目标、动力、基础、保障等系列内容。通过这些内容,我们能透视邓小平金融思想的实践基础。

  第一,金融发展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认为,发展经济的根本是发展生产力,通过生产力的提高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好与邓小平关于生产力是第一要务的原则相匹配。虽然现代金融业在西方产生,但却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优化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因此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也可以采纳这样的制度与机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由于常年战争使得国内生产力十分低下,面对这样的现状。邓小平就曾明确指出:"一切都要引导到发展生产力。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再次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还深刻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说,邓小平的金融思想正是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金融发展的动力是创新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而金融是经济领域的创新,这一制度创造性地发明和运用了货币这一概念为经济发展服务,并逐步发展壮大,最终构成了现代经济的基础。同样,邓小平的金融思想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承接和创新,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因此,创新的邓小平金融思想从本质上就会要求在中国发展金融业的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由于创新就是在边际领域不断探索和革新,而所谓边际领域既包括现实中的边际,也包括理论上的边际,因此邓小平在金融创新的道路上也时常会受到理论上的质疑,怀疑其是否已经超过了社会主义的边界。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仍然在有关银行理论、货币理论、金融改革理论、利用外资理论等方面继续鼓励大胆地探索。他认为,一切都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从邓小平在金融创新的思想理论和实践道路上看,他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马克思主义就鼓励人们大胆创新,敢于探索,寻找历史发展的脉络。

  邓小平没有仅从书本中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启示,但从其思想精髓中领悟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因此开创了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和金融创新的广阔局面。

  第三,金融发展的基础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精髓所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正确判断与决策的基础和有效保障。邓小平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来看待中国金融建设问题,灵活运用其金融思想解决现实中的金融问题,正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理念。邓小平曾强调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而在财政金融工作中,邓小平同样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他明确指示:"要紧缩,使财政收支、信贷收支达到平衡。生产建设、行政设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这就是实事求是。"在建国前的革命斗争时期,邓小平的主要金融思想体现在平抑物价、稳定货币流通、活跃经济、为革命提供资金融通等方面,主要根据当时当地物价飞涨、金融发展不稳定的现实,制定朴素而有效的金融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期间,邓小平的金融思想更加倾向金融改革思想,在银行、货币、资本、外资领域都鼓励金融业改革创新,也符合当时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状态和全球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坚持不同的金融思想重点,正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理念的重要体现。

  第四,金融发展的保障是坚持辩证统一

  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邓小平在任何领域的思想和实践中都坚持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辩证统一的思想是金融发展的"安全阀",由于金融发展有集中资本的倾向,因而容易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造成贫富差距加大,但邓小平又注重用金融发展的成功惠及民生福利,而金融发展的这两个发展趋势又统一在发展生产力这个最终目的下,因此可以看出,在有关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思想中,邓小平始终以辩证统一的原则为武器,辩证地指导与看待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改革。

  具体来说,首先,邓小平在看待金融业的地位时,表示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表明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重要性和金融的核心地位,辩证地处理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以及二者的关系。其次,在指导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他一方面表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在银行业改革中要有勇气去创新,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视金融业发展中的金融安全工作,始终把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摆在金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他把改革与稳定相统一的辩证理论。再次,在其他金融发展的诸多方面,邓小平均坚持了"允许看,坚持地试"的思想,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金融创新理论,在货币、资本、利用外资等领域都鼓励向前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但同时也都强调,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主要走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适当借鉴国外金融业的先进发展经验,体现了他在金融业发展道路中认识与实践、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统一。

  2.2 邓小平金融思想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的一生是在革命与建设中不断奋斗的一生:他早在 23 岁时(1927 年)就已经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担负起了根据地建设的重任;尔后,在数十年担任党政军主要领导人的时光里,乃至退休后,邓小平一直非常重视金融领域的工作和创新,他对金融的理解也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得更加深刻。

  2.2.1 萌芽期

  邓小平早在 1926 年就意识到了银行的重要作用,当时国共合作在湖南省衡阳县成立了"柴山州特区第一农民银行",启迪了邓小平通过银行业来帮助贫农开展生产的思想。在之后建立左右江根据地时,邓小平曾尝试通过筹款来建立一个农业银行,但因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成功,他还因此在给中共中央的工作报告中做出了检讨。

