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经济社会学论文

农民工问题的历史演变、根源及政府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29 共3369字
摘要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民工问题,是指中国大陆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使得许多的农民开始进城打工,从而形成了农民工,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身份非常的尴尬,他们被排除在城市之外,不能被城市所接纳。所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一、农民工问题的历史演变

  农民工问题形成的根源就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劳动力的剩余就是在满足了农业生产之外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可以工作的岗位,就只能进城去打工,就形成了现在的农民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的发展,这些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的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在经济的发展中,他们也存在许多的问题,使得农民工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民工潮

  在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地区经过农业改革,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得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耕地面积的有限,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大量的富余。据有关部门研究表明,我国的耕地面积能容纳的农村来动力是20%,那就意味着要有80%的劳动力要剩余,大量的劳动力剩余就引发了“民工潮”.通过下面的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民工数量从1989年到2006年,增长了将近4倍,每年的年增长率为20%.其中,在20世纪的80年代,我国的农民工数量和增长的最多,达到了50%左右。到了90年代农民工的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也有15%左右。到了21世纪的时候,农民工的增长率下降到了6%,虽然增长率一直在下降,但是每年农民工的人数一直在增加。

  (二)民工荒

  在我国的2003年的时候,在广东的东莞地区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农民工短缺问题,随后,这种情况迅速地波及到了整个环渤海、长江三角、珠江三角等地区,各地的民工短缺口已经高达到了10%~20%.企业以往的工资水平已经完全达不到招工的人数目标,许多的学者称这一时期的这种现象为“民工荒”.2006年,在东南海的一些地区,甚至因为农民工短缺的问题出现了“抢工”事件。到了2010年,我国的经济迅速的回暖,在一些沿海的地区以及内地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缺乏农民工问题,许多企业的生产线因为缺工问题已经停止了生产线。“民工荒”这一现象的产生使得农民工的问题变得更加的难以解决。首先,就是原有的企业与农民工的劳资关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国家在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成本以及技术要求不断增高,使得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变低,企业以往靠着廉价的劳动力来占领市场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企业旧的劳资关系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其次,由于旧的劳资关系受到冲击,企业已经不能够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来占领市场,使得企业的结构发生转移,从劳动密集型转移向欠发达产业。第三,农民工的待遇差别明显,农民工在社会中属于收入最低、环境最差、福利待遇最少的群体,这些都是的农民工在社会中被歧视的原因,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被歧视,使得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地维护,使得众多的农民工选择了“用脚投票”的方式,开争取自己的基本权利。

  二、农民工问题的根源

  农民工的产生以及农民工在社会中的社会地位低下的情形,是市场体制以及身份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民工的转变表明了制度的一些变迁,但是农民工的身份还是农民,他们没有变成城市市民,身份无法转换,也就不能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农村城市化的目标,劳动力的流动现状,体现了我国制度上的落后。

  (一)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化发展历程使得我国的户籍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了,而是变为一种以户籍为基础,进行公共福利分享的一种依据,这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过程中的一种载体,农民工就是在该种制度下的一种产物。在之后我国在历史的发展中,制度方面也有一些改动,例如,我国国家在1985年对于城市的暂住制度的改革,国家在城市暂住人口的数量上不再有所限制;在1997年,我国开始了小城镇户籍制度的改变,农村人口可以转变为城镇户籍;随后的1998年,我国的国务院批准了有关政策,有条件的实行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制度。然而,相比于我国农民工问题的长久性,我国的户籍制度反面的变迁实在缓慢,即使农民工在身份上转变了,但是长久以来的形成的思想以及精神方面还是难以迅速与城市融为一体。

  (二)用工制度

  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运行下就产生了二元劳动力的市场,使得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遭到歧视。这种歧视最明显的表现首先就是工资方面。研究表明,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工资区别主要来源就是具有歧视性的制度方面的安排。其次,就是在雇佣方面的歧视。二元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工无法拥有与城市人口同等的任职资格,农民工的身份使得他无法正常从事工作。第三就是职业歧视,在一些地区规定了有一些职位农民工是不可以做的;第四就是劳动时间歧视,我国规定的农民工的工作时间一天大约为12个小时,但是有些企业要求农民工的劳动时间竟然达到了16个小时,严重的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规定。

  (三)福利制度

  在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之下,农民工依然享受不到城市崎岖的各种福利待遇。一些社会保障针对的仅仅是城镇职工,农民工则得不到社会的保障。我过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流动性非常强的农民工来说是非常的不合理的。在企业的各种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方面,农民工的参与度都非常的低,一些企业面对这些针对农民工的侵权行为都是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

  (四)教育制度

  农民工问题还牵扯到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以及农民工本身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不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首先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农民工子女在农村所缴纳的义务教育费用不能够转移到城镇中来,使得农民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得不到好的教育,成为了教育制度下的受害者。其次,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一些培训机构借着各种由头胡乱收费,使得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受到影响。每个人都享有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制度上的一些不公平,使得农民工以及其子女都受到教育方面的歧视,这种歧视正是影响农民工身份地位发展上升的因素。

  (五)组织制度

  国家在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项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国家没有相应的组织策略,使得农民工在流动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盲目性,许多的农民工在流动的时候,对于所去的地点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完全就是依靠朋友、亲戚之间的影响来判断流动的方向。同时,由于一些企业的工作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因素以及存在很大的风险,使得农民工很难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同时与企业之间就没有合法的法律保障制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大企业都是以自身的利益为优先,制度上的缺乏,使得农民工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是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自身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三、政府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途径

  制度变迁的缓慢是农民工问题形成的根源,所以加快农民工问题解决的方案就是政府在制度变迁上要具有强制性。长期以来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长期处于劣势。因为种种制度上的不公平而导致的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使得农民工对于国家制度的变迁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制度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激励机制,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农民中在各种行业中都受到了严重的歧视,这种歧视对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的不利。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企业利益也要保证农民工的利益。在农民工问题上的制度变迁,牵扯到的方面有很多,教育问题、房子问题等都是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些制度变迁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具有强制性,只有政府的强制性管理,才能将新的制度实行开来,才能保证到农民工的根本利益。国家使用强制性手段时,国家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制度的变迁。依靠国家具有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农民工在城市中打工的利益以及机会才会平等,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成文,廖文,等。回顾与展望:制度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进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7,(05):111

  [2]韩长赋。中国农民工发展趋势与展望。[J].经济研究,2006,(12):05

  [3]何爱国。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述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04):100

  [4]陆璐。农民工收入的性别差异研究[J].农业经济,2013,(12):10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