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2 流调中心儿童抑郁量表(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CES -DC)[13-14]是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编制的儿童抑郁自评量表,适用于测量 6 ~ 17 岁少年儿童在一周内的抑郁症状,共 20 题。每个题目按抑郁症状出现的频度( 少于 1 天 =0,1 ~2 天 =1,3 ~4 天 =2,5~ 7 天 = 3) 评分,得分 > 20 分表示抑郁症状明显,得分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
1. 2. 3 Rosenberg 自尊量表 ( The Self - EsteemScale,SES)[14]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共 10 个条目,被试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分 4 级评分,总分范围是 10 ~40 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因本次调查的是小学生,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力,对个别条目稍作修改。如“At times I think I am no goodat all” ,现有中文版翻译为“我时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一无是处”,据访谈情况,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存在理解困难。故调整为“我总觉得自己一点儿都不好。”调查测得问卷 Cronbach α 系数为 0. 77,分半系数为 0. 7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kaisor 标准化最大正交旋转对问卷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KMO 等于 0. 848( > 0. 50) ,球型 Bartlett检验值为 1041. 517( P <0. 000) ,提取两个因子( 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 ,共解释了总方差的 52. 4%.采用 Amos 17. 0 对问卷的两因素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问卷的 χ2= 81. 875、df = 34、χ2/ df = 2. 208,GFI = 0. 953、AGFI = 0. 925、RMSEA = 0. 063、RMR =0. 047,说明该问卷的因素结构拟合良好,信度和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1. 3 统计处理
用 SPSS 17. 0 进行描述统计、F 检验( LSD 多重比较) 、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 1 教师隐性评价与自尊、抑郁症状的关系根据统计分析,不同成绩的学生对教师隐性评价行为的知觉、自尊及抑郁症状上的得分差异显着,即学生在这 3 变量上的得分与学习成绩有关。控制学生成绩,对其进行偏相关分析发现,教师总体评价、积极评价得分( 71. 6 ± 13. 7; 51. 0 ± 12. 0) 与自尊得分( 30. 6 ± 4. 6) 呈正相关( r = 0. 42,0. 39; P <0. 01) ,与抑郁得分 ( 15. 8 ± 10. 0 ) 呈负相关 ( r =-0. 34,-0. 29; P < 0. 01 ) .消极评价得分 ( 20. 5 ±3. 3) 与自尊得分呈负相关( r = -0. 34,P < 0. 01) 、与抑郁得分呈正相关( r =0. 39,P <0. 01) .
控制学业成绩后,以自尊、抑郁为因变量,教师总体评价、积极、消极评价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结果总体评价、消极评价依次进入自尊的回归方程,消极评价、积极评价进入抑郁的回归方程。各项回归均达到显着性水平,见表 1.
3 讨 论
本研究在控制了成绩变量后,隐性评价与自尊、抑郁仍具有较高相关性。这说明隐性评价对学生自尊、抑郁症状的影响效应具有独立性。回归分析指出,总体隐性评价对自尊有较强正向预测作用,而消极评价则反向预测学生自尊水平,两者共可以解释自尊方差变异的 23. 5%; 消极评价对抑郁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积极评价则反向预测学生的抑郁症状,两者共可以解释抑郁症状方差变异的 19%.说明教师的隐性评价对学生的自尊和抑郁症状有一定预测作用。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小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各种有意无意的言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加强对教师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的任务。
我们认为下一步可以在以下方面展开研究: ①尽管我们在前面指出,由于小学生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以及他们的认知特点,教师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带有情感倾向的行为在小学生的眼里可能具有评价意义,而且本研究进一步指出,教师的这类行为能够预测小学生的抑郁和自尊,似乎更加说明这些行为的重大影响,但是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以更直接的证据来证实教师这类行为对于小学生的评价意义; ②小学生对教师行为的评价意义的感知受到小学生用以对自己开展评价的评估系统的结构( 教师,父母,同伴以及自己的评价各占多大比重) 的影响,而此种结构处在变化之中,各年级小学生的这一结构可能会有显着差异。我们需要探讨小学生的自我评估系统; ③Ranjini 等人的研究[1]也显示,6 ~ 8年级学生所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以及这种感知与抑郁及自尊的关系是有性别差异的,对于小学生在这方面的性别差异,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④根据Erikson 的理论[2],成绩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谓的教师的隐形评价行为,小学生对这类行为的感知,以及小学生的抑郁和自尊都受到小学生的成绩这一重要变量的影响。这些变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因果关系呢? 对此有必要作系统的探讨。(表略)
参考文献
[1]Reddy R,Rhodes J E,Mulhall P.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 support onstudent adjustment in the middle school years: A latent growth curvestudy[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03,15: 119-138
[2]Kalat J W.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M]. 8thEd. Belmont Thom-son / Wadworth,2008: 182-182
[3]Kalat J W. Biological Psychology[M]. 8thEd. 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2009: 180-180
[4]Kalat J W.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M]. 8thEd. Belmont Thom-son / Wadworth,2008: 176-177
[5]郑维廉,袁义,郭雨萌,等。 小学教师成绩取人刻板印象的 IAT 研究[J]. 教育界: 高等教育研究,2013( 8) :64-66