  邓小平第一次真正与金融结缘是在 1932 年,当时红军占领了江西崇义后,他率部来到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这里目睹了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光荣诞生。按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政策》的规定,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任务主要是发行货币、集中资金、促进生产和调节中央苏区金融。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邓小平在八年抗战中先后担任了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以及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等职务。在任职过程中,邓小平在奋战抗日一线的同时,始终不忘所辖根据地的经济政治问题,全面领导和统辖整个华北地区的民生建设。抗战期间,国民党当局为了控制金融,单方面规定了法币政策,并通过大量的货币滥发筹措资金,造成了市场上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法定货币急剧贬值。

  为避免根据地经济受到国统区通胀的影响,我党在敌后抗日主要根据地建立了独立管理的银行,邓小平则在自己领导的晋冀豫边区建立了冀南银行,带头研究并制定了冀南银行的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首先,为了打击伪钞,抑制法币在根据地的通货膨胀,冀南银行在冀南和太行地区发行了"冀南钞票",以平抑物价,稳定币值。邓小平深刻意识到币值稳定对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的货币政策,也是发展生产与对敌斗争的重要武器。货币政策的原则,是打击伪钞保护法币。我们鉴于敌人大发伪钞,掌握法币,大量掠夺人民物资的危险,所以发行了冀南钞票,作为本战略区的地方本币。实行的结果,打击了敌人利用法币的阴谋,缩小了伪钞的市场,强化了对敌经济斗争的阵容,给了根据地经济建设以有力的保障。"冀南钞票对华北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币值深受广大人民信任,直到 1948 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发行全国统一使用的人民币,冀钞才停止发行和流通。

  在主持银行微观货币工作的同时,邓小平也不忘对宏观经济进行思索,在看到冀南银行执行的信贷政策对当地人民的巨大帮助后,邓小平说道:"政权及经济机关的作用是调剂作用,而不是包办作用。银行的作用在于帮助和刺激国民经济发展。"这一辩证的思想表示邓小平一方面认识到了金融业的作用,但也明白金融不能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的道理。

  1946 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解放战争随即到来,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从太行山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然而在战事之外,刘邓大军还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经济物资问题。由于大别山气候严峻,军队保暖衣具和弹药得不到及时补充,邓小平开始加大力度开展当地的经济建设,让经济与金融活跃起来。他指出:"我们的财政要有很明确的政策,很正当的办法,光靠印票子不行。有了统一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再加上华北的帮助,问题就可以解决……同时,要和商人讲统一战线,争取他们支持我们发行的票子。我们给商人贷款,让商人入股……组织经济不是一天的事,要不断检查税收标准和工商政策,把着眼点放在战争供应和人民生计上面。我们反对投机垄断,也要允许商人赚点钱。"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首先领悟到了金融的复杂性,要办好金融远非发行货币那么简单;其次他还明白做好金融离不开工商业的支持,要和商人合作;最后他还十分关注标准和政策制定,说明邓小平已经意识到了金融监管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都是划时代的思想,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大别山的经济最终站稳并发展了起来。

  在解放战争期间,邓小平的金融思维也十分灵活,为了解决当时军费开支浩大的问题,邓小平于 1948 年提出,"准备一种军用流通券,随军发行,随军兑换。其缺点是币价无法固定,小商人吃亏,好处是可以应急,在困难时不致过于混乱。发行办法则应作精密研究,票纸印刷避免粗糙。"这一席话利弊分析明晰,且实用性强,体现了邓小平金融思想的灵活性。

  2.2.2 形成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是国民党遗留下来的一个"烂摊子",物价高涨,财政不统一。"我们一进入城市就有许多困难问题摆在面前,如货币问题、物价问题、工资问题等等,在乡村首先就有很大的借粮问题和货币问题、治安问题等等。"邓小平首先意识到了新中国面临的严峻金融局面,然后积极投身于经济金融业的恢复和建设之中。

  1952 年起邓小平被调往北京,开始担任政务院(1954 年改称为国务院)副总理,从 1953 年起又兼任了财政部部长、交通办公室主任等职务。此时他提出,新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要发挥作用,加强金融管理,稳定混乱的金融局面,并指出国家财政政策要建立在稳定的财政基础上,因此财政政策要有连续性,制定政策需要有全局观念。随后他采取了各种措施,让市场上过剩的现金大量回笼,物价随之平抑,混乱的金融市场局面也逐步得到恢复。

