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财务会计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8 共3654字
摘要

  1 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概念

  1.1 资 产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由此可知资产的基本特征。

  第一,资产是由以往事项所导致的现时权利。也就是说一定要在"过去发生".第二,资产必须为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会计中计量的资产必须归属于某一特定的主体,即具有排他性。拥有是指企业对某项资产拥有所有权,控制则是指企业实质上已经掌握了某项资产的未来收益和风险,但目前并不对其拥有所有权。第三,资产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即资产单独或与企业的其他要素结合起来,能够在未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净现金流入。这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不具备该特征的资源不再确认为企业的资源,如:报废的房屋或设备。

  1.2 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又称为资产减损,是指因外部因素、内部使用方式或使用范围发生变化而对资产造成不利影响,导致资产使用价值降低,致使资产未来可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低于其现有的账面价值。它的本质是资产的现时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未来经济利益的确认值,在会计上则表现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见,资产减值是和资产计价相关的,是对资产计价的一种调整。

  1.3 资产减值的确认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标准主要有 3 种。第一,永久性标准。是指只有永久性(在可以预计的未来期间内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损失才能予以确认。这个标准虽然避免了确认暂时价值波动形成的损失,但需要会计人员对暂时减值与永久减值进行判断。第二,可能性标准。是指对可能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确认,即在资产的账面价值有可能不能足额收回时确认减值损失。其目的主要在于与历史成本保持一致,避免对不必要减值损失的确认。第三,经济性标准。是指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就应当予以确认。它能如实反映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价值,避开了采用职业判断区分资产减值类型的难题,便于操作。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主要可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两方面加以判断。

  从企业外部信息来源来看,如果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市场利率或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远高于其市值等,均属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企业需要据此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决定是否需要确认减值。

  从企业内部信息来源看,如果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其实体已经损坏;资产已经或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计划提前处置;企业内部报告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将低于预期等,均属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1.4 资产减值的计量

  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通常反映的是资产如果被出售或者处置时可以收回的净现金流入。其中,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处置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资产处置的增量成本,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但是财务费用和所得税费用等不包括在内。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2 资产减值会计的意义与作用

  2.1 资产减值会计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普遍存在对资产价值核算不准确的现象。但是,计提资产减值为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了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因此,企业非常有必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可以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企业发展更加稳健,使报表的使用者能准确及时地了解企业的真实资产状况,使决策者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思路方法。

  2.2 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性

  资产减值会计是对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的一种判断,对企业利润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实行资产减值会计可使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可能带来的损失,有利于提高资产效益,降低潜在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这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财务状况,对规范市场信息行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3 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

  3.1 会计政策本身的局限性

  相关的会计规定不完善,现有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并不是非常系统。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受到环境上的限制。我国目前的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尚不透明和完善,从而使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缺乏一定的资料基础。即使上市公司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这些准备的提取是否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公正性、客观性也难以衡量。

  3.2 存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现象

  制定资产减值准则的初衷是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价值,但由于在确定减值的计提金额的过程中,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较为灵活,存在许多主观估计因素和较大的可选择空间,导致某些公司利用资产价值操纵盈利。例如,企业在某一年大量计提减值准备,则在以后年度就可以少计提准备,这可使利润增长;不提或少提准备,可虚增利润。

  3.3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然而,由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会发生价值贬损,对其确认和计量远远超出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难度较大。因此,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难度。

  3.4 财会人员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的限制

  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会人员的专业判断,这对财会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较高要求。但是,当前我国部分会计人员总体技能水平不高,缺少一定的职业判断力,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会计处理上容易发生错误,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有时还会受自身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使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3.5 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披露不足

  我国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披露方面很多时候未能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重要的资产减值情况。大多数上市公司只是对重要资产减值的金额和原因予以披露,而对于资产可收回金额方面的信息不进行相关披露。在披露重要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时要么过于笼统,要么缺乏实质性内容,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和判断公司的资产减值情况。

  4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

  4.1 完善公司内部运行机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运行机制存在一些问题,这为人为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为有效遏止这种行为,必须完善公司内部的运行机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实行股权多元化,避免一股独大,以减轻操纵企业利润的情况。第二,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第三,建立健全财务预算制度。

  4.2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为达到资产减值会计的要求,财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大胆探索、积极思考,时刻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从而提高专业判断能力。另外,要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公司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与业务水平,从道德和知识的角度约束财务人员,使其不滥用权利,保证会计信息不失真。

  4.3 加强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我国对资产减值披露的要求不是很完善,使得很多企业的披露处于十分随意的状态。因此,国家应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和其附表中均单独列示 8 项资产减值准备,在利润表中单独计算资产减值损失,并在报表附注中加以具体说明计提和转回的原因、标准以及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影响。

  5 结 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产减值会计已成为各企业必不可少的项目。但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起步较晚,还不太成熟,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经济环境越来越规范,相信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也一定会越来越规范,从而为市场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而不是沦为企业管理者的利用工具。

  参考文献:
  [1]迟旭升 , 陈国辉 . 基础会计[M]. 第 3 版 . 大连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
  [2]陈立军 , 刘永泽 . 中级财务会计[M]. 第 3 版 . 大连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4.
  [3]黄涛。我国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报,2010(5)。
  [4]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05(1)。
  [5]赵金玉 .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J]. 商业经济 ,2008(3)。
  [6]陈耀敏 .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完善建议[J]. 会计月刊 ,2009(5)。
  [7]王振华 . 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财会月刊 : 理论 ,2006(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