  从 1953 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时期大兴经济建设,尤其是重工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来保证经济发展。时任政务院财政部长的邓小平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时期财政部的工作方向和主要任务,将国家财政工作由"重点管理收入转向重点管理支出,为集中建设资金,财政统收统支和银行统存统贷的体制得到加强。"同时,邓小平开始关注银行和财政之间的关系,发现了要维持财政稳定,务必要大力发展银行业方能为工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他在 1954年的全国财政厅局长会议中曾强调:"为了发展经济,保证物价稳定,工商企业须有固定的流动资金,银行须有足够的银行基金……我们要花几年功夫才能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这就要把后备力量放在各方面,要在各方面打底子……如商业、银行要考虑有多少资金才够用,每年补一些,补足后就放心了,没有顾虑了。"在 1956 年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接下来的数年中,他一直坚守在国家经济工作的前线,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努力奋斗。

  在大跃进时期,我国的金融业也受到了"左"的思潮影响,出现了货币大量发行、金融业管理不当等一系列不好的现象。包括邓小平在内的国家领导人及时发现了这一弊端,于 1961 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并针对金融业的不良现象展开了整顿,提高银行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整理并发表了《关于严格控制财政管理的决定》、《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等重要文件。

  1966 至 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新中国带来了重大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灾难。"文革"期间,邓小平两次被错误批判,两度被撤销职务;这十年里,不论他个人的革命生涯还是全国经济的运行,都陷入空前的曲折和困难之中。

  在 1975 年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后,邓小平在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基础上,开始重新整顿经济,并将重点放在整顿物价和出口建设资金投入问题上。

  2.2.3 成熟期

  1977 年 7 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大会恢复了邓小平在党政军各方面职务,重新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开始了对中国经济金融建设的新探索。从 1979 年开始,我国开始了金融改革的历程,邓小平从自身丰富的经验和慎密的思考中提出了很多指导建议,为我国金融业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邓小平指挥的金融体制改革首先从银行改革开始,因为银行是当时我国金融业的核心,也是金融业发展的领头羊。1979 年 10 月 4 日,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的座谈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银行要抓经济,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他还意识到使用金融市场可以让经济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意识到了金融可以成为计划的有力补充,他说:"过去我们的制度是采取拨款的形式,而不是银行贷款的方式,这个方式必须要改。"邓小平同样开始鼓励一些城市在改革实践中"金融先行",办成金融中心,一方面为国内更大规模的金融改革提供经验,另一方面也依靠这些金融中心构建与世界经济的更深层次联系。1982 年,邓小平在会见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Margaret H. Thatcher)时谈到香港问题,认为中国应该继续维护香港金融中心这一独特战略位置,要继续鼓励外商来到香港投资,吸引更多国外资金。这不仅维护了香港的繁荣发展,为今后香港的顺利回归提供了契机,更成为之后外资从香港源源不断涌入内地的起点,它也代表了邓小平对于外资进入的开放态度。

  1991 年 2 月,邓小平在上海视察过程中高度评价了浦东区"金融先行"的改革策略,他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这不仅大大鼓舞了上海地区的推动金融改革进程,让上海在未来成为了我国内地第一个金融中心,而且还为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打下了一针强心剂--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就势必离不开金融业的发展。

  邓小平对于国外金融思想和金融领域的优秀实践成果同样持开放态度,秉承"黑猫白猫论"的他,并不会因为先进知识来自于资本主义便弃之不用。1986年,邓小平会见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代表团,在谈话中他表示,"这次会议:

  一是要'剥削'你们,从你们那里学点东西,另一个是让美国金融界充分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认识本世纪的中国,认识二十一世纪前半世纪的中国。"因为此时中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起步,首批股票刚刚发行,亟需从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发展中汲取经验。1986 年邓小平在再次强调银行的本质和真正作用时说到:"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对金融问题,我们知识不足,可以聘请外国专家做顾问嘛。"表明他一方面已经认识到金融的本质问题,另一方面继续兼容并包,希望通过与外国的先进人才交流管理、技术、制度等多方面的金融业发展经验。

  从邓小平的诸多言语中我们可以逐渐发现,邓小平的金融思想是在他数十年的革命斗争、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发展、不断提炼而形成的,其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得以指导那一时期的金融业改革发展,还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远见卓识。在 1992 年初的南巡讲话中他提到,改革开放的步子要迈得大一些,要敢于试验,而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与不断创新也正是在大胆的尝试中一步步走出